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鮮看丨小學班主任如何創新班級主題教育課形式?不妨試試這七招

主題教育課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班主任為主導,圍繞某一個德育主題,通過課程形態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情景化的道德認知教育,引導學生在認知衝突和思想對話中進行道德交往,激發道德反應、獲得道德體驗,進而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集體教育活動。它在教育學生和管理班級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題教育課的活動形式影響著教育目標的達成。班主任應依據學生年齡特點選擇生動有趣的形式,引導學生去主動參與、體驗,去感悟、辨析,並由知導行,實現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協同發展。

童謠歌曲,入腦入心

童謠歌曲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老師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編寫成各類童謠歌曲,深受孩子們喜歡。

如,三年級“鼻子,鼻子,別變長”主題教育課,老師將學生耳熟能詳的《兩隻老虎》改編為《誠信之歌》:

小豬佩奇,小豬佩奇,說了謊,說了謊。

說謊鼻子變長,說謊鼻子變長,真煩惱,真煩惱。

說謊的人,說謊的人,沒朋友,沒朋友。

我們不能騙人,不能不守信用,守信用,守信用。

做錯了事,說了謊話,要承認,要改正。

承諾的話要遵守,答應的事要做到,人人誇,人人誇。

朗朗上口的童謠浸潤童心,滋養心靈。

小品互動, 行為訓練

行為訓練是指在主題教育課中,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引導學生行為。“知、情、意、行”是德育的基本要素,而“行”是德育的出發點,也是歸宿。主題教育課的行為訓練應做到訓練要求具體化、規範化。

如,四年級“敬我學業”主題教育課,老師設計了新穎的互動式小品,力求增加學生情感體驗。

1

發現問題,及時喊停

兩名學生表演小品,老師示意其他學生如果發現問題可以及時喊停。學生對這種新奇的互動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發現問題後,大家同時大喊“停”。此時,不少學生或多或少地開始審視自己平時的行為。

2

畫面定格,作出判斷

當學生喊停後,小演員立刻停止動作,進入定格狀態。老師讓喊停的學生髮言,說說小演員錯在哪裡、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通過歸納觀點,學生感受到小問題不解決將造成大後果,自然而然地從認知認同進入到行為認同。

3

倒帶重來,正確導行

最後,老師和學生一起大喊“倒帶”,讓小演員回到初始狀態,按照大家所說的正確做法重新表演。看到小演員們修正後的表演,學生表現得異常興奮,從旁觀者到指導者的身份轉換,促使他們主動規範自身言行。

故事貫穿,寓教於樂

愛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把教育問題轉化為小故事,可以將抽象的道理生活化,免平鋪直敘之弊,收寓教於樂之效。

如,三年級“今天,你微笑了嗎”主題教育課,老師講述了小女孩笑笑的故事。

笑笑是一個愛笑的女孩,可是她今天卻高興不起來。原來,她搬了新家,離開原先的學校,面對新學校陌生的環境,笑笑既擔心又害怕,甚至有些膽怯……但是笑笑在上學路上和初到新班級時得到許多人的關心,媽媽、老奶奶、老師、同學的微笑讓她認識到微笑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整堂課以笑笑進入新學校要適應新環境的故事作為主線,生動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任務驅動,合作探究

任務單可以搭建起學習支架,引領學生遨遊知識的海洋,在探究中提升素養。

如,“小硬幣,大思考”主題教育課,老師設計8張個性化學習任務單,並輔以不同的探究材料,由各組隨機抽取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一組有2枚1元硬幣,探究重點是“發行年份不同”;

二組有數枚分幣,探究重點是“大小不同或面值不同”;

三組有5角和1角硬幣,探究重點是“顏色不同”;

四組有5角和1元硬幣,探究重點是“側面或邊沿不同”;

五組有分、角、元硬幣,探究重點是“單位不同或面額不同”;

六組有第四版1角、5角、1元硬幣各1枚,探究重點是“圖案不同”;

七組有2枚不同版本的5角硬幣,探究重點是“圖案不同”;

八組有5分、5角、1元硬幣,探究重點是“重量不同,材料不同”。

根據任務單不同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方式,對不同硬幣進行觀察對比、自主學習,發現小硬幣蘊藏著大學問,有效達成預期目標。

榜樣示範,典型引路

榜樣示範是指通過優秀典型人物(包括學生、教師和其他人物)的示範,給學生樹立學習榜樣來達到教育目標。

如,六年級“敬業者最可愛”主題教育課,老師從偶像入手,選取上海援藏教師、青藏高原生物學家鍾楊的事蹟,通過“一張照片話偶像、一段視頻初印象、數據回憶有見證、猜測困難知不易、如何抉擇知心意”等環節,引導學生明白無論鍾教授還是我們身邊的人,他們在平凡的生活中專注於自己的平凡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孜孜以求、不懈奮鬥的精神就是敬業精神,鍾教授和我們身邊許許多多勤奮工作的人都是真正的敬業者。

遊戲體驗,感悟提升

遊戲活動不僅能增加課堂樂趣,更能讓學生在愉悅的體驗中增長知識。

如,“守時小飛機,快樂上學去”主題教育課,上課現場是一個飛行棋大棋盤,迅速激起了孩子們想要玩一玩的興致。

課前熱身環節,學生在“人體飛行”遊戲中熟悉規則,為“守時不遲到”話題醞釀情緒。

活動中,通過師生交談、觀看視頻等,在互動交流中查找學生遲到原因,這些便成為棋盤上的新遊戲規則,由學生貼到相應的格子中,從而生成新的飛行棋盤。

如果不小心走到這些格子裡,就會面臨後退的懲罰。學生們通過觀看視頻、情景演繹,一起討論了平時遲到的原因,如動作慢、賴床、磨蹭、閒逛以及沒有提前整理書包等。

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提出了很多解決之道,這些好方法又成了飛行棋盤上的獎勵規則,新規則的生成加快了小飛機的前進速度。學生在遊戲體驗活動中感悟與提升,把“誠信”的種子埋在心中。

情景創設,身臨其境

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沒有情境的品德學習既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促進學生的道德認知和行為內化。

因此,在主題教育課設計中,應儘可能聯繫實際,充分運用故事、多媒體等手段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利用情境的感染和移情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活動。

如,七年級“謠言,你怎麼看”主題教育課以小劇場表演的形式進行,設置了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狄仁傑和元芳穿越到現代生活的情景,邀請兩名學生分別飾演狄仁傑和元芳,其他學生朗讀旁白,通過“網絡熱詞設情景、一波三折探謠言、七嘴八舌話危害、火眼金睛辨謠言、集思廣益尋對策、義正辭嚴齊制裁”等多幕場景認識謠言的形式、危害,讓學生學習應對謠言的正確做法等,由知導行,體現了條理性、科學性。

合適的形式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知識,而且能給人以靈魂的觸動,達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