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報工作總被領導打斷?“倒懸”法則來幫忙

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朋友在一起讀書,一個人看到另一人的衣服被燭火燒著了一點,對方毫無察覺。便對對方說,有件事要告訴你,但告訴你又怕你著急生氣;不告訴你又不夠朋友。繞了很大的圈子,才慢吞吞地說出實情,這時火已經燒到了袖口,費了好大勁才撲滅。

這個故事真實度不可考,但傳達出的意思是很明確的:說事要先說主要的意思,使對方儘快抓住精要,其他再視情況,根據需要決定是否細說。

上述公務員訴苦時,我明顯感覺到,他不太會“說話”,鋪墊了很多,才進入主題,這也是領導經常打斷他的很大一個原因。他沒有掌握一種彙報工作的技巧——“倒懸”,即把交談的中心或結論置於開頭,再回過頭來交代事情的發端和經過。這也是撰寫調研報告、提出意見建議時常見的方法。

對機關工作而言,在口頭報告、書面文稿中,以及在一些重要場合發言、演講、答問時,不妨將倒懸法用得更高級,為演講和回答增色。

先定調,再闡述:杜絕雲裡霧裡

這種方法比較適合演講、答問等具有論證性的場合。先亮出自己的觀點,闡明立場,給人以堅定、明確的印象,然後再進行論證。擺事實、講道理,一步步讓對方信服,形成嚴密的論證過程。

例如:

多年前,一名市領導接受記者採訪,談該市一項對地方性法規有所突破的改革,是否還要繼續推進。此前,有幾名學者對其與地方性法規的衝突問題提出質疑。市領導一上來就指出,改革得到群眾認可,必須堅持深化。接著再展開說明,儘管與地方性法規有衝突,但當地人大又專門出臺了規定,為改革提供了法規保障。接下來,他開始介紹當地對法規的銜接問題還有哪些考慮和

安排。表示目前,改革還存在智力支持不夠等短板,希望邀請上述專家前來座談。

試想,這麼多要傳達的內容,假如不是先定調,再闡述,記者和公眾可能會長時間雲裡霧裡,不得其解。“倒懸”法會避免誤解,使聽、說雙方的思想脈絡較易合拍。

先說成果,再說過程:樹立問題導向

在重要場合,如向主要領導進行情況彙報時,先把了解到的具體情況擺出來,再敘說過程,可使領導迅速掌握情況要點,有利於對政策進行調整和優化。比如:領導派秘書調研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情況。秘書調研回來後,首先介紹了調研瞭解的成果,特別是問題。如調研瞭解到,新社會階層人士覆蓋面廣、對黨和政府認同度高,有接受進一步教育培訓的意願。但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縣級層面缺乏有力的指導、新社會階層人員和職業分散、流動大造成管理難,部分優待政策落實不到位、相關人員自我認同度不高等。接著,秘書再

講述調研基本情況,如此次調研時間、天數,如何注重收集問題。這種敘述法,會使聽者儘快瞭解到乾貨,領導邊聽邊多次發問。

先總述,再分述:一語驚人印象深

在一些場合,演講、答問、發言者往往用一兩句話,置於開頭部分,而後分別從幾個方面去說明這個要旨。需要說明的是:這幾方面可以是正面表述,也可以是從反面說明。

例如,在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稱號的儀式上,錢學森開頭就說,在這一隆重場合,自己的心情並不很激動。這是對其現在心情的總括。出語不凡,頗有懸念,使讀者馬上想了解其中奧秘。

接著,錢學森從三個方面說明自己曾經有過的激動:那是在學術上超過了在美國的老師時,是在加入中國共產黨時,是在成為勞動人民的先進分子時。由於有了這三次激動,現在倒不怎麼激動了。先總括、後分述的倒懸法,為講話增添了魅力。

彙報工作總被領導打斷?“倒懸”法則來幫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