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自己有情緒時,如何不傷害到孩子?

在愛和自由的教育裡,成人作為孩子成長髮展的生態環境而存在,成人為孩子所提供的情緒環境也包含其中。父母期待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平和的情緒環境裡,希望孩子在自己情緒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得到來自成人的、平和的、成熟的情緒幫助和滋養,平靜祥和地走向自己情緒的深處,從而安寧地長大,安然地生活。

但當成人處在情緒中時,常常忘記覺察、管理自己的情緒,用自己的情緒與孩子相處,讓孩子生活在父母的情緒之下。一個小孩子,還沒有能力去判斷父母的情緒來自何處,更多的時候,他們會因為成人情緒化地對待自己而認知自己,陷入悲傷而哭泣。如果一個孩子長久地生活在成人起起伏伏的情緒環境裡,為了求得自身的安全,被迫學會了看臉色行事,學會了小心翼翼。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的能量逐漸強大,在耳濡目染中,他們自然而然就學會了用同樣的情緒回擊成人,在情緒的衝突中不斷消耗彼此。

當孩子總是處在情緒中時,他們就無法專注於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如果長期處在不良的情緒環境中,孩子由此形成的阻礙不僅影響其人格的發展,還會使他偏離成長的自然法則。

父母希望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緒,但因父母自身也曾在各種各樣的情緒環境中長大,缺少傾聽和引導,會習慣性情緒應對已成為一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父母的情緒處在無意識的狀態,這種無意識狀態無形中成為孩子的成長生態環境。

當父母自己有情緒時,如何不傷害到孩子?父母需要學習如何覺知自己的情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從而學習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情緒生態環境。父母嘗試在有情緒時,向孩子真實一致地說出自己的情緒:媽媽/爸爸現在有情緒,需要自己調整一下,然後再陪你。當孩子每一次得到情緒的真實反饋時,他就不會因為猜測而不安或憤怒,他會逐漸理解並從中學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情緒。

當情緒出現時,深呼吸,覺知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此刻"我"真實的情緒是什麼,"我"需要時間和空間調整。如果孩子接納,試著獨處調整自己。如果孩子不接納,覺察自己是否又產生了二次情緒,嘗試向內觀察情緒,看看你的內在小孩需要什麼,及時給予他所需要的。看著自己的情緒(內在小孩),給自己一些時間,等待內在小孩與你連接,得到安慰。情緒慢慢消散,直到平靜。回到外在現實中來,與外在面前的孩子平和互動,平和陪伴孩子,與孩子溝通。

一次次的練習中,你便能逐漸覺知並管理自己的情緒。如果父母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個清明的認知和覺察,就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清明的生態環境。在這個環境裡,情緒不再成為"武器",而是內在感受的外部呈現。成人的清明會使身處其中的孩子對情緒自然地清晰起來,就如同暢遊在清泉中的魚兒,魚是魚,水是水。既交融,又獨立。

感覺到的一瞬間,感覺到的世界就被打開了。感覺幫助孩子發現著外在世界,也幫助孩子發現著內在世界。離開感覺,”教"出來的成長,只會建構一套認知與生命分離的系統。孩子所掌握的東西就是知識,無法形成智力。而分離則會導致一個和自己的生命不融合的虛假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