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徐先生Q版頭像

一、徐先生:中國的培根?


地理學家、浙大前校長竺可楨很崇拜徐先生。他曾發文紀念徐先生逝世三百週年。文中將徐先生與英國哲學家培根相比,以顯示徐先生在中國科學史上的先驅地位。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竺可楨在《申報月刊》第三卷第三號的"推文"最後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卷六十四》盛讚徐sir:“他是頭一位翻譯歐文書籍的人,他譯的《幾何原本》在古今翻譯界總算第一流作品,他對於數學、天文學、論理都有很深的修養,自己著書不少。”


看到這兒,徐sir的大名就呼之欲出了。根據我目前對徐先生的認識,梁啟超對他的評價有兩處需要補充說明:


1、《幾何原本》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Ricci)與他合譯。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Ricci)


2、不止“數學、天文和論理”,徐sir在文學、農業、軍事等方面,皆有高於時人的建樹。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如圖


鐺鐺!沒錯,他就是

徐光啟啦。由上表所見,《徐光啟全集》所收書(篇)目,大部分為徐光啟本人的著作,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原創作品。


此外也不乏譯作加成,他是晚明時期有名的譯者,時常採用合作翻譯法。徐公涉獵的學科範圍甚廣,世界同期或許只有弗朗西斯·培根能與其相提並論,竺可楨先生可謂慧眼識英雄。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Paul是耶穌會士羅如望(Jean de Rocha)給徐公取的教名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然而培根不一定知道他在種花家的譯名和肉名一毛一樣


徐光啟(1562—1633)和培根(1561—1626)都是年少成名的學霸。徐光啟早早考過大學(秀才)、省狀元(鄉試第一),後將科舉備考資料整理出版,遭到家鄉學弟學妹哄搶。雖然考了四次進士才中,但主考官慧眼識珠,從落榜的試卷中發現了他,破例給他進士及第(全國第一好嗎!)。


培根12歲入劍橋大學,15歲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旅居巴黎,21歲取得了律師資格,23歲任國會議員。是不是被秀了一臉?都2020年了,劍橋多難進,法考多難過,大家心裡沒點B數嗎……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培根(1561—1626)


二位也都是終身學習的代表。徐光啟年輕時研究古典文學,後來結識了西方傳教士朋友,驀然發現:哇哦,外面的世界真大呀。於是棄文,從數學邏輯天文地理軍事農業商業手工業……


那邊,培根不僅學習律法,後來更是轉向哲學、歷史、邏輯學、教育學的深入探索。很多人探索歸探索,新鮮玩意撥弄兩下就丟掉了,但他們不。在許多研究領域,他們的成就都可圈可點,幾乎將人類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致。


用今天的話來講,我只能雙擊666:

兩位老鐵,全才啊!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在官場上,他倆都當過國家大官,躋身頂尖梯隊。徐光啟在朝中步步高昇,最高曾任文淵閣大學士;培根曾任掌璽大臣、英格蘭大法官。但二者在官場的結局不同。


培根終因貪汙失職被罷免,十八世紀詩人蒲伯曾嘆:“你若愛才,培根才華照人,他是人類中最有智慧、最光輝、最卑鄙(?)的一個。”


而徐光啟一生儉樸光明,據《明史》記載,蓋上棺材那天,他的口袋裡都沒有餘錢,足見其為官清廉。


至於徐光啟是否如梁啟超所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翻譯歐文書籍的人,我不敢妄下結論,也並不十分感興趣,讓未來的翻譯史學家定奪吧。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徐光啟


二、憂國憂民的老徐:怎麼除蟲蟲?


2020年,蝗蟲在東非氾濫成災,導致民不聊生。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不飽飯,有損人的健康;長期吃不飽飯,不僅面黃肌瘦,心氣也會矮一大截。對國家而言,更將增加社會動盪的隱患。縱觀歷史長河,多少革命都發生在吃不飽飯的年代呢?


對此,奇人徐光啟先生早有妙計。他曾寫下長文《屯田疏稿》,其中第三篇便是《除蝗疏》


在《除蝗疏》中,徐光啟說,導致饑荒的原因有三種:水、旱、蝗。但是,水旱只發生在局部地區,大部分地區可以倖免。而且呢,發生水旱災害的地方還可以自救。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屯田書稿·除蝗第三》摘自《徐光啟集》1967年中華書局版


蝗災就不一樣了。“數千裡間草木皆盡”;且“必藉國家之功令,必須百群邑之協心,必賴千萬人之同力”。


老徐承認,蝗災的危害極大,可能導致幾千裡的植物全被蟲蟲吃光,發生蝗災地區也沒法自救。但想要消除它也容易,只要

國家、地方和人民一起努力就好啦。


徐老師首先做了一次統計: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徐光啟考春秋至元朝蝗災月份與次數對照表


1、蝗災發生的時間。


翻遍史書,列舉了春秋至勝國(對明朝而言,勝國指元朝)期間,有記錄的蝗災發生的月份與相應的次數,推得結論:蝗災最容易發生在夏、秋季,正好是農作物成熟的時節。


通過查閱宋史、漢書等經典文獻、記錄老農的採訪稿,再加上自己平時勞動和實地考察得來的鮮活經驗(初學論文寫作的我記住了),徐光啟發現:要想戰勝蝗災,還得知道這種蟲蟲是怎麼生長和消亡的才行。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蝗蟲的變化過程

2、蝗蟲生長的地方。


徐光啟順藤摸瓜,觀察到蝗蟲基本都生長在大湖邊兒上。他不僅舉了正面例子,還舉了個反例:洞庭湖和鄱陽湖附近,就常年沒有蝗蟲嘛。(嚴謹!)


“驟盈驟涸之處”也容易生蝗蟲。也就是一會兒水很多、一會兒又幹涸了的地區,比如“幽涿以南”、“長淮以北”、“青兗以西”、“梁宋以東”地區。


即:幽州、涿州以南,淮河以北,青州、兗州以西,梁宋地區以東。


又即:今河北保定地區以南、淮河以北、山東濰坊地區以西,河南商丘地區以東。


找來一張明萬曆十年的疆域圖,大致畫個蝗蟲圈,幫大家跑毒(啊不是)供各位參考: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蝗蟲圈


3、蝗蟲生長的緣由。


徐光啟認為,蝗蟲是蝦子變的。簡單梳理一下:


當時的人們有這樣一個共識:蝗蟲長於水中。有人就說,蝗蟲是魚變的。徐光啟覺得不對,應該是蝦變的。他提出了幾個證據,試圖證明這一論點。


第一個證據挺有意思的。老徐說,他只聽說過倮蟲、介蟲和羽蟲能變化,沒聽說過帶鱗的動物會變成異類的。


《內經》將(此指動物)分為五類:毛蟲、羽蟲、倮蟲、介蟲、鱗蟲。其中,倮蟲指的是身上沒有羽毛、沒有鱗片、沒有甲殼也沒有長毛的動物,比如人。


羽蟲:有翅膀的動物,比如鳥;

鱗蟲:有鱗片的動物,比如魚;

介蟲:有甲殼的動物,比如龜;

毛蟲:長(zhǎng)毛的動物,比如熊。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四種蟲

倮蟲水蛆能變成羽蟲蚊子。但從沒聽說過鱗蟲,比如說魚,會變成什麼異類,這可以很好地駁斥他人“蝗蟲魚變”的觀點。


接下來就有點翻車了。《詩經·爾雅》說,蝦喜歡跳躍,蝻(蝗蟲的幼蟲)也喜歡跳躍;蝗蟲的形狀像蝦,頭、身和紋路,甚至卵的形狀和氣味,都像蝦;《太平御覽》說,到了豐年,蝗蟲就變成蝦了……這些證據emmmm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啊……我們就不深究了。

這一部分,over。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結束!


4、考證前人治蝗的方法。


據徐光啟考證,書中治蝗的法子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唐朝的姚崇,最嚴格的法令是宋孝宗時期頒佈的淳熙敕。


姚崇那時候,山東發了大蝗災,百姓又祭又拜,呆坐著不敢捕。姚崇便上奏:“《詩經》裡說,‘秉彼蟊賊,付畀炎火’。”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害蟲吃莊稼,放火燒了它。


朝堂上總有人跟他唱反調。其中有個叫盧懷慎的說,若殺了蝗蟲,就會傷了天地和氣。但姚崇據理力爭:


“如要縱容蝗蟲肆虐,莊稼沒了,百姓怎麼辦呢?殺蟲救人,萬一招致了什麼災禍,全算在我一人頭上。”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大火將蝗“蟲”燒散架啦


宋代法令淳熙敕,極其嚴格,直接追責到個人。地方官員如果治蝗不力,將受杖責一百下;地主、耆保治蝗不力,也會各杖一百。


此外,徐先生還介紹了兩種治蝗的法子。


一是以粟易蝗。打個比方,如果一個人捕到一斗蝗蟲,就能得到一斗小米的獎勵。這招在我們國家除四害的年頭也用過。


二是吃蝗蟲。徐sir說,現在河北、山東、天津一帶,吃蝗蟲的人不少啦,還有人拿到集市上去賣。一直吃蝗蟲的人,至今身體都沒有問題。山西、陝西的人卻錯信了謠言,成天疑神疑鬼,不敢吃蝗蟲。蝗蟲不就是蝦嗎,你看看河北人、山東人,啊,吃蝗蟲和吃蝦沒啥區別,就別瞎擔心了。(現代人:???)


說到吃蝗蟲,本吃貨還想多bb兩句。我家裡好幾位山東人,都喜歡吃炸蟬蛹。我猜,這種比較特別的飲食習慣,很可能與山東歷史上經常發生蝗災有關。


油炸知了實圖高能預警!!!

非戰鬥人員請用力下滑!!!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董知了:我太南了


您已進入安全區!!!


6、根據蝗蟲的生長階段,採取相應的捕捉方法。


(1)剛出生的蝗蟲,最容易捕捉。因此,國家應該讓村裡的長老經常視察,一旦看見土脈凸起,立即報官,讓大家一起撲滅,這個時候捕殺最省力。


(2)等蟲卵變成蝻子,蹦來跳去,就難搞了。必須預先在蝻子可能要到的地方挖上長溝,溝深和溝寬各2尺。溝內每隔一丈多,再挖上坑,用來埋蟲子。無論老人或小孩,都要一起拿著掃帚、鐵鍬等器具來幫忙,沿溝站好。每50個人中,有一人專門負責在後面duangduangduang敲鑼。蝻子聽到鑼聲,就會跳得高;蝻子若是接近深溝了,就一陣猛敲。蝻子受到驚嚇,跳進溝裡,大家就一起掃呀捕呀埋呀,直到深溝和蟲坑都滿了才停下。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圖上是小孩

(3)要是蝻子已經變成會飛的蝗蟲,就觀察它們在哪兒停留,聚集百姓,一起用繩兜、布袋捕蟲。大家可以找政府換小米,一石蝗蟲換一石小米。


可以看出,徐光啟綜合考慮了以往朝代的除蟲法,又運用

分類討論法,建議對於不同生長階段的蝗蟲採取不同的捕捉方法,農學思想走在時代前沿。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幹啥啥都行,除蟲第一名!


7、想要根除,還得掘除蟲卵才行。


徐光啟發現,蝗蟲喜歡在堅硬的黑土地高處產卵,蟲卵上方留有空隙,深不到一寸。而且,同一批蝗蟲一起飛行、一起找食吃,產卵的地方和時間也相同。


夏天多雨,蟲卵容易爛壞,否則最多十八天就變成跳來跳去的蝻子了。冬天寒冷,蟲卵很難生長,但不易腐爛,若坐以待斃,到了春夏,就容易爆發蝗災。所以徐光啟認定,冬日掘卵是第一要務


最後,徐光啟還說:農民家裡最好種些蝗蟲不吃的食物,比如芋頭、菱角、芡實、豇豆、芝麻等,以備不時之需;架起長竿,在田裡掛些紅白色的衣物,蝗蟲就不敢降落了;蝗蟲還害怕響聲,農家可用鳥銃打出砂子或稻米,嚇跑蝗蟲。此外,修築水田,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範蟲災。


蝗蟲還有一點好處:腐壞的蟲屍可作肥料,讓來年的莊稼長勢更旺。元仁宗年間,就有相關記載。


可能是幾百年來最有意思的一個上海人

徐光啟Q版頭像

三、晚明奇人徐文定公


《明史•徐光啟傳》記錄了這麼一段話:“五年五月,以本官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與鄭以偉並命。尋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光啟雅負經濟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溫體仁專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贈少保。御史言光啟蓋棺之日,囊無餘貲,請優恤以愧貪墨者。帝納之,乃諡光啟文定。久之,帝念光啟博學強識,索其家遺書。子驥入謝,進《農政全書》六十卷。詔令有司刊佈。加贈太保,其孫為中書舍人。”


初讀,羨徐光啟才華過人,嘆其一生勤儉光明。


再品,才發現那標紅加粗的兩句話。徐公死後,過了好些日子,皇帝念他博學強識,便問他的家人,徐公還有沒有遺留的著作啊。於是,徐光啟的兒子徐驥入朝謝恩,獻給皇上六十卷《農政全書》,合五十餘萬字。


約十年後,蝗蟲成災,鼠疫橫行,李自成輕易拿下北京。


作者:董知了,屬鼠。外語學習者、城市探險家。微信公眾號@董知了不胡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