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鲷养殖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

巴西鲷养殖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

许政生

巴西鲷(Prochilodus scrofa),学名小口脂鲤,属鲤科,脂鲤属,原产于巴西南部的巴拉那河与巴拉圭河水系,1996 年由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引进我国养殖,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易捕捞等特点。巴西鲷为杂食性鱼类,除人工配合饲料外,还摄食池塘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剩饵、粪便等,达到高产、高效的养殖效果。近年来,巴西鲷作为鳜鱼养殖的饵料鱼,需求量不断增长,已成为肇庆地区秋、冬季节(10 月至第 2 年 2 月)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在高密度、高投喂的养殖过程中,疾病也频发,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经过多年对巴西鲷病害跟踪和诊治,总结了养殖中常见病害防治技术,为巴西鲷健康养殖提供参考。[吉山花瑶自媒体网络首发]


巴西鲷养殖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

水霉病


1 车轮虫病

1.1 病原

车轮虫和小车轮虫

1.2 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身体消瘦,食欲减退,因虫体寄生于鱼体表和鳃上,鳃部肿胀、鳃丝苍白。患病鱼体常集群游于池边相互摩擦,有时成群围绕池边狂游(跑马状)。

1.3 流行及危害

整个养殖过程均可感染,主要危害幼鱼,一般在水花下塘培育一星期后开始出现,高峰时期为10—11 月,水温 20~25 ℃。寄生于鱼体表的虫体在鱼表面来回滑动,摄取宿主的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作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而造成死亡。

1.4 防治方法

阴雨天气及存塘量大时容易发生车轮虫。雨过天晴要勤观察鱼苗活动和摄食情况,鱼苗培育后期及时过塘降低密度。发病时:特效轮管克星(复合维尼菌溶液),一次量,每 1 m 3 水体,0.075 mL,全池泼洒,严重时隔日重复使用 1 次。

2 细菌性出血症

2.1 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

2.2 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行动迟缓,上下颌、鳃盖、鳍基、眼眶及体表两侧点状出血甚至明显出血,伴有眼睛突出,两侧鳞片脱落,肛门红肿,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或红色浑浊腹水。

2.3 流行及危害

发病时间多流行于 10—12 月中旬,水温低于15 ℃时很少发生此病,幼鱼至成鱼均可感染。鱼患病后鳃、肝、肾颜色较淡,呈花斑状,严重贫血,自发病时起,2~3 d 可大量死亡。

2.4 防治方法

养殖中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维持水质指标正常。发病时: (1)溴氯海因(或二氧化氯),一次量,1 m 3 水体 0.5 g(0.375 g),全池泼洒,严重时隔天再使用 1 次;(2)恩诺沙星(5%),一次量,每 1 kg体质量,400 mg,拌饲投喂,1 d 1 次,连用 5~7 d。


巴西鲷养殖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

细菌性出血病


3 水霉病

3.1 病原

水霉属、绵霉属的水霉菌

3.2 症状

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离群独游于水面,体表或鳍条上有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菌丝,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色菌丝。严重时菌丝着生处伤口充血、溃烂甚至尾部断掉。

3.3 流行及危害

流行于 12 月和 1 月,菌体在水温 15 ℃左右时生长最活跃,鱼体拉网受伤后易发生。水霉菌从鱼体伤口侵入,开始寄生于表皮,以后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最后衰竭死亡。此外还导致伤口继发性感染细菌,加速病鱼死亡。

3.4 防治方法

目前水霉病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药物,拉网时做好抗应激措施,减少鱼体受伤。发病时:①聚维酮碘溶液+硫醚沙星溶液,一次量,1 m 3 水体各0.375 mL,混均后全池泼洒,隔天泼洒 1 次;②二氧化氯,一次量,1 m 3 水体 0.375 g,全池泼洒。

4 小结

随着塘租、饲料、人工等成本的上涨,高密度、高投入、高效益养殖模式是必然趋势,巴西鲷是适合此模式的养殖品种之一。在养殖过程中:一是要遵循“养鱼先养水”的原则,好的水质不但有利于鱼的生长,还能减少病虫害发生,所以定期调控水质和改良底质是防病的关键措施。二是要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病害防治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三是要及时拉网出鱼,捕大留小,保持合理存塘量的同时达到节约饲料成本、增加产量和效益。


巴西鲷养殖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