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縣:山村發展走上“好路子”

1月7日,雨雪霏霏中,沿著新修的鄉村新景觀大道X018線,漫山青蔥的司馬光萬畝油茶園和碧波萬頃的龍山湖,跟在我們左右走了一路。直到超凡脫俗的文殊鄉南王崗大別山鄉村會客廳一頭扎進我們懷裡,才拽回了我們的目光。

紅磚鋪地,翠竹做籬,數十株高大梧桐間曲徑通幽的青石小徑,勾連起幾幢紅瓦灰牆、有著落地玻璃大窗的老舊房屋。

這裡原本是光山縣南王崗鄉政府所在地,2005年併入文殊鄉轄區後,房屋閒置,日漸破敗,往日熱鬧的街道也逐漸走向沒落。

“現在好了,這裡原本狹窄不平的街道,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柏油路,路邊栽上了桂花和香樟,安裝了太陽能路燈,還鋪設了地下管道,臨街房屋也修飾一新。設計師們在保留老房屋主體框架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再造,把這裡變成了能夠留住鄉愁和時光、蘊含田園風和現代味的鄉村會客廳,沉寂多年的鄉村被喚醒。”領著我們邊走邊看,文殊鄉副鄉長戴修玲自豪地說。

脫貧攻堅初戰告捷、百城建設提質取得階段性成果後,光山縣堅持脫貧攻堅責任不變、政策不變、監管不變、加快發展的步伐不變,在已建好10公里官渡河景觀帶的基礎上,提出實幹苦幹三五年,加快鄉鎮集鎮建設提質,掀起“我為家鄉治水塘”行動,擬把穿境而過的小潢河兩岸,打造成“百里長廊、百里水鄉”。

南王崗鄉村會客廳的嬗變,正是他們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破題鄉村振興之路的創新之舉。

路邊兩口水塘整修成了園中明珠,塘邊老食堂改造成了伴時光咖啡書屋,原來的辦公樓和幹部宿舍,如今是清幽雅靜的高端民宿,老禮堂和老倉庫,則成了鄉土味十足的民藝館和美食苑。所到之處無不匠心獨具、步步成詩。鄉村常見的茶葉、茶油、絲瓜絡等“光山十寶”,以及竹簡、布袋、茶杯等日用品,被開發成了極具情調的伴手禮,打著醒目的“好路子”文創商標。

大學畢業回鄉來到這裡,成為一名民宿管家的東嶽村貧困家庭姑娘喻燕,整理完經管的十幾個房間後,就主動來到伴時光咖啡書屋幫忙,不時為有需要的遊客捧上一杯香濃的咖啡,或是為人們的茶杯續上開水,整理整理被弄亂的書架。無事的時候,她就安靜地坐在窗邊,打開一本書,靜靜地讀著。

“這裡離家近,既能照顧患癌術後的爸爸,還能去看望在城裡邊打工邊照顧弟妹上學的媽媽。”脫貧攻堅中,她一家搬進了新樓房,爸爸被安排了扶貧公益崗,媽媽在城裡也找到了安穩的活兒。“我們家的日子呀,也像這鄉村會客廳一樣,越來越紅火呢!”喻燕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這笑容如同玻璃窗上的大紅窗花一樣,喜慶通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