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將在2018年推出英文版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消息說,“射鵰”的首部官方授權英文版,即將由英國出版社正式出版——全書將分作4卷先後推出,首卷《英雄的誕生》已定於明年2月問世,定價為14.99英鎊(約為130元人民幣)。
此前金庸小說的完整英譯本只有《雪山飛狐》、《鹿鼎記》和《書劍恩仇錄》,都是由香港的出版社出版的。
這次《射鵰英雄傳》的英文版即將問世的消息引得大家紛紛猜測,金庸小說中時而纏綿悱惻時而俠肝義膽的語言能不能原汁原味地譯成英文?
軟蝟甲、東邪西毒、降龍十八掌、九陰白骨爪等等這些既凝練又富有東方傳統韻味的表達將以什麼樣的新面貌出現?
梳理目前公開見於報道的資料可以發現,
這部《射鵰英雄傳》被譯為“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禿鷲英雄的傳奇)”;
“江南七怪”被譯作“Seven Freaks of the South(南方的七個怪人)”;
“降龍十八掌”被翻譯成“The 18 palm attacks to defeat dragons(擊敗龍的十八掌擊)”
……
1994版《射鵰英雄傳》電視劇
“我還沒問你的名字,”他笑著說。“是的,我們都忘了。我姓郭名靖,意為平靜。你呢?”
“我姓黃名蓉,意思是蓮花。”
“I didn’t ask you your name,” he said and smiled. “Yes, we forgot. My family name is Guo, my given name Jing, meaning Serenity. And you?”
“My family name is Huang, my given name Rong, meaning Lotus.”
有網友評論說,雖然目前來看譯文還算“流暢”,“但有些中文的韻味還是沒能用英文傳達,而有些原文沒有的味道,又不可避免地被英文夾帶了進來,就好比在江湖武林中看到些魔獸世界的影子”。
剛才郭靖黃蓉初次相見的英文段落,就來自2018版譯者郝玉清的筆下。1985年生於瑞典的郝玉清女士曾在中國生活工作多年。當年學中文時,郝玉清在朋友推薦下開始讀金庸,讀著讀著,竟成“金庸粉”。
譯者郝玉清
《射鵰》英文版第一卷叫《英雄的誕生》,有400多頁,12萬字,郝玉清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完成了這一部分的翻譯工作。
她說這遠超預期,“起初,我想每年可以翻譯一本書,但事實證明,這遠比想象中的錯綜複雜,而且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更耗費時間。”
金庸的小說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武俠世界,金庸半文半白的寫作手法不可避免地會在翻譯中丟失。郝玉清說,考慮到中國讀者對這些小說的熟悉程度,這讓翻譯這些作品令人生畏。
其實,何止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難以翻譯,中文很多詞語更是難以翻譯,小編網羅了六種難以翻譯的中文詞彙,與大家分享。
1、江湖
江湖事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既是市井,也是天下。相比較詞本身而言,這個詞所產生的語境更為豐富。
"brotherhood" "underworld",當然還有一種"ganghood",兄弟情義和匪氣倒是表達出來了,但是這個詞所蘊含出的柔情俠氣卻消失了。
2、武俠
這個是很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個詞語,英語中的"swordsman" "kungfu""knight"這些都可以一部分解釋武俠,但不能成為武俠的專有名詞。
3、桃花源
光看這幾個字,你就能知道這一定是個不凡之地。這個詞只有在東方語境下才能領悟它的真意。它在西方語境下多被譯為"Utopia"。
4、面子
這個詞是很具中國特色的詞,西方人一般理解不了什麼是面子。英文解釋中"face"好像是最接近也用的最多的,可以save face和lose face,但總感覺"face" "reputation"和中國人說的面子有差異。
5、上火、祛溼、陽虛...這一系列的詞語翻譯成英文都有一定的難度吧,即便是用相關的詞彙組合翻譯出來了,也會一臉懵圈。中醫是以“陰陽”“五行”這樣的古代文化概念為基礎的,而相關的文化元素在英語文化中也是沒有的,所以你很難翻譯出來並獲得同感
6、千變萬化的動詞
“切”“割”“截”“剁”“斬”“砍”“劈”“剖”“剪”“裁”“刻”等都可以用一個"cut"翻譯(要區分動作可以加上介詞短語表示工具,如“剪”是cut with scissors,或加上補語表示結果,如cut into mincemeat是“剁”)。
還比如:斜斜一揮、上下一抖、左右一劃拉、凌空一指、雙手一袖、暗自咋舌、愣了愣、娓娓道來、渾身一哆嗦、眼前一黑、倒吸一口涼氣、一口老血差點沒噴出來......
再比如:嗔怒,惱怒,憤怒、慍怒、激怒、赫怒,英語難以表達
還有哪些詞彙很難翻譯成英語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