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息之间——唯爱与责

一呼一吸,本是人之本能,对他来说却是奢望。初见他是在一次会诊。每一次呼吸,似乎都要用尽他全身的力量。病痛的折磨,令年仅不惑的他,身形佝偻得像个老人。


一切源于16年前。当时,他不幸罹患前纵膈肿瘤,经过几次放、化疗后病情得到了控制。然而半年前,放疗的副作用出现了,他因突发咳嗽、呼吸困难于我院就诊,呼吸科行气管镜检查发现,患者存在严重的气管狭窄,正常成人气管前后径为(1.5~2cm),左右径为(2~2.5cm),可他的气管狭窄到连直径仅为4.9mm的气管镜都不能通过。

一息之间——唯爱与责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及病因,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我科王宁宇主任应邀进行会诊。检查发现,患者目前吸气费力,喉鸣音明显,可见喉梗阻患者特有的三凹征表现。在纤维鼻咽喉镜检查中,借助直径仅有3.4mm的内镜,可勉强通过狭窄的声门,可以看到第2~3气管软骨环塌陷、黏连,使此处气管严重狭窄,最宽处仅为3mm~4mm,符合II°喉梗阻诊断(管腔阻塞面积占总面积的51%~70%)。患者随时可能因痰堵而导致窒息,进而出现生命危险。


一息之间——唯爱与责


经过综合评估,王宁宇主任决定为患者行气管切开术,该手术方法是指在颈段气管环造瘘,通过放入气管套管,解除因喉梗阻等原因造成的呼吸困难的手术治疗方法。在该项手术操作中,患者需平卧,头部后仰,最大程度地暴露气管。然而,该患者梗阻位置在胸骨柄以下,且因为放疗致其前胸皮肤及气管前组织均存在严重的瘢痕粘连,导致头部无法后仰,留给术者的操作空间仅为一横指。此外,由于气管管径过小,如果术中出现气管痉挛,狭窄的管腔将迅速关闭,患者几分钟内即可出现窒息,呼吸心跳骤停……手术的每一步都是对术者操作技术的考验,也是对包括麻醉在内整个医疗团队的考验。


做吗?手术成功,皆大欢喜;手术失败,医生和家属承受的压力和负担都将不可想象。不做吗?憋气症状将会日益加重,可能一口痰液就能将患者带离这个世界。经过和呼吸科、麻醉科医师们的反复讨论、协商,患者及家属也历经几番挣扎,最终患者、家属和医生们达成一致:做手术。目的只有一个,让生命得以继续。


整个团队最终确定了由麻醉科辅助通气,再行手术方案。气管狭窄、头部不能后仰同样对麻醉造成了很大困难,每一步操作都考验着麻醉医生的技术和心理素质,麻醉科吴安石主任决定给予喉罩正压通气,麻醉医生在5分钟之内就完成了喉罩通气的过程。随后的气管切开术中,虽然患者局部组织粘连,术野不清,但术前王宁宇主任充分掌握了气管狭窄的位置、长度及狭窄部位的直径,确定了套管的规格,在麻醉科的保驾护航下手术得以顺利完成,成功放入了气管套管,患者的生命保住了,这次手术也将大大提高他的生存质量,在今后的日子里,呼吸通畅将不再是奢望。

一息之间——唯爱与责

一息之间——唯爱与责


在生与死的边缘守卫尊严,在人与魔的战场守卫勇敢。在呼与吸之间守卫平安,在病与痛之前守卫慧眼。医学的远征,始于人类对生命的渴望,也终将成就于无数医者的付出。医者的人生,注定只有一种执念,把自己置身于危崖险岸,为别人扬起生命的风帆!生命不息,医者不息。


正如王宁宇主任所言:“两害相权,取其轻。生命是无价的,不努力哪有成功的可能。”是啊,医者仁心,唯爱与责。我想这些在生命的分岔路上的抉择,不仅仅倚仗医者精湛的技术,亦依托于医者敢于担当的精神,以及救死扶伤的本能吧。用冷静的头脑,与温暖的心,守护生命的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