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小百科——如何區分地鐵和輕軌

地鐵小百科——如何區分地鐵和輕軌

在有些城市,人們日常出行依靠地鐵,而有些城市,市民則會選擇輕軌,那麼常常乘坐城市軌道交通的你是否知道地鐵與輕軌的區別呢?我們應該如何區分它們呢?

地鐵小百科——如何區分地鐵和輕軌

圖片來源網絡


地鐵和輕軌的區別

地鐵與輕軌在運量、車輛、編組、軌道、線路條件、路權等等方面均有區別,至於這些區別之間的因果關係其實就是如何區分兩者的關鍵所在,在後面會重點介紹。但在此之前,先對兩個容易讓人誤會的概念進行講解。

(1) 地面下的軌道叫地鐵,地面或高架上叫輕軌。

這種概念是不科學的,地下、地面、高架僅代表一種敷設方式,各種軌道系統都可以考慮這三種敷設方式,敷設方式對軌道系統的選擇不是重點影響因素,只會對造價造成巨大影響。

(2) 鋼軌重的叫地鐵,輕的叫輕軌。

這種概念也不盡科學,雖然以前地鐵的軌重一般要大於輕軌,但為了增強軌道的穩定性,減少養護和維修的工作量,增大回流斷面和減少雜散電流,目前地鐵和輕軌都趨向選用重型鋼軌。因此,這種區別已經越來越模糊。

地鐵跟輕軌的區分還根據它的斷面載客量,即一個小時斷面的位置上它的載客量大概是多少。一般輕軌的載客量可能小於三萬,而地鐵處於三到五萬。

地鐵小百科——如何區分地鐵和輕軌

圖片來源網絡(上海地鐵3號線)

所以,並不能因為上海地鐵三號線、四號線有段跑在高架上就認為其是輕軌,理論上應該把它定義為地鐵。


如何區分地鐵和輕軌

要找到如何區分兩者的關鍵,其實就是找出兩者產生區別的決定性因素,或者說找到各個區別之間的因果關係。

關於這個決定因素目前主要有兩種看法,其一是根據國際鐵路聯盟(UIC)的通行定義來區分,其二是大陸普遍認為的依據客運量來區分。其實這兩種區分方式在出發點上有著明顯的不同,下面作具體解釋:

(1) 國際(國際鐵路聯盟,UIC):路權→屬性區別(車輛尺寸、線路條件)→系統(輕軌、地鐵)→運力

根據UIC給出的國際通行定義:輕軌列車具有進入標準混行區間能力的傳統鋼輪列車;地鐵是不具有混行能力的傳統鋼輪列車。

所謂混行就是路權不專用,同時由列車和機動車以及行人非機動車共享。輕軌列車為了具有混行能力,其車體尺寸必須符合公路大客車限界尺寸(最大2.5米寬,中國大陸最長18米),顯著小於地鐵列車(最小的C車至少2.6米寬,18米長),這就導致輕軌運力很難提高。但是地鐵可以通過縮小編組來實現很小的運力——在國外偏遠線區,地鐵經常只有1-2節,運力很小,但是每節的寬度和長度和車輛性能決定了他們不能進入混行區間。混行路面情況複雜,因此除了尺寸要求外,輕軌列車制動性能基本不劣於大客車——他們通常增加磁軌制動等非黏著手段來達到要求,以便可以和汽車一樣及時停車。同時輕軌列車可以輕鬆在曲線半徑小到20米的曲線上運營,地鐵列車(都是指營業編組)能通過的曲線半徑則至少110米。地鐵列車多數情況坡度限制為4%,而輕軌為通常限制坡度為8%,世界最大的是11.5%在意大利(注意不是千分之是百分之)。這使得輕軌可以輕易適應大多數路面情況而地鐵不能。

地鐵小百科——如何區分地鐵和輕軌

圖片來源網絡(輕軌)

由於輕軌的混行限制使得尺寸受限,進而使得輕軌適合的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為1~3.0萬人次。如果是1萬以下,則是一般公交電汽車的適應區間。其中6000以內適合單機或者15米以下的通道車,而6000-1.2萬適合18米通道車。地鐵則適合3萬以上的單向高峰小時客流,上不封頂!因為地鐵不僅可以有ABC三種規格的寬度,還可以改變編組,從世界範圍來看地鐵最小編組為1節,最大12-15節,因此地鐵實際能提供的單向高峰小時運力範圍從1萬一直延伸到十幾萬人次/小時,彈性很大,因此用運力區分輕軌地鐵也是不切實際和很容易出錯的。

總結起來就是,該看法是基於國際通行定義,認為區分輕軌和地鐵的是混行能力的有無而不是運力大小。能否適應混行路權直接就決定了是地鐵系統還是輕軌系統,因為路權關係到車體尺寸、車輛制動、線路條件等等屬性。這些屬性進而限制了其運力,表現出來就是地鐵運力可以達到3萬以上,而輕軌為1-3萬。

(2) 大陸:運量要求→屬性區別(車輛、編制、線路條件)→系統(輕軌、地鐵)

這種看法很容易理解,其實是從系統制式的決策思路中發展而來的。目前,各個城市在進行軌道交通系統制式選擇時主要思路為:首先根據客流預測結果,判斷遠期單向高峰小時客流量級,據此選擇合適的車型與編組來滿足運量要求,再根據車型考慮線路條件。最後由這些屬性就可以得出該系統具體為地鐵還是輕軌(參照《城市公共交通分類標準》(CJJ/T 114-2007))。

地鐵小百科——如何區分地鐵和輕軌

圖片來源網絡

簡而言之,第一種區分方式是以國際定義為出發點,認為路權決定了屬性,屬性決定了系統,同時決定了運力;第二種區分方式是以系統制式選擇思路為出發點,認為運量要求決定了屬性,屬性決定了系統。這兩種看法其實第二種看法更符合國內實際,因為第一種看法要求的進入混行區間的條件(無閉塞目視行車,最大8%坡度陡坡,最小20米半徑彎道),許多輕軌車輛是達不到的,輕軌車輛目前多采用C型車,其線路平面最小圓曲線半徑為50M,最大縱坡為6%。第二種看法是從系統制式決策思路出發的,軌道交通的設計者是最清楚軌道系統制式的人,他們做出車輛、編制等選擇的時候,就決定了其是地鐵還是輕軌。


地鐵小百科——如何區分地鐵和輕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