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紅色收藏藏品歷史背景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國際周易學術研討會紀念瓷盤 紅色收藏館藏品】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周易研究》創刊號、第二期 紅色收藏館藏品】


周易,這個詞語相信每一箇中國人都不會陌生,哪怕沒有了解,也會知道與其息息相關的風水和算命。

《易》為儒家經典六經之首,而冠以周字,最常見的說法是在周朝為周文王姬昌所作的意思,另一種說法是取自“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完備的意思。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摘自《史記·孔子世家》)】


《周易》從客觀層面可以說是一本書,這本書裡有《易經》有《易傳》,關於它的作者和源頭,國內外專家研究已久,爭論頗多,我在此就不多論述,免得鬧了笑話;從主觀層面來理解的話,可以說是卦象,可以說是太極陰陽,可以說是儒家和道家的碰撞,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精髓總結,可以說是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之源,對中國各方各面產生著持續不斷的影響。


紅色收藏館藏品

本文版權歸作者彭胡灣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紅色收藏館文章已開通全網維權功能!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國際周易學術研討會紀念瓷盤 紅色收藏館藏品】


瓷盤正面上方寫有“國際周易學術研討會紀念”,下方寫有“山東大學周易研究室贈 1987·12·濟南”,中央繪有太極八卦;底部落款“中國博山”,博山窯地處山東省淄博市,生產的瓷器工藝精湛、歷史悠久,屬於我國著名的窯口之一。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周易研究》創刊號、第二期目錄 紅色收藏館藏品】


《周易研究》主編為劉大鈞教授,兩本書均帶中英雙文目錄,創刊號附有當時國際周易學術討論會的珍貴留影,以及周谷城、梁漱溟、張岱年、吳富恆、邱漢生、金景芳、成中英等大師的題詞,個個都是在學術界響噹噹的人物,影響至今仍發揮著餘熱。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周易研究》創刊號中的拿紀念瓷盤留影 紅色收藏館藏品】



小彭茶座


能夠收藏到這個盤子和這本學刊,對我而言,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一直以來我們家就很相信冥冥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因果,這一次收藏說不定也是老天爺的安排。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周易研究》文章節選 紅色收藏館藏品】


盤上的文字是很有分量的,據學刊記載,1987年的那屆研討會,有來自海內外的近200位專家學者參加,是首屆國際《周易》學術討論會,是中國易學界首次與世界接軌的開路先鋒,在中國周易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地位,促進了山東大學周易研究室(中國周易學會的前身)的成立,並組成了中國周易研究會籌備委員會。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周易研究》文章節選 紅色收藏館藏品】


與會人員有邵偉華、劉大鈞、周立升、鍾啟祿、陳鼓應等易學界泰斗,為中國易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隔年劉大鈞教授就創辦了影響至今的《周易研究》學刊。國際研討會所帶來的連環效應使中國易學界往前邁了一大步,盤子所蘊含的價值不言而喻。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第十一屆三中全會】


然而易學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在此之前的文革期間,易學被當成封建迷信進行批鬥,學者受到迫害,典籍遭到焚燬,前人不敢言,後人不敢學,易學作為偏玄學的存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關。直到十一中全會至十三中全會的召開,陸續進行糾正錯誤、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才渡過了談“易”色變的“劫數”。經過幾年的重整旗鼓,易學東山再起,重新奠定了在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力。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太極六十四卦圖】

《易傳》所記:“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而太極八卦又與時辰、日夜、奇偶、四季、五行、天干、地支、生肖、自然規律、堪輿術的地脈、山形、水流、坐向等一一對應、相輔相成,融儒道之思想,到了如今更是探索現代技術的內涵並關聯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套龐大的命理體系,而經過多年的更新和適應,衍化出了應用易學等更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命理術,包羅萬象,集大成者也。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中國龍脈圖】


在這裡,我說一個自己的觀點。《周易》在很多人的認知中等於風水或算命,其實不然,風水也好命理也好,都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分支,作為“大道之原”,其對我國古代的邏輯、文化、倫理、藝術、哲學、歷史、宗教、自然科學乃至後世的現代科學一直產生著源源不斷的影響,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看成果,只能感嘆一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很多人對命理抱有偏見,一是不乏有很多掛著風水大師、算命大師等頭銜的人非法牟利,二是有些做了虧心事的人想借算命來躲避因果保全自己,給人留下了裝神弄鬼、只想走捷徑的不良印象。但真正有名望有本事的易學大師,能夠幫助有心人針對性地趨吉避凶、謀求安吉,也不會隨意說出其中玄妙,因為因果報應可能是存在的,所以會有所顧忌。

中國傳統文化自古提倡修身養性,俗話說大道相通,儒學如此,易學亦如此。《大學》有言道:“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決定了從帝王將相到布衣百姓都是如此,

這是一種內證文化,通俗來講就是很看重自己內心的修煉,很多緣由是不能直接用科學來解釋得了的,如忌諱,但用易學能夠填補其中的很多心理需求和空缺,在此就不一一描述。


易學發展路上的“里程碑”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老子】


如今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一些東西頗受爭議,有贊同的,有不理解的,在現代科學的衝擊下,很多人只相信眼睛能夠看得見的東西,公式能夠解得開的答案。筆者想說,你可以不相信,但無需去詆譭,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懷有一顆謙卑之心、敬畏之心。如果我們對這些寶貝接受得越來越少,越來越片面,那若干年後,支撐我們整個民族的精神本源又還剩下什麼呢?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本文版權歸作者彭胡灣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紅色收藏館文章已開通全網維權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