被歐洲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被蹂躪”才會讓人記憶深刻?

說起“匈奴”這個名字對我們來說肯定很熟悉,這個遊牧民族在中國歷史上幾乎和我們同時出現,到了秦漢之際,中原和匈奴之間的戰爭進行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而結果則是以西漢的勝利而告終,匈奴因此被壓迫遷徙,從此消滅在中國的歷史記錄中。

被歐洲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被蹂躪”才會讓人記憶深刻?

因此很多人認為後來橫行歐洲的匈奴就是從東方遷徙過來的,雖然這種說法仍然沒有什麼確切的證據,但好像也是那麼回事,不過中間確實有幾個世紀的斷層。其實到今天,出現在西方的匈人來歷一直是一個謎。

“匈人”和“匈奴”的區別,其實這兩個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上帝之鞭”阿提拉就是匈人的首領。西方的“匈人”和東方的匈奴歸根結底就是對遊牧民族的統稱。而阿提拉(406年—453年)無疑讓整個歐洲和西方都永遠記住了他。

不過在西方文化中,阿提拉的形象幾乎和西方人無異,很多人認為阿提拉和匈奴沒有關係也是因為這一點,但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印象。《出使匈奴王廷記》中曾記載,阿提拉身材矮小但是健壯,面部扁平且眼睛很小,同時鬍子還很稀疏,這怎麼看都跟西方人的長相沒有太大關係,而更像是東方人的長相。

被歐洲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被蹂躪”才會讓人記憶深刻?

也許,是因為西方人的自尊心作怪,不想去承認這位讓歐洲顫抖的征服者是一個東方小矮子。關於阿提拉此人的誕生,史料中並沒有過多的記載,只知道他大約出生在公元406年,在他之前匈奴就已經和歐洲國家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在公元418年,匈奴和西羅馬帝國達成短暫和解時,阿提拉就是送往羅馬宮廷的人質之一,匈奴人也得到了羅馬的人質“埃提烏斯”。巧合的是,阿提拉和埃提烏斯在之後分別是兩方的領軍人物。至於阿提拉後來是如何離開羅馬的,史料中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說法。

448年至450年,匈人帝國在阿提拉的帶領下,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在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

被歐洲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被蹂躪”才會讓人記憶深刻?

阿提拉作為古代歐亞大陸匈人的領袖和皇帝,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征至高盧的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之戰被停止向西進軍。

不過後來阿提拉卻攻向意大利,並於公元452年把當時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國一度名存實亡。全歐洲能給匈奴王阿提拉起一個“上帝之鞭”的這樣的稱號,無非是想讓後人記住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征服者。

但很多人認為這個所謂的末日製造者,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才能。雖然曾多次與處於衰落中的羅馬軍隊交戰,並在帝國的東部和西部都發起過軍事行動。阿提拉的大部分作戰,都停留在劫掠水平。他獲勝的基礎,是羅馬帝國自身的社會解體與地方控制力崩潰。

被歐洲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被蹂躪”才會讓人記憶深刻?

但即便是面對這樣的羅馬,阿提拉之前的匈人都表現的比較恭順和剋制。在與羅馬帝國的早期接觸中,他們往往以同盟者姿態出現,幫助羅馬軍隊攻擊邊境上的日耳曼部落。這也是羅馬人早期並不太在意匈人,而後者可以迅速利用亂局崛起的戰略原因。

阿提拉所屬的“匈人”部落,雖然給了歐洲歷史中一段非常慘痛的回憶,但其實並沒有經歷太長的壯大發展期。相比夾在他們與羅馬人之間的日耳曼分支:哥特人,匈人所擁有的準備時間還是太少。

哥特人在民族大遷徙前已經有了很長時間準備,匈人則在更多時候顯得高高在上,治下的所有部落,都很難參與到匈人的核心統治集團,這也為以後的迅速沒落埋下了隱患。當哥特人可以在族群分散後,各自拉其他勢力重組新集團,而匈人只能維持一個暫時體面的最高小群體。

被歐洲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被蹂躪”才會讓人記憶深刻?

因此,阿提拉雖然不斷髮動劫掠來給部眾獲得戰利品,卻無法承受起一次重大的挫折。而且阿提拉為了穩固內政不斷開啟的這些外戰,也給自己樹立了一群尚有餘力的對手。西羅馬帝國後來在名將埃提烏斯的策動下,成功的將西哥特人、勃墾第人、薩克森人和薩馬蒂亞人都拉入自己的陣營。

最終,隨著“匈人”大軍的潰敗,阿提拉的“匈人”帝國也就進入了滅亡前的倒計時。即使後來當他決心報復時,自己的威望和實力都已經大不如前。後來東西羅馬帝國,則各派出一支軍隊北上,直接進攻了阿提拉在匈牙利地區的基地,作為核心集團的“匈人”部落在這次突襲中遭受重創。

被歐洲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被蹂躪”才會讓人記憶深刻?

而至於阿提拉的死,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他在他新婚迎娶一個哥德或勃艮第裔的少女時,被暗殺而死。第二種說法是新婚時突發疾病而死,反正都和女人有關!有一段詳細描述:在婚宴後,阿提拉在睡夢中鼻腔血管破裂,血液倒流引致窒息而死,這血管破裂可能是由於阿提拉飲酒過多而引起,在一些電影中描述是因為喝了毒藥引起。

他的侍從們在發現他的死訊後,以剪下自己一撮頭髮,用劍在臉上刺傷口來哀悼他。“最偉大的戰士是不應以女性的哀號和淚水,而是以戰士的鮮血來哀悼的”。在葬禮上,匈人騎士們排著隊形,圍繞著存放阿提拉遺體的大型絲綢天幕轉圈,向這位他們“最偉大的領袖”唱著喪歌。

被歐洲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被蹂躪”才會讓人記憶深刻?

儀式結束後,匈人們按照傳統在阿提拉下葬的墳前飲酒作樂,他的遺體分別被放在三個由金,銀,鐵所製成的棺木中,連同戰利品和那些負責挖墳墓後被殺的俘虜一起埋葬。而在阿提拉死後,“匈人”的霸權就變得岌岌可危。

不久隨著東哥特人的反叛,“匈人”失去了麾下最重要的人力來源。殘存的匈人不是被消滅,就是躲入羅馬帝國內委屈求全尋求庇護,他們的後代繼續頑強生存了一個世紀,並幫助拜占庭軍隊參與了多次戰爭。隨著下一波蠻族的入侵,“匈人”最終被徹底埋沒在世界歷史長河中。

碼字不易,走過路過給個關注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