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孟子說”,你怎麼說?

“孔子說“,”“孟子說”,你怎麼說?

我們現在的很多文章,離開了古人就無法說話。

動不動“孔子"說,”孟子“說。

孔子離去後,很多文章都是在給他最註釋。

有人提出疑問“動不動孔子說,孟子說,就不能自己說嘛?”

別人就問他:“你敢擔保自己比孔子更加有智慧嗎?"

作為一個個體,的確不敢說比孔子有智慧。而且這本來就是田忌賽馬,孔子是那個時代最有智慧的人之一,如果拿現在的普通人去比的話,的確不公平,而且由於我們的文化環境推崇謙虛,也沒有人會公然說:“我比孔子有智慧。”如果有人這樣說,別人會把他當笑話。其實很多人在某些方面是比孔子有智慧啊。孔子不會打字,也不會說英語,不會打網遊,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會。當然,孔子生活在現代,可能比大家學東西都學的快。

孔子生活在今天,作為一個大V,情商稍微高一點,還會說“唯女子和小人難養”嗎?

但是,現代文明作為一個綜合體,積累的數據遠遠多於古代。我們作為一個現代人,理應擁有更多的智慧,至少和古代的普通人比。

當然,信息和知識不一定等於智慧。由於環境的變化,現代人在某方面的能力還會退化。古人不會用電腦,現代人大部分也不會寫文言文。

我們為什麼總是喜歡追溯古代呢?同樣一句話,一個阿貓阿狗說的,就是凡語。在聖人嘴裡說出來 ,就有無窮的分析,覺得是至理名言。

我們現在看中醫,很多還在用《黃帝內經》,2000年前的人寫的書還在指導今天的人看病(這只是舉例子,我自己就很信中醫)。這個寫黃帝內經的人也是的,幹嘛不用自己的名字,寫黃帝的名字這樣知識產權不就歸黃帝了麼?當然古人也有古人的苦衷。現代人也是,明明是自己說的,非要掛個馬雲或者魯迅的名字。

好像越古老的人說的話就越對。

《老子》、《列子》、《莊子》……,諸子百家,許多內容都是後人託他們的名。這些諸子們就都是一個個大IP,後人要靠他們的名字引流量。

同時邊吹著空調,享受著現代生活的便利,一邊說“人心不古”啊,懷念小農時代的田園牧歌。就如同九斤老太口裡唸叨著“一代不如一代”。

都說堯舜禹是黃金時代,那不就是部落時代嗎?也許人們懷念那時候的原始民主制?

《人類簡史》中說狩獵時代的一個普通人生活水平很可能高於農業時代。

現代社會的發展提出了無數的問題,比如人工智能的發展會怎樣影響我們的社會還有輿論?

你去問某些人,他只會說“孔子怎麼說?” “孟子怎麼說?”可能再加個洋人,比如“海德格爾怎麼說?”

有的文章,通篇弔書袋。某某說,某某說,還有這個理論,那個理論,搞的好有文化的樣子,就沒見到他本人怎麼說。

“主義”這個詞,動不動女權主義,男權主義,女性主義,平等主義,一篇文章下來,不知道提到多少個主義。可能稱之為“論”更加合適。

在通貨膨脹,通肉膨脹(指得各處嚴打之後,性工作者的要價提高,肉價上漲,稱之為通肉膨脹)後,現在又有個通詞膨脹。

以晦澀的文風來掩飾思想的貧瘠。寫得越晦澀越好,別人越看不懂,就越顯得自己的高深。這種晦澀可能是模仿翻譯腔模仿多了。很多外文翻譯成中文,翻譯得不好,讀起來有種怪怪的感覺。有人就模仿這種怪怪的感覺。

說到翻譯,為什麼“Great"總是翻譯成偉大。我覺得Great在很多情況下是表達”很棒“的意思,不是”偉大“的意思。比如 ”great writer”,大部分情況應該翻譯成很棒的作家,不是“偉大的作家”。但我們去看那些翻譯過來的書評還有報道,動不動就是偉大的作家,偉大的運動員。有這麼多“偉大”嗎?是翻譯的原因吧!

還有”POWER",國內現在一股腦翻譯為“權力”。比如世界最有權力女性榜單什麼的,翻譯成影響力應該更恰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