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初冬時節照金行(隨筆)

高五幸:初冬時節照金行(隨筆)

高五幸:初冬時節照金行(隨筆)
高五幸:初冬時節照金行(隨筆)
高五幸:初冬時節照金行(隨筆)高五幸:初冬時節照金行(隨筆)
高五幸:初冬時節照金行(隨筆)高五幸:初冬時節照金行(隨筆)

高五幸 | 初冬時節“照金”行(隨筆)

時間:2019-11-27

新築街辦新寺村黨支部委員、監委會主任李萬利給我打來電話,說支部組織黨員去銅川照金搞主題黨日活動,你去不,問有沒有時間。

平素“兩點一線”打工的我,一直無暇出過遠門,聽說時間安排在11月24日星期天,想到一個農村黨支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有如此大的舉動,加之能有機會和村裡的父老鄉親見見面,敘敘舊,於是我欣然回應“可以”。

在大巴車上,我見到了小名“老七”的張建民,個頭不高,穿件皮衣裳,給人的感覺是利索。在交待組織戶外主題黨日活動目的和應注意事項時,簡明扼要,行子挑得開,給我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對“老七”,之前通過支部改選聽到的情況和關注新築街辦微公號消息知道一些,支部在黨建、拆遷、村容村貌方面曾獲得過表揚,以能力和行為贏得了信任。難怪乎小夥子在這次村級管理機制書記、主任“一肩挑”改革中,以“高票”當選。我靠在大巴車背上,痴痴的想,“群雁高飛靠頭雁”。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一個村子,“頭兒”的作用是決定事情的主要因素。過去就有句“村看村,戶看戶,社員看的黨支部”,此言還真的有點道理!

車駛入銅川地界,窗外飄起了雪花,憑窗外眺,一道道梁,一抹抹黃,偶見綠色的樹影隱約呈現出素白。在都市“水泥城”呆久了我,被異鄉這瑰麗的曠野雪景吸引住了,不禁默誦起毛主席的詩詞來,“北國風光,萬里雪飄”,“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踏進照金老區,這兒車少人稀,較之古城沒了繁華喧囂,滿目的山巒溝坎,卻多了歷史的厚重和滄桑。當年陝甘寧邊區人民為求解放“鬧紅”,就是在這窮山惡水的地方棲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們能這樣選擇堅持,而且還有隨時“丟腦袋”的危險……。

新寺村四組黨員賀文興,今年85歲,英氣勃發,跟著年輕人一起踩瑞雪,觀展覽,堅強的還一步一步地上完臺階,在照金紀念碑前留影紀念。他對我說,“今天就是在這找初心來了,來了就要看看!”從他的話語中,我似乎感覺到了無數革命英烈們為民謀幸福,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流汗也要堅持向前衝的精神……。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在照金紅色紀念館前,我欣喜的看到,村上黨支部的張建民、李萬利、王紀榮、王選利和黨員站成一排排,王紀榮領誓,黨員們重誓“入黨誓詞”,壯觀整齊的陣容,高亢宏亮的聲音,久久迴盪在照金老區的山水間,感染了我和在場的群眾。

歸途,我隔窗眺望著老區的一山一水,一溝一坡,想象著過往的曾經,咀嚼著發生的感天地、泣鬼神故事,思潮翻滾,今日親歷老區人民的厚道,讓我對“根據地”三個字多了思考。我早上走的急,忘記了帶手機充電器,中午十一點多的時候,手機示警缺電。在這兒,人生,地不熟,雪下,天氣冷。我信步走進“照金特色農家樂”店,當我進店說明來意,一位眉清目秀的少婦放下手中的活計,拔下她正在充電的手機替我充上,叮嚀我“天氣冷,喝口熱水”。不一會兒,正在景區幼兒園上班少婦的父親回來了,從閒聊中得知他當保安月薪是1200元,較之景區保潔員月薪700多500元,中午叼空回來還能給娃“幫幫忙”,言語中透露出那種滿足的表情,不時在我眼前浮現。

想到少婦的熱情好客,她父親的厚誠勤勞,我想到了,我們共產黨之所以一步步走到今天,能夠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主要源之於和人民群眾這種唇齒相依的魚水關係,離不了人民群眾的掩護和幫助。始終不忘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初心,勇於擔當起民族復興的使命,這是人民群眾對黨的期盼。做為生活在城市郊區的農民,較之老區人民的生活,不知要優越多麼倍,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珍惜現在擁有的幸福和快樂呢?

“紅色研學溯初心”。赴照金紅色根據地接受“初心”教育,憶傳統,思幸福,此行不虛,當化為新寺村黨員群眾朝著美好明天前行新的“起跑線”、“加油站”。

作者簡介:

高五幸,曾用筆名:高五星。陝西西安灞橋人。20多歲時,福逢陳忠實兄點化提攜,開始在報刋雜誌發表小說、散文、詩歌,創作的劇本《席簡相親》(與王韶之先生合箸),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後因生計,足跡農、工、政、商,改行公文及新聞報導,曾獲榮譽若干。現為陝西農村報網鄉村作家;法制文萃西部網特邀作家;西安市灞橋區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數百篇拙作散見“陝西農村網”“中國原創歌詞網”“鳳凰網”“搜狐網”“騰訊網”“今日頭條”“手機百度”“天天快報”等網媒。《我的祖母高王氏》一稿榮獲陝西農村網徵文三等獎,《港興路驚聞喜鵲聲》在首屆“才子杯”文學作品大賽中榮獲一等獎。不時有小作在省、市、區紙媒見面。用文字記錄生活,能給後人留下一些“有用”的東西,是作者餘生努力的嚮往。

高五幸:初冬時節照金行(隨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