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下的黑暗面

"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由於距離現代的時間比較近,所以對近代歷史的影響比較大,人們對其也頗有爭議。

而爭議的焦點就在於盛世之下的陰暗面是否能夠小於當時的光輝一面,這個問題一直是爭議的焦點,但是在筆者眼中,他的陰暗面並不一定就小於其光輝面。

皇帝權威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的權威至高無上,皇帝的存在在一方面是代表著皇帝對於民間的領導,另一方面也是皇帝與上天的溝通的橋樑。

在夏商時期,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主要的責任就是負責與神靈進行溝通。

無論是戰爭、娶親,甚至是種莊稼,都是通過占卜的形式在預測吉凶,從而進行行動。

而且當時的君王被稱為天子,也就是上天之子的意思,這就意味著在某一程度上皇帝成為了上天派下來統治人間百姓的使者。

因此,皇帝的作用十分重要,於是這也在側面上證明了皇帝的權威。

康乾盛世之下,疆域多次擴大,使得清朝的疆域面積成為除去元朝時期最大的,國土面積的不斷擴大,也為康、雍、乾三朝的盛世之象增光添彩。

可是在疆域擴大的背後,也隱藏著皇帝權威的至高無上。

軍機處的設立

在清朝,皇帝權威達到了頂峰,清朝順應明制,並沒有設置丞相之職,於是皇帝權掌六部,並且皇帝的權威達到了頂峰。

康乾盛世下的黑暗面

由於清朝時少數民族入關統治中原地區,在清朝正式成為中國統一政權政權之後,還保留著當時在關外的習俗,也就是所謂的"議政王大臣會議"。

在當時皇帝雖然是最高決策者,一個國家的象徵,但是最高權力並不掌握在皇帝的手中,而是掌握在那些擁有八旗士兵力量的王爺手中。

而那些王爺也被稱之為議政王,其中就以多爾袞等一眾親王為主。

後來,順治皇帝將八旗中的上三旗實力統一到自己手中,因此,也成為軍事實力最強的,自然,皇帝的權威也成功確立,但是依舊受到其他親王掣肘。

直到康熙皇帝繼位親政之後,將八旗分而治之,這才徹底擺脫了議政王大臣會議,不過,康熙皇帝那個時候寵信殿閣大學士的力量,也就是當時所說的內閣制度,內閣大臣幫助皇帝處理一些日常政務,但是後期內閣權柄過重,導致百官串聯,尾大不掉。

雍正皇帝藉口西南用兵,特意設置軍機處,由皇帝親自任命軍機大臣,但是他們的職責只能是跪奏筆錄,後期軍機處也就漸漸取代了內閣的職責,但是皇帝的權威從此無人敢質疑,皇帝乾綱獨斷。

密摺制度

康乾盛世下的黑暗面

如果說軍機處是皇帝處理政事的特殊機構的話,那麼密摺制度絕對是皇帝處理政務遊刃有餘的原因之一。

密摺制度起源於康熙皇帝,只不過那時候的康熙皇帝所給的密摺權力只有少數幾人。

比如說時任江南織造的曹寅、兩江總督等人,他們不是封疆大吏,就是皇帝從小就信任的人,這樣的密摺之中,他們可能會和康熙皇帝聊聊家常。

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相當於皇帝的耳目,將所在地的一切變化都要在密摺中告訴皇帝,這也是密摺的主要作用。

到了雍正時期,密摺的密報作用大大加強,這不僅是皇帝對於地方的控制力加強,也是對於皇帝權威的加強,當然在這時候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罪名,畢竟皇帝會用人不善。

吏治

康乾盛世下的黑暗面

其實無論哪個朝代,從開國的時候都比較清廉,但是在中後期,可能是國家機制的問題,官員都開始變得昏庸,變成各種各樣的貪官汙吏。

比如說明朝,明朝絕對是一個高開低走的朝代,雖然說明朝十分有氣節,天子守國門,但是依然改變不了明朝後期官員貪汙的本質。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設置了各種各樣的嚴刑酷法,就是為了避免官員貪汙,但是這樣的制度並沒有很好的執行下去,在朱元璋駕崩之後,這項政策已經開始慢慢退化。

但是在清朝雍正時期,雍正皇帝為了解決貪腐問題,設置了養廉銀這一政策,他從根本上解決了貪腐問題。

官員貪汙就是為了要錢,那麼好,錢國家給,而且國家給的還不是一點半點,甚至是官員工資的十倍,於是在國家的獎勵下,官員也就開始逐漸清廉起來,而且雍正皇帝也加大政策遏制貪腐事件的出現。

但是在乾隆晚期,寵信和珅,和珅雖然貪,但是他是明目張膽的貪,而且乾隆也是為了給後來的嘉慶皇帝留下了一份巨大的財產。

文化

在文化上,乾隆盛世之下雖然編纂了《四庫全書》,使得更多的古籍得以流傳,但是對於天下讀書人也是一個巨大的傷害。

康乾盛世下的黑暗面

在當時,乾隆皇帝下達修書的詔命之後,皇宮中就開始出現專門的編修局.

如果要編書,那麼就需要很多的書籍資料,當然大內有很多藏書,這一點能夠給編修局的官員們使用時毋庸置疑的。

但是還有大內沒有的書籍,怎麼能把這些書籍弄到手,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但是在皇權之下,什麼問題都不存在,於是國家又下達了徵書令,將民間藏本或者古籍孤本都需要獻到皇宮中。

然而這樣獻出去的書自然就沒有返還的道理,於是,民間古書就這樣被劫掠一空。

可是真的是為了編書嗎?

當然有這一方面,但是更大的一方面還是存在於滿清的一組統治,想要讓老百姓、讀書人聽話,那麼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認同滿人治國的思想。

這樣才能從根源上掐斷他們反叛的可能性,於是異端書籍的銷燬自然也就成了第一步。

科舉考試中的四書五經、忠君愛國的思想也就成為了必考的題,於是乾隆皇帝就開始了另類的"焚書坑儒"。

貪腐

貪汙腐敗的官員歷朝歷代都會存在,因此,歷代皇帝都將治理貪腐作為施政的重點之一。

原本乾隆皇帝前期,施政寬嚴相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好皇帝。

但是在乾隆皇帝晚期的時候,開始寵信和珅,當然和珅確實有能力,但是和珅提出的議罪銀製度,雖然使得國庫充裕,但是卻讓貪腐更加嚴重。

康乾盛世下的黑暗面

和珅認為一個官員從小念書不容易,並且能夠為官多年,也是深諳官場之道,如果因為一點錯誤就被免職下獄,對於他們來說數十年的辛苦就都白費了。

或許給他們一個機會改過之後還是一個好官,於是乾隆皇帝就聽從了和珅的建議,開始讓那些犯錯誤的官員根據犯錯的等級,繳納不同的銀錢。

就這樣,國庫為之充裕,不過那些繳納錢財的官員卻重新獲得了官位。

其他官員看到這樣的情景,自然是放心大膽的做壞事,畢竟只要交錢就不會受到懲罰,於是清朝的官員從大到小,都開始貪腐,一時間無官不貪。

兵禍

雖然清朝入主中原之後,一直走的都是滿漢一家的路子,但是還是有許多漢族人不滿於異族的統治,開始頻繁發生起義。

這也是金庸先生《鹿鼎記》中的重要描述背景,康熙時期的"紅花會"、"天地會",乾隆時期的"白蓮教",嘉慶時期的"天理教"等等。

這些對於當時朝廷的衝擊都相當大,畢竟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從來不怕外部戰爭,唯一怕的就是內亂,如果有內亂產生,那麼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於是,在康乾盛世之下,雖然表面上一切平安喜樂,但是內裡的兵禍卻不少。

閉關鎖國盲目自大

康乾盛世下的黑暗面

雖然閉關鎖國這項政策並不是在清朝的時候就出現的,但是閉關鎖國對於清朝的影響是最大的。

當時整個世界都已經進入到了工業革命時期,但是清政府由於閉關鎖國,導致與外界信息往來不暢。

更何況本身雖然有許多的西方國家前來朝賀,他們所進貢的一些充滿技巧的新奇物品也並沒有受到當時皇帝的重視,而是將他們當作玩物或者直放置在庫房之中蒙塵。

在這樣的的條件下,清政府依然盲目自大,這也就導致了後來八國聯軍炮火直接對準了這個閉目塞聽的清政府。

總結

在康乾盛世下雖然有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出現各式各樣的其他的賦稅形式;

雖然有航線暢通的外界通商口岸,但是僅剩的幾個已經無法保證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進行融合,更何況,皇朝內部自上而下都沒有認識到大清國已經落後於世界,依然以天朝上國的形象自居;

國家沒有錢,自然要想辦法弄錢,貪官滋生,國家貪腐,凡此種種,終於在盛世陽光的遮掩下,躲藏在深處,終有一天,這個強大的王朝會因此覆滅。

我是小楚,一個有態度°的文史科普作家。歡迎您的關注、點贊、收藏、評論四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