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病根在耳朵?

這個病例聽上去很聊齋,但是解剖學上完全說得通,是基礎到臨床的範例。一起看看。

===

病例介紹

患者,男,15歲,因“反覆咳嗽2年餘”來診。無發熱、盜汗,無心慌、呼吸困難,咳嗽以乾咳為主,偶有少許白黏痰,無中帶血,活動和體位改變時咳嗽加重。患者發病以來,多次在外院,行“肺功能、激發試驗(具體結果不詳)”"診斷為“咳嗽變異性哮喘”,給予“多種抗生素(具體不詳)、止咳解痙藥物(氨茶鹼、複方甲氧那明膠囊、信必可都保、複方磷酸可待因溶液等)”治療,仍然有咳嗽,症狀時輕時重,同時逐漸伴有耳鳴、耳癢。

既往否認吸菸史。

查體:咽部未見異常,扁桃體不大,心肺腹未見異常。

X線胸片檢查未見異常。

耳部檢查發現左耳外耳道耵聹栓塞,在取耵聹時出現刺激性乾咳,方考慮慢性咳嗽為耳源性。

耵聹取出後,咳嗽症狀消失,隨訪1年未出現咳嗽。

咳嗽病根在耳朵?

問題1

臨床診斷是什麼?

問題2

該疾病的解剖學基礎是什麼?

====

耳源性咳嗽

咳嗽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動作,藉此可將呼吸道內的分泌物或異物排出體外,頻繁劇烈的咳嗽對人體有害。咳嗽症狀首先考慮呼吸系統疾病,臨床上耳源性咳嗽(耵聹栓塞導致長期慢性咳嗽)非常罕見,往往被忽視,造成耳源性咳嗽可能是由於迷走神經的耳支、咽支和氣管支存在纖維交叉。當外耳道受刺激時,可反射性地引起咽部發癢,誘發咳嗽。

耵聹為外耳道軟骨部皮膚耵聹腺的分泌物,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及粘附異物的作用。正常外耳道皮膚表面附有一層極薄的耵聹,暴露空氣中乾燥成淡黃色薄片,在張口等下頜關節運動時可自行脫落排出。各種原因使耵聹分泌過多或排出受阻時,均可引起耵聹栓塞。外耳道未被阻塞者,多無症狀,完全阻塞時則有阻塞感,聽力減退,並可有耳痛,刺激鼓膜者可發生耳鳴、眩暈。當某種原因(耵聹栓塞)刺激外耳道後壁的迷走神經耳支支配區時,通過迷走神經背核,支氣管和肺神經叢,可引起反射性咳嗽。該例就是長期耵聹栓塞刺激外耳道後壁,導致慢性咳嗽。

下面這幅圖來自於蒂德曼(1781-1861) ,德國海德堡大學內科學、解剖學、生理學學者。

蒂德曼神經是圍繞視網膜中央動脈的神經叢,起自睫狀神經

蒂德曼腺(Bartholin's glands)又稱前庭大腺。

咳嗽病根在耳朵?

1迷走神經,

2舌咽神經,

3面神經,

4鼓索,

5迷走神經耳支(阿諾德神經),

6面耳支吻合術

7,8頸靜脈,

9頸內動脈

=====

附上彩圖

咳嗽病根在耳朵?
咳嗽病根在耳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