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西安出土一把銀壺,大唐盛世舞步在它上面定格

1970年,在陝西西安何家村的一處唐代窯藏裡出土了一件銀壺。

銀壺高14.4釐米,壺口口徑2.2釐米,重547克。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

它的名字叫“舞馬銜杯紋銀壺”。這不是把普通的銀壺,它承載著盛世大唐的回憶,是極其重要的歷史見證。

如果在燈光昏暗時從遠處看這把壺,或許會給人以錯覺,這似乎是一把北方遊牧民族常見的皮革製成的壺,也就是皮囊壺。但走近觀察才發現只是扁圓的外形相似,這把壺通體以白銀打造,兩面各有一匹鎏金的駿馬,口銜酒杯,奮首鼓尾,金銀交錯,交相輝映。


1970年,西安出土一把銀壺,大唐盛世舞步在它上面定格


大唐的酒壺為什麼會採用北方少數民族的造型,是因為唐朝大一統後,勢力一度達到極盛,四方來朝 ,懾於大唐的強盛和仰慕唐朝的繁榮,許多北方民族選擇了移居中原,自然也就帶來了文化的碰撞。銀壺這種扁圓的造型就來自北方民族的皮囊壺,它非常適合在馬上攜帶,日常生活中使用也很便利,於是被唐朝工匠們所借鑑,見證的是文化的一種交融。

相比形制,這把壺最大的意義在壺身上的兩匹鎏金駿馬。體態雄壯的駿馬前腿站立,後腿彎曲下蹲,嘴裡還銜著一隻酒杯,姿態瀟灑,栩栩如生。

這兩匹馬並不是古人的想象,它們來自於盛唐的一種精彩表演——舞馬。

說到馬術表演,現代馬術運動的盛裝舞步讓人印象深刻,優雅的騎手和馬匹伴隨著舒緩的節奏完成各種步伐和動作,力與美、張力和韻律、協調與奔放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氣定神閒的騎手和風度翩翩的馬匹總能博得一片喝彩,是最具觀賞性的騎乘表演項目。


1970年,西安出土一把銀壺,大唐盛世舞步在它上面定格


如果我說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人們的馬術訓練水平已經超過了現代,許多人可能不會相信。事實上在這把銀壺出土之前,雖然有許多文字記載,總不如畫面來的直觀,舞馬銜杯紋銀壺給我們帶來了實物的記錄。

舞馬並不是唐朝的首創,早在三國時期曹植就有《獻馬錶》,記載了他手下一匹訓練有素的大宛馬,能夠跟著鼓節行動,並會聽令坐臥。

魏晉南北朝也流行馴馬戲,經過訓練的馬會跟著音律翩翩起舞,表演各種動作。

唐朝完成統一後,貴族們有錢了也有閒了,沒事就喜歡玩玩音樂,看看跳舞,舞馬這種技藝深受其所好,發展到了巔峰。

既然貴族都喜歡,那唐朝最大的貴族是誰呢,毫無疑問是皇帝,而說到皇帝,那唐玄宗李隆基絕對排名靠前,他前半生所處的時代正是大唐的鼎盛時期,李隆基又是個比較會享受的皇帝,舞馬這麼潮的娛樂項目,絕對少不了他。

事實上在舞馬圈,唐玄宗確實最為出名,據說他在宮中馴養的舞馬就達400多匹,並且都有名字,高興起來還親自訓練它們。

李隆基這麼喜歡舞馬,當然要在重要場合派用場,說到哪個場合重要,大概沒有比得過他生日那天,農曆八月初五李隆基的生日被稱為“千秋節”。


1970年,西安出土一把銀壺,大唐盛世舞步在它上面定格


每年千秋節,都是這些舞馬大顯身手的日子,它們披上花團錦簇的衣裳,身上繫著珠玉金鈴,被牽引進入興慶宮,成為宴會的一大亮點。

音樂響起,訓練有素的舞馬會跟著節拍起舞,忽站忽臥、忽而轉身、忽而跳躍,還有高難度動作,能躍到三層高的板床上起舞,在它們面前,其他舞者都黯然無光,舞馬的出場就是宴會的最高潮,大唐盛世濃縮在這一刻,稱之為“舞馬賀千秋”。

唐朝詩人對此多有記錄,杜甫就寫下:羅襪紅蕖豔,金羈白雪毛。舞階銜壽酒,走索背秋毫。

丞相張說對舞馬場景描述得更加生動:

聖王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腕足齊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蹈千蹄。
髤髵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

曲終舞畢,舞馬最後的動作就是銜杯祝壽,試想這是何等盛大的場面,現代盛裝舞步估計也難以比擬,於是工匠們便取這一畫面把矯俊的舞馬鐫刻到銀壺之上,大唐盛世在這一刻定格,盛唐的盛世舞步被永遠記錄了下來。


1970年,西安出土一把銀壺,大唐盛世舞步在它上面定格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大唐終究沒能躲得過衰落,盛衰也都在同一人手中,還是李隆基。

天寶十四年(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安史之亂爆發了,老年李隆基自毀長城將高仙芝、封長青斬首,哥舒翰兵敗,長安陷入一片混亂,唐玄宗攜楊貴妃逃跑,自顧尚且不暇,舞馬自然就無人理會,不是流落民間就是落入安祿山手中。

安祿山雖然是胡人,卻是個見過世面的胡人,知道舞馬是稀罕貨,收集起來運到范陽養了起來。沒多久安祿山被殺,這些舞馬落到了范陽節度使田承嗣手裡。田承嗣只知道打仗,沒見過舞馬錶演,把它們和軍馬混養在一起。有一天軍中奏樂,受過訓練的舞馬不由自主跳起舞來,這給它們帶來了殺身之禍。

田承嗣都不識舞馬,軍營中手下更不知道這些馬的來歷,認為是妖孽對它們大加鞭笞,誰知舞馬誤認為跳得不夠努力,於是更加奮力揚蹄,終於被鞭打致死。


1970年,西安出土一把銀壺,大唐盛世舞步在它上面定格


這批技藝高超的舞馬就這樣悲慘地死去,也代表舞馬的衰落。雖然之後舞馬錶演並沒有完全絕跡,但已和最高峰不可同日而語。安史之亂雖然平息,但但給了唐朝毀滅性的傷害,從此國力再也沒能恢復,象徵著歌舞昇平的舞馬錶演也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宮廷裡再也不可能出現舞馬賀千秋的盛況,盛唐舞步也就逐漸宣告絕跡。


1970年,西安出土一把銀壺,大唐盛世舞步在它上面定格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大唐盛世早不復在,昔日無比繁華的長安也蹤跡難覓。舞馬盛況只能見於文字記載,陝西出土的這把銀壺,定格了舞馬祝壽這樣的盛景,成為歷史的見證,彷彿迴盪著盛唐的迴響,承載著歷史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