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弃“不打不成器”,选择“快乐教育”,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

“快乐教育”与“不打不成器”是两种对立的教育观,人们对它们的认知往往浮于表面,褒贬不一,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造成了混乱。


扬弃“不打不成器”,选择“快乐教育”,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

杨老师的观点非常明确:认同“快乐教育”,反对“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观!

有以下四点理由分享给大家,希望对您理清这两种对立的教育观有所帮助。

第一,“快乐教育”是民主教育,教育环境是宽松与发散的;“不打不成器”是强迫教育,教育环境是压抑与收敛的。

德国哲学家雅尔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非常认同雅尔贝尔斯对教育的生动描述,他向我们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与激励,希望教育能够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更有利于唤醒孩子内心的善?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呢?杨老师的回答是:宽松与发散的教育环境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

“快乐教育”的环境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2019年的热播电影《银河补习班》,电影中父亲马皓文(邓超饰)通过对儿子马飞的充分信任、积极引导与不断激励(“快乐教育”环境),将马飞由一个所谓班内的落后生送上了成绩年级前三,毕业时成为学校骄傲的光荣的航天员。


扬弃“不打不成器”,选择“快乐教育”,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

马皓文的家庭教育生动诠释了唤醒与激励的教育本质,是“快乐教育”的典型代表。而以闫主任为代表的学校教育则是强迫教育的代表,是“不打不成器”的典型案例。

“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是鼓励教育者采取高压的手段强迫孩子学习,以达成家长或学校希望达成的目标(“器”),根本不考虑孩子喜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身心是被压抑的,思想是受禁锢的,容易唤醒孩子内心的“恶”,激发孩子的不满、对抗与妒嫉。显然,要达成“高大上”的教育目标也是不现实的。

其实,孩子的成长需要宽松、愉悦、自由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感性思维非常活跃,更应该让孩子在民主的教育环境下自由自在地成长,应该倡导“快乐教育”观。然而,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让许多家长模糊了对孩子成长的基本认知,不知不觉地掉入到了恶性循环的教育怪圈而不能自拔,从而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调整一下?

第二,“快乐教育”符合人性的基本追求,是顺势而为;“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是反人性的,必然遭遇孩子的反抗与抵制。

人性的基本追求是幸福快乐,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人类都以追求幸福快乐为根本目标。“快乐教育”的方法与手段符合人性的这一特点,是顺势而为,顺势而为的事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快乐教育”是在尊重孩子的特点与需求的前提下,灵活采用启发诱导、问题导向、目标引领、项目分组、自由讨论、交流分享等方法,并结合网络课程、视频分享、在线讨论等教育手段,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扬弃“不打不成器”,选择“快乐教育”,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

在基础教育阶段,“快乐教育”侧重全面培养,多点尝试,充分激发孩子的优势智能;高等教育阶段,“快乐教育”是扬长教育,是专业化培养。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而让“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基础教育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这是一项历史性的教育改革举措,使感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占比大幅增加,完全顺应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特点,是对“快乐教育”理念的一种肯定与推动,让体育的灵动、美育的愉悦、劳育的汗水与德育智育的严谨交相辉映,谱写孩子美好的人生新乐章。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逃避惩罚和得到快乐”。“不打不成器”是惩罚性教育,是逆人类本性的教育,与“快乐教育”相对立,伤害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必须坚决扬弃。

第三,“快乐教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快乐”、“放任”,而是倡导努力付出后的“快乐”;“不打不成器”虽强调努力付出,但方法与手段让孩子反感恐惧。

尽管“快乐教育”营造了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采用的是顺势而为的方法手段,但“快乐教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快乐”与“放任”教育,不是灌输与填鸭的被动教育,而是鼓励孩子的专注与努力,激励孩子的主动探索与创造,倡导努力付出后所获得的快乐。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等心灵鸡汤是对“快乐教育”的又一精辟刻画,它表明:付出艰苦努力后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才是“快乐教育”需要传达给孩子们的基本信仰!关于这一点,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会有切身的体会与感受。


扬弃“不打不成器”,选择“快乐教育”,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

另外,对于“快乐教育”,我们还要防范从字面上来进行理解,以为“快乐教育”就是任由孩子野蛮式生长而不加管教。“快乐教育”需要正面管教,但这种管教不是“棍棒”式的,而是和孩子一起定规矩,守规矩,并对违反规矩的行为主动接受惩罚。这样的惩罚,一般来说孩子都会心甘情愿、心悦诚服。

而“不打不成器”,虽然也要求孩子努力付出,接受管教,但由于手段粗暴,方法简单,使得整个教育过程充满着恐惧与抵触。这样的教育即使孩子们取得了成绩也基本没有快乐可言,有的只有愤怒、妒嫉、报复。

第四,“快乐教育”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不打不成器”是历史糟粕,必将被时代所扬弃。

最近,不断有媒体报道学生因学习不顺而自杀的案例,给家庭造成了一个个人间悲剧,给中国的和谐社会渗入了不和谐的音符。我们在惋惜之余,感叹“快乐教育”什么时候才能全面回归?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要使得家庭和睦,是否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是关键。我们在身边见过太多家长打骂孩子的现象,让本来和睦的家庭瞬间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之中,严重的甚至出现孩子跳楼,家长自杀等极端现象。


扬弃“不打不成器”,选择“快乐教育”,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孩子的人格塑造,如何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快乐教育”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快乐教育”的本质是: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顺势而为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教育理念。“快乐教育”要求我们家长和老师:用“心”去关注我们的孩子(学生),用“爱”去帮助我们的孩子(学生),用“行动”去引导我们的孩子(学生)。

“不打不成器”是传统教育观念的产物,是历史糟粕。这种教育居高临下,将孩子当作“臣子”,可以任意打骂与羞辱,让孩子丧失尊严与人格,是不可取的,需要扬弃。

综上所述,选择“快乐教育”就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铺路,为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打基础。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快乐教育”,您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