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封建社會的衰敗。大周王朝的衰敗。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最早以完整的禮儀思想來治理整個國家的莫過於中國的西周。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標誌著中國由此邁入禮儀之邦。

分封制與宗法制度也同時建立,形成一種可以浸潤九洲,乃至彙集荒蠻之地的文明。

它深遠而博大,精深而和諧。

然而,當信義之本被自己漠視與背離時,整個王朝的根基也開始受到腐蝕。

即便是能建立無比強固的根基的周王朝,那個亞洲東部最強大的王朝,也無法抵禦內部的瓦解,更何況,還有外國的侵擾又在不斷促發內部的分崩離析。

最終正是外患內亂的合力,導致周王室的衰落。

周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位帝王。

出土於西晉太康年間的《穆天子傳》,雖然在史實中摻雜了大量的怪誕傳說,它仍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古代文獻,經過後人複製,一直保留到了現在。

書中記述的周穆王會見西王母以及周穆王西征的故事。

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封建社會的衰敗。大周王朝的衰敗。

周穆王

經過數代的經營,西周王朝在周穆王時期達到了鼎盛,東到大海,北到遼寧,西到甘肅,難道江漢流域都處在西周的控制之下。

國家的各項禮儀制度已然定型,整個社會秩序穩定,國力強大,作為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周穆王四處征討巡遊,肆意炫耀著王朝的武功與實力。

然而,王朝的危機,正是在這強盛繁華之下漸漸生成。

其起源,與周穆王征討戎狄部落有重要的關聯。

西周國力強大,威震四裔,許多周邊族群都臣服於周朝,他們按照周王朝的規定,需要定期向周王室上貢。

然而這種關係在周穆王時正面臨著巨大的破壞。

而周穆王好大喜功,打算進一步控制戎狄。他以犬戎首領不按時朝見上貢為名,征討犬戎,炫耀兵威。

這件事不僅引起戎狄部落的普遍抵抗,也引起周朝內部有識之士的擔憂。

當週穆王出征犬戎時,謀父極力勸阻,認為犬戎首領一直盡其職守,並按照周朝的規定終生朝見一次周王,而周穆王的出征不僅沒有道理,而且可能直接導致周朝出現危險,周穆王不聽進諫,率大軍出征,走上了一個兩面不討好的道路。

如果失敗,周王朝將蒙受巨大恥辱。

即便勝利了,周王朝也只能落個“失德”的名聲。

在耗費了大量的軍力物力後,周穆王只帶回四隻白狼,四隻白鹿,而戎狄部落從此不向周朝上貢,也斷絕與周朝的往來,原先的友邦成為仇敵,從此戎狄總在伺機報復周朝。

周穆王在位時間長達55年,喜好遊獵,四處征伐,在表面強盛的背後,被周王室埋下了種種隱患。

周穆王死後一次及為的是共王,懿王,孝王,夷王,以往他們被稱為中期四王。

中期四王僅能守成,然而,周共王曾經滅掉姬姓的密國,曾召集國內諸侯處死了齊哀公,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在邦畿之內,周王室仍然具有最高的權威,其最大的禍患則是西北的戎狄。

周穆王西征之後,戎狄部落反而更加強大,反過來不斷侵擾周朝,出現了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面。

周朝人深以為苦,更要命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比外部禍患更具殺傷力的隱患正在不斷加強,周朝的內部出現了危機。

通過分封和宗法制度,西周王朝建立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格局,依靠了地方諸侯的輔助,周王室實現了對一個領土廣大的王朝的掌控。

然而,西周分封制度是一柄雙刃劍,它賦予諸侯高度自治權利。

諸侯在諸侯國內有其獨立的行政和軍事權力,很容易發展自己的勢力。

諸侯實力的增強,一方面能夠給西周王室提供更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強有力的監管措施,隨著諸侯國實力的增強,他們的離心力也日益加強。

周王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在分封制度下,周王室能夠直接控制的區域只集中在中州宗周鎬京和成周洛邑,被稱為王畿的不大地區。然而就在這不大的地區,內周王室的控制程度也在不斷減弱。

土地交易在貴族間進行,意味著周王室對土地控制的削弱。在周王畿內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按照分封的原則封賜給王室大臣們,當一塊地被賞賜給大臣後,他就脫離了王室的控制,而由那位大臣支配控制了。

在西周中期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土地租賃轉讓,以及買賣的這些現象。

西周早期的時候,諸王賜予臣下的往往是一片完整的土地,他們常常有單獨的地名,而到了西周中晚期,卻只只有零碎的土地授予了。

這一現象表明,隨著土地的分賞,周王室所能直接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少。

西周中期以後,王室的土地已經變得十分零碎,所以只能以零碎小塊的形式繼續賞賜土地,屬於周王的土地不斷被分賜下去,王室財產的規模不斷減少,逐漸出現貧弱的現象,王朝實力和地位都受到了影響。

臣屬們一方面在王朝做官,一方面他本人和他的家族,都給他們土地,就是聚族而居,成為一個叫封君的情況。

到了西周的中晚期,因為這些封君都有土地,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有它的族人,包括家臣,所以他們每一個封君都是一個有經濟有一定家族政治的共同體,而且他們還有軍隊。

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時,西周王朝實行宗法制,利用血緣宗法關係加強周王在政治上的凝聚力。然而隨著世代的增加,地方諸侯和王室的血緣親疏關係不斷的減弱,由宗法制聯繫起來的親密的君臣關係也隨之不斷的削弱,好在周公所設的禮儀制度已深入人心,如果周王室能夠繼續保持禮儀信義,無論如何,各諸侯國的國君也不敢違抗周王室的命令。

然而周王室還能夠保持它的至尊和禮儀嗎?

西周王朝本來對於各諸侯國的政治問題,管得很多,多到超過人的想象,比方說繼承權是誰來繼承?誰繼承公位等等,這種問題都要管,可是後來越管越不行了,王朝的權利越來越弱,就造成了分裂的一個基礎。

在經過200多年的統治之後,西周政權開始進入混亂局面。他的第九代天子周夷王是靠著諸侯擁立,才從死去的叔叔周孝王手裡奪過政權。

正因為如此,周夷王在諸侯面前擺不起架子,按照周朝禮儀,周王接見朝覲的諸侯,本來是不下堂的,而到了周夷王就開始下堂接見諸侯了,這便是周天子失禮之始。

周夷王死後,他的兒子周厲王繼位,這位新君主一反父親柔弱的形象,他意志剛強,決意不惜一切代價改變父親的政治困局,重新樹立周王室的權威。

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封建社會的衰敗。大周王朝的衰敗。

周厲王

這位生性嚴苛的君王能否做到呢?

3000年來,陝西西安一直流傳著關於周厲王的各種故事,並演變成戲曲形式登上舞臺。

在老百姓心中,朱歷王向來是以反面形象出現的,他倒行逆施,殘暴不仁,親信小人剝削人民,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

周厲王任用榮夷公實行專利政策,專利就是王室專山林川澤之利,重申把山林川澤收歸王室所有。

這項政策簡單粗暴地將原來國人共享霸為王室專有,直接觸犯了當時國人的利益,引起國人的怨言。

在矛盾加劇的情況下,周厲王進行最獨裁,最強力的控制。

他在全國實行無處不在的恐怖監控政策,只要有說閒話抱怨的人一經發現,立刻處死。

從此國人不敢再說話,人人自危。周厲王見沒有人再提出異議,感到很得意,以為自己已經使周政權變得最為強大了。

然而,異常的沉默中正醞釀著最可怕的反抗。

周厲王的政策不僅侵犯了普通百姓的利益,也深深觸犯了貴族們的利益。

公元前841年,不堪忍受的周朝人發動了暴動,衝向王宮,要殺死周厲王。厲王聞到風聲,倉皇逃跑,一路上無人收留,不得已東渡黃河,一直逃到位於今山西霍州的彘地,就這樣,執政37年的周厲王退出了歷史舞臺。

他本來想靠鐵血政策來振興日益軟弱的周王室,但沒想到將自己逼上了絕路,在彘地周厲王默默無聞地隱居了14年,他無奈的旁觀著周王室繼續衰落,直至鬱鬱而終。

據《史記》記載,暴動的周人驅逐周厲王後,還要處死周厲王的太子靜。緊急關頭,召工用自己的兒子換下了太子靜,才使太子靜活了下來。

在劇烈的動盪中,周王朝一時間失去了最高的統領。

是誰填補了周王室的權力真空?

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大臣召公,周公二人聯合執政,這就是共和行政。

公元前841年,這個中國歷史上開始有確切年份的紀年,被稱為共和元年。

對於共和行政和《穆天子傳》一起出土的《竹書紀年》提供了另一種說法,及周厲王出逃後,由一位被稱為共伯和的諸侯,到中央設攝行王政。

戰國時代的文獻,莊子《呂氏春秋》以及新發現的清華簡《系年》中,也有類似的說法。

遺憾的是這幾種說法都得不到足夠的證據支持,共和行政的真相至今仍然是個謎。

不過不管共和行政的真相是什麼,共和14年間完全處於真空的情況下是不爭的事實。

西周王權造受了沉重的打擊,直到周厲王在彘地去世,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

相傳周宣王一生酷愛鬥雞,然而,由於從小歷經坎坷,即位後的周宣王並沒有玩物喪志,而是勵精圖治,努力重振朝綱。

他曾有效地調動起各種力量,先是依靠附屬周朝的秦人抵禦戎狄,等積蓄力量後,周宣王親征最終迫使戎狄遠去。

而在西周分封制度下,隸屬於周王的軍隊只能由王室直接控制下的土地上的民戶出。

以前王室操控大量的土地和人民有著充沛的兵源,歷代周王並不統計人戶總數,而西周晚期王室控制的民眾太少。

亡南國之事後,周軍兵力不足,以致宣王打破了祖宗成法,登記自己所控制的人口總數,補充兵力。

在王朝大臣們的眼裡,這一舉動是向諸侯們示少,示弱,將會失去諸侯的親附。

周宣王沒有聽從大臣們的勸諫,因為疲弱的兵力已經讓他無法強撐門面了。

宣王晚年,一個可怕的流言在王畿地區散佈,流言稱“桑木的弓,箕木的箭袋,滅亡周國”。

流言傳到宣王耳朵裡,他下令捕殺一對出售這兩樣東西的夫婦。

王室的頹敗之象日益顯露,不安的情緒在王朝中湧動,幾句童謠就使至高無上的周王如驚弓之鳥。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之子周幽王即位,很多人對這位新君主寄予厚望。然而重大的自然災害連續爆發,給周王朝雪上加霜。西周幽王二年,關中地區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岐山出現了崩塌,歧周,鎬京都受到了震動。涇水,渭水洛水,三條河斷流。

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封建社會的衰敗。大周王朝的衰敗。

周幽王

周人是這樣描述這場嚴重的自然災害的,“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萃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在眾人眼裡,如果不加以改善,周王朝將面臨滅亡的危險。

然而周幽王完全沒有這種意識,相反,他已具備了亡國君主的種種惡習,他信用阿諛奉承的小人,摒棄賢人,荒廢朝政。

他把大臣的勸諫拋出腦後,一心只想著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寵妃“褒姒”高興。

褒姒本事褒國的美女,周幽王攻打褒國時,褒國獻出褒姒,乞求投降。幽王對褒姒,一見鍾情,並立為妃,寵冠周王宮。

周幽王四,褒姒為周幽王生下一子,周幽王對她更是寵愛,不惜代價地滿足褒姒的一切喜好。

相傳,褒姒有個特殊的嗜好,喜歡聽裂帛的聲音,於是周幽王命人取絲帛送到褒姒寢宮,叫有力的宮女每日撕裂給褒姒聽。褒姒進宮以來一直沒有效果,為博得紅顏一笑,周幽王煞費苦心,甘願不顧一切做最荒唐的事情。

於是歷史上最為經典的亡國故事烽火戲諸侯即將上演。

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封建社會的衰敗。大周王朝的衰敗。

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把烽火臺當成了遊玩之所,讓他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為了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命人到烽火臺上,點燃了只有外敵入侵時才能點燃的烽火。

烽火在底部有一個灶口,在此點燃柴草和狼糞,會在臺頂形成煙火,用狼糞燒煙,具有孤煙直上雲霄,風吹不斜的特點,如果京都危機,只要一個烽火臺燃煙,其他烽火臺就一刻不能耽誤。連鎖舉火,警報得以迅速傳遞到遠方。

按照周朝法令,諸侯們看到煙火後,必須馬上率軍趕往京城。

他們趕到驪山腳下一看,上面鼓樂喧天,大王跟在上面取樂,就問大王邊情怎麼樣?敵人在哪裡?周幽王說:沒有邊情,我們在這玩呢。諸侯們就很生氣,面面相覷,狼狽而回。

褒姒看到這個場景,覺得很開心,就突然開懷大笑。周幽王一看妃子笑了,心裡很高興,後面又舉了幾次烽火,諸侯們知道上當了,慢慢的就不太來了。

更荒唐的事情上演了。

這是發生在周王宮內部的一次重要的逃離,它將完全動搖國本,直接決定諸王朝的最後命運。

為了使褒姒高興,周幽王廢黜了正後申後和太子宜臼,王后和太子逃離王宮後,周幽王仍舊不依不饒,為了使褒姒的兒子沒有後患,周幽王完全忘記太子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他決定斬草除根,殺掉已逃到申國的太子。

申後是申國國君的申侯之女,太子是申候的外孫,周幽王強迫申候交出太子,這件事最終使衷心擁護周王室的申候成為周幽王最大的仇敵。

公元前771年,申候不僅聯合曾國,而且聯合西北的犬戎部落大舉進攻西周,犬戎部落一直等待這樣的機會,他們發動了最強的攻擊,很快就兵臨城下。

周幽王危在旦夕,他趕緊命人燃起烽火,然而已經完全失信於諸侯的周幽王沒有等來任何救援,犬戎肆意的橫行起來,他們在驪山腳下殺死了周幽王,搗毀了鎬京的宗廟宮室,而且帶著美人褒姒和大批的戰利品揚長而去。

倉皇失措的西周貴族們草草掩埋了禮儀重器,逃離了家園,繁盛的西周王朝就這樣滅亡了。

公元前770年登上王位的周平王宜臼,就在鄭武公,晉文侯和秦襄公的護送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宗周的貴族大臣們都隨同遷往,臨行 之時,周平王封護送有功的秦襄公為諸侯,封賜的土地是被犬戎佔據的宗周故地。

周平王許諾,秦如果能夠趕走犬戎,就領有其地,狼狽而走的周王室已經拿不出真實的土地,封立諸侯了。

這時的宗周故地,宗廟,宮室盡毀,滿目瘡痍。

直到21年後,秦文公才從犬戎手中收復歧周故地。

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封建社會的衰敗。大周王朝的衰敗。

秦文公

另一位護送有功的鄭武公與周王室的關係一直非常親密,鄭武公的父親鄭桓公是周宣王的庶弟,被宣王分封到鄭地,鄭地與東周王畿交界,在犬戎入侵西周時,鄭桓公力戰而死,周王室將鄭國視為最重要的部屬,然而隨著雙方實力的改變,彼此的關係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鄭桓公,鄭武公和其子鄭莊公被稱為正是三公,是東周初期周王室最為倚重的諸侯。

隨著實力的增加,鄭國國君與周王室的關係發生巨大的變化,由親密的依存關係逐步變為對權力和地位的爭奪。

周平王死後,鄭莊公的勢力迅速擴大,周王的實力卻仍舊在減弱,強大後的鄭莊公,試圖挑戰周王的權威,雙方摩擦不斷。

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繼位後,剝奪了鄭莊公的權利。鄭莊公因此不再朝見天子,怒不可遏的周桓王引兵討伐鄭國。

公元前707年,兩支軍隊在鄭國的城邑繻葛對戰, 戰事中,周王率領的聯軍被打得大敗,周桓王還被鄭國的大臣祝丹用箭射傷了肩膀,從此周王再也不敢發動戰爭。

此後周王所能控制的範圍僅限於洛邑四洲,各諸侯國不再定期向周王述職和納貢,周王室的收入日漸減少,不得不經常向諸侯求車,求糧,失去了昔日的尊嚴。

夕陽西下,周王的時代正在結束,而夕陽下的群山則顯出崢嶸的模樣,英雄輩出,群雄逐鹿的時代呼之欲出。

從好大喜功的周穆王到不甘沉淪的周桓王,在此期間,周朝經歷了近300年的歲月,最終由盛極一時變得支離破碎。

在接下來仍然被稱為周的時代,昔日的輝煌已成為永遠的回憶。在勉強的維持中,周王的身影實際上已漸行漸遠,逐漸成為群雄的依附,最終淪為諸侯爭霸的模糊背景。然而周王室曾經的輝煌,特別是周朝的禮儀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孔子極力推崇周禮說出“吾從周”的時候,周朝崇尚禮義的精神也已再次復興。

在傳承與發揚中,它為古代中國的歷史照射出一條民族特色鮮明的寬廣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