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自尊才是不幸福的根源,“對自己滿意”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


你是否也有這些習慣?

1. 讚美會讓你不適。

2. 難以走出失敗,不敢行動。

3. 總是把目標設得很低。

4.很容易把別人的看法當作是對你的指責

5. 自我形象模糊,難以堅持自己的選擇。

如果你有多個以上的習慣,可能“低自尊”正在悄悄地影響著你。

低自尊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呢?

國外有一個小實驗。

一組學生每天對一盆植物說這些話:

“你就是一個錯誤。”

“你一無是處。”

“你根本不算綠植。”

“你還沒死嗎?”

另一組學生每天對另一盆說:

“我喜歡你做你自己的樣子。”

“我一見到你就特別開心。”

“這個世界因你而改變。”

“你真的很美。”

僅僅一週後,前一組的植物便開始枯萎,後一組卻蓬勃生長。

低自尊才是不幸福的根源,“對自己滿意”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

植物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無法接納自己的人。

對於“低自尊”的人來說,他們的心裡彷彿有一個聲音,在不斷對自己進行著“PUA”。

如同書籍《恰如其分的自尊》中寫到:

其實,很多人已經擁有一切獲得幸福的先決條件,卻過得並不快樂。

他們什麼都不缺,只缺一件東西:一點點自尊。

自尊,簡單說來就是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是否喜歡我們眼中的自己。

它由三大支柱構成。

低自尊才是不幸福的根源,“對自己滿意”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


01 自愛

自愛是無條件的,不取決於我們表現的好壞。

這意味著在你感受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缺點,經歷失敗和痛苦時,你仍然能夠選擇對自己充滿善意,理解自己,並給予自己的耐心和關愛。

自愛是自尊的基石,它來源於我們在童年時期感受到的愛和接納。

正如英國精神科醫生 Dr. Neel Burton 在著作《 Heaven and Hell: The Psychology of the Emotions 》中談到:

擁有健康自尊的人不需要收入、身份或名譽等外部因素來支撐自己的價值,也不需要依賴酒精,毒品或性行為來麻痺自己的無價值感。

相反,他們尊重自己,照顧自己的健康、社區和環境。

他們能夠完全投入生活中,因為他們並不會害怕失敗或者拒絕。

當然,他們一定會受到傷害和拒絕,但是這些挫折既不會損害也不會消滅他們的自我價值。

所以,這些人願意獲取新的成長經驗、願意組建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他們也可以允許自己在生活中經歷一些風險,因為他們很容易感受到快樂和愉悅,並且善於接納和寬恕自己與他人。


低自尊才是不幸福的根源,“對自己滿意”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


02 自我觀

自我觀是說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評價自己的優缺點,它源於外界對我們的期待。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是積極的,它會成為一種內在的力量,讓人經受住挫折考驗。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頗為消極,會花費很多時間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美國作家威廉·德萊賽維茨在斯坦福大學的一段演講讓人深思:

“你來到斯坦福這樣的名牌大學是因為聰明的孩子都這樣。

你考入醫學院是因為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羨慕。

你選擇心臟病學是因為當心髒病醫生的待遇很好。

你做那些事能給你帶來好處,讓你的父母感到驕傲,令你的老師感到高興,也讓朋友們羨慕。

但20年後某天你醒來,你可能會納悶到底發生了什麼:你是怎麼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這一切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

自我觀可以分為兩大類:

1.以別人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來定義自己。

2.以自己內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來定義自己。

前者往往難以誠實地面對自己,他們很少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常常迎合外部對自己的要求。

而健康的自我觀能夠幫助我們聽到內心的聲音,清楚自己的需要,在自己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

低自尊才是不幸福的根源,“對自己滿意”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


03 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認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的場合採取恰當的行動,它源於我們在成功和失敗時候的體驗。

簡單地理解,就是一個人失敗時,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還是停滯不前,將一次失敗視作不可挽回災難?

我們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有兩個歸因的維度:“內部-外部”和“可控-不可控”。

舉個例子。

我的一個朋友最近在做一個項目,他製作的方案被反覆駁回修改。

他開始焦慮:“我的能力是不是不足,我做不好這個項目怎麼辦,領導也因此懷疑我的能力怎麼辦?”

於是,他開始買課,試圖在課程中獲得一些靈感。

同時,他也常翻閱行業信息,試圖更清晰地規劃職業。

項目持續了三個月,他天天失眠,焦慮到頭禿,問我,“怎麼辦。”

我答:“你可以先具體分析一下現在遇到的困難,一個個解決。”

他告訴我:“反正這次我都做不好了,是我以前的準備不足,這次我認了。”

面對困難,他的歸因方式是這樣的。

第一,他的歸因是內部的,“我的能力不足。”

第二,他的歸因是不可控的,“反正這次我做不好了。”

這樣的歸因方式帶來的是自我攻擊,是無法解決的焦慮。

想要一個個問題地著手解決,看似只是行動上的一個小小的轉變。

實際上,背後卻是“自信”的提升,以及那些關於“自信”的信念的轉變。


低自尊才是不幸福的根源,“對自己滿意”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


其實,自尊是我們人格當中不斷變化的一部分,需要不斷獲得滋養。

每一個厭惡自己的人,對自己善良一點吧,你真的沒有你所想的那麼糟!

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聊到:

“自尊的四種類型”以及“保護自尊的心理調節方法”。

歡迎關注,不要走丟,也希望收到大家關於文章的反饋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