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为什么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如今说起三国,经常会看到四处都在流传一句话,叫做“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原以为是史载,可是仔细去翻阅之后,并无这种记载,方知是当今网友的神总结,因此在佩服网友智慧的同时,笔者再度去史料中梳理了一下这段历史,其实如果按照网友的逻辑来看,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后面应该还有一句才对,因为这句才是真正影响了三国历史的走向。不信,且来一看。

郭嘉,字奉孝,东汉末颍川人,他从小博学多才,年纪轻轻便“见识才干高人一筹,被人敬重”。

郭嘉21岁就下山了,比诸葛亮早6年。他选择的第一任主子是中原霸主袁绍。结果多疑且寡断的袁绍并没有重用他,郭嘉也觉得跟着这样的“弱主”没有什么前程,于是选择了“归隐山林”,这一“隐”就是6年,期间所过的生活大抵和诸葛亮隐居南阳类似。

6年后,郭嘉选择了再次出山,这次选择了主子是雄才大略的曹操。而整个过程离不开好友荀彧的鼎力推荐和支持。

为什么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郭嘉一入曹营就得到了曹操的宠爱,甚至是独宠,视为心腹中的心腹,为此,曹操为郭嘉另外专门设立“军师祭酒”一职,就好象孙权为周瑜专门设大都督一职,刘备为诸葛亮专门设军师中郎将一样,为曹操麾下智囊军师之首。可见对其重视。当然,这得益于郭嘉的超级才能的展现。郭嘉最大的贡献是对曹操提出了“三个一”战术思想。

一是要“软禁”一人。这个人就是刘备。当时刘备因居无定所,依附于曹操。但郭嘉却认为刘备是个仁德而有智慧的人,手下又拥有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等虎将,不会久居人下,建议“软禁”刘备,以防祸患。结果,曹操认为这样做很不仁义厚道,而且郭嘉刚跟随他,他们之间正处于“磨合期”,于是出人意外的没有采纳郭嘉的意见。结果后来事实证明郭嘉的远见,刘备脱离曹操后,另起炉灶,果然成为他的强劲对手。

二是要“消灭”一人。这个人就是吕布。曹操征伐枭雄吕布时,由于久攻不下,士兵疲惫不堪,都有放弃的想法了。郭嘉在关键时刻却力劝曹操用水计进行急攻,可破吕布。曹操遵照执行,不久,果然顺利攻克下邳,一举擒杀吕布,消灭了这个难缠的对手,免除了后顾之忧。

三是要“打败”一人。这个就是袁绍。官渡之战前,曹操担心势力不及袁绍,郭嘉却以火眼金睛地分析提出了曹袁之间的十胜十败,给处于迷惘中的曹操打了一剂定心丸。两军对垒于官渡后,江东之主孙策蠢蠢欲动,有“北上”袭夺曹操老窝许都的迹象,为此,曹操和众人都感到很担心。唯有郭嘉很镇定,并且很快给出了孙策必亡的结论,理由是孙策为人过于放荡不羁,特别喜欢轻骑单出,难逃刺客这一劫。结果他就预言家一样,策在一次狩猎中被仇敌许贡的食客所暗杀身亡。

因为视郭嘉为自己的“智囊”,曹操每次出征必带郭嘉在身边。而郭嘉行军时可以和曹操并肩而行,议事时也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时,曹操总是让郭嘉“盖棺定论”,并且每次都遵照执行,而更为神奇的是,郭嘉的计策每次都是正确的,从无失算,没有半点偏差。可以说是算无遗策,这也是郭嘉最厉害的地方,或者说他才盖三国的独门法宝。曹操对他宠爱到了极点,挟消灭袁氏之威,他对进军荆州,挥师南下,吞并东吴,扫平天下信心满满。

为什么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然而,关键时刻郭嘉却来了个“英年早逝。年仅37岁的郭嘉病死于征战途中。郭嘉死后,曹操失去了左膀右臂,哀痛不已。一年后,曹操的大军在赤壁被孙刘联军的火攻计打败,让曹操一统天下的目标和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如果郭嘉不是早死,曹操岂会脆败于赤壁,当然也就没有诸葛亮什么表演的份了,更谈不上什么三足鼎立了。

也就在郭嘉病逝的那一年,刘备请出了诸葛亮。可以说,正是郭嘉死后,诸葛亮才有机会释放他的才能。正所谓:“郭嘉不死,诸葛不出”,个中寓意正是如此,诚为叹也。

郭嘉死于公元207年,隐居隆中的卧龙诸葛亮也确实是这一年被刘备请出山,从时间上来说的话,这只能是一个神巧合。不存在谁比谁厉害之说,况且两人之间也没什么可比性,一个侧重军谋,一个侧重行政。另外,相比之下,诸葛亮可能更全面些,郭嘉是单科满分,诸葛亮是总成绩都不错,只是相比行政能力,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略弱而已。就好比语文考了一百分,而数学只有八十五分一样。但是能考八十五分,已经是中上等水平了。

那么既然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不过是一句神总结,而且依据也不过是单纯的时间,所以,我们就不必在此对两人孰高孰低进行赘述,更不必在“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个神巧合的时间上大做文章,说什么诸葛亮是因为怕郭嘉才在其死后出山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话。

不过既然网友如此热捧和高看此句话,笔者作为俗人,自然也不能免俗,不妨顺着这句俗不可耐的话做一个延伸,此延伸当然更注重历史记载的实际情况。说的对与否,都往各位看官海涵。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是从时间上来说,后面这句则是从历史影响来说,即:“孔明北伐,冢虎崛起。”冢虎者,司马懿也。

为什么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诸葛亮在郭嘉死那年加入刘备阵营之后,数十年间,所做的争议最大的事就是举兵北伐。那么诸葛亮北伐跟冢虎有什么关系呢?冢虎又是谁?关于冢虎这个绰号,也是出自后来者的总结。先是有“卧龙凤雏”,后来又来了一个“幼麟冢虎”,龙凤麒麟和老虎,都不是凡俗动物,所以代表的人物亦非庸常之辈。不过前三者,都不是在最好的状态:比如诸葛亮是卧龙,而非飞龙;再比如庞统是凤雏,也不是凤舞九天的百鸟之王状态;姜维的幼麟,也不行,是幼小的,没有长成气候,暗示姜维的功业非常有限。

因为前三者各有不足,导致三大祥瑞共聚蜀汉,同样也没有搞出三国第一帝业,建立之蜀汉,也不过是偏安一隅,生存艰危。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呆在这个鬼地方,如果不主动出击,早晚都是个死。

可是冢虎则不同,在字典里,这个“冢”有多重意思,按照字面解释的话,核心意思为四种:第一种是指高而大的坟;第二种是长(zhang)的意思,比如长子、第一臣子等;第三种是冢君,即对国君的尊称;第四种是山顶的意思。

这四种意思联合起来解释司马懿的绰号“冢虎”,意思顿时就明显起来,那就是隐蔽在一个根基非常强大、而且已经有正统国君的平台,并且成为最有实力的大臣,所谓山顶,就是位极人臣。同时,必将要成为这个政权的掘墓人,让这个政权成为“高而大的坟”。

从绰号的性质来看,卧龙凤雏幼麟都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听起来很高雅,一个是气场不足。这都限制了他们的成就。但冢虎不同,偏偏没有前三者所具有的两个特点,它听起来不但不高雅,还有一股阴森的寒气或霸气,气场十足。

既然司马懿的绰号“冢虎”如此厉害,为什么还要靠诸葛亮的一项工作来起作用呢?这跟曹魏的政治局势有关。司马懿是个人才,所谓的“冢虎”气太强,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已经嗅到了不祥的气息,因此在死前曾经告诫过自己的接班人曹丕。曹丕虽然认真观察,但终究抵不过司马懿入木三分的忠诚表演,结果,曹丕被司马懿的假象所迷惑,不但没有杀掉司马懿,反而对其很信任,委以重任。

曹丕去世后,其子曹叡继位,是魏明帝。结果魏明帝刚继位两年左右,蜀汉的诸葛亮就以曹魏新君继位、政局不稳定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十万进攻大军,加上三郡望风而降,还是令曹魏大吃一惊。问题是,诸葛亮不是北伐一次就结束了,而是坚持不懈地北伐了5次,(《三国演义》为6次,导致民间常说六出祁山)直到病逝五丈原。

且不说诸葛亮5次北伐对于蜀国的消耗,单看对司马懿的好处。曹魏到魏明帝乃至以后,能够挑大梁的将帅首推司马懿,尤其是曹真去世之后。尤其在诸葛亮五次北伐期间,曹魏用来抵御诸葛亮的第一统帅正是司马懿。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以及个人功绩,基本都是在这一时期集中建立起来的。到诸葛亮病逝的时候,司马懿已经官拜太尉。作为三公之一的太尉权力极大,是当朝军事最高长官。

因为手握兵权,加上曹叡病逝后,又拜其为托孤重臣,司马懿之威望和影响不可同日而语,就算日后被曹爽排挤,也不影响他的威望。司马懿通过装病等手段,蒙骗过曹爽等人,最终能够发动高平陵事变,轻松收拾曹爽,至此,曹魏大权旁落司马懿之手,而曹魏政权也从此开始步入名存实亡之路。三国的历史走向也因此改变,三国鼎立之势被破掉,蜀吴先后被灭,司马懿后人实现一统,建立晋。

结语:总的回顾司马懿崛起之路,说实话,真得感谢诸葛亮。当然如果按照网友们所制造的那个神巧合逻辑来说的话,就是“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卧龙北伐,冢虎崛起”。当然这种说法,虽然有调侃成分,不过结合历史情况来看,还是比较契合的。不过区别是,前者郭嘉和卧龙之间的巧合是从时间上来说,而后者卧龙和冢虎之间的关系则要从历史事件上来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