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縣修善村名來歷

稷山縣修善村名有故事

楊繼紅

修善村過去是修善鄉政府所在地。東臨新絳,西連萬榮,南接聞喜,曾經管轄13個行政村,17個自然村。據傳在宋代,村名叫龍虎村,後來為消除村裡的凶事,改為修善村。村裡的明清修建的寺廟碑刻記載均為修善村。其實,修善村村名還有一個傳奇故事。

據古縣誌記載,修善村原名“修繕”,意思是村裡因有人從事修繕而得村名。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汾河大水浩浩蕩蕩,濁浪排空,除了神仙很少有人能渡過這條河。以東西走向的汾河水為界,稷山分成了汾南汾北兩岸。有天,一個汾南木匠在河邊竄村攬活,遇見一位和尚,和尚問木匠:“汾北岸有點活,你做不做?”木匠一聽,望著翻滾的河水說:“想做也過不去這河啊!”

和尚就在河邊折了一枝柳樹條,讓木匠隨他踩在柳條上,閉上眼睛。木匠只覺得耳邊呼呼有風,眨眼間,二人就到了河對岸。和尚領著木匠走到了大佛寺,告木匠說:“寺內的功德箱壞了,麻煩你把修繕好!”木匠以為有什麼大活,沒料想就這點小活。但是木匠做事認真,做活精緻,還是用心地把寺院的功德箱修好了。修完之後,和尚就把地上的刨花收拾到一起,裝在木匠的箱子裡作為酬謝。

木匠雖然有些失望,但還是覺得對大佛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很欣慰。回到村裡,打開箱子一看,那些刨花竟變成了白花花的銀子。木匠便知道是佛祖顯靈。村裡的人們也都十分驚奇,為了紀念這件事,人們便為本村起名為“修繕”。

後來,大佛寺有一位僧人路過這個村子,聽說這件事後,建議把村名改為“修善”。這位僧人解釋“修善”:“斷惡行善也。又對於性善之稱,本有之善曰性善,修成之善曰修善。修善即性善,實大乘之通談也”。凡事有因才有果,善因要靠自己去努力開創,有好的因,將來一定能成就好的果報。心存慈悲、平等、恭敬,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以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這都是結善緣。發心修善,廣結善緣,善因、善緣具足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很順利、很圓滿。從此,“修繕”村一直沿用“修善”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