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拆桥还是“分家”?英国移民为何在殖民地设置责任制政府?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欧洲许多国家开始了海外殖民地的争斗,其中英国在美洲大陆,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都建立了不少殖民根据地。到了19世纪中叶,伴随着海外贸易的需求增加,许多英国本土移民者到陆续抵达全球各地的殖民地,在地方上就开启了自治或是代理地方管理权的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殖民地责任政府的出现。实质上早期英国宗主国对于殖民地的管控者叫做地方总督,后来演化成代议制,再发展成为地方责任制政府。毫无疑问,这种山高皇帝远的管理方式就注定了责任制政府下的殖民地会走上独立的道路,那么为什么英国没能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呢?还是说这是英国的放任自流的结局?

过河拆桥还是“分家”?英国移民为何在殖民地设置责任制政府?

不同的殖民模式,不同的管理道路

1600年12月31日,英王伊丽莎白一世批准了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负责东方贸易。第一批船只于1608年到达印度,于今古吉拉特的苏拉特城入港,借此打开了印度的大门,4年后与莫卧儿签订了通商条约,条约规定:允许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贸易据点,以此作为从欧洲运输商品过来的报答。这英国看似是冲着贸易和生意来的,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对印度进行殖民主义。随着东印度公司于1612年在苏拉特建起了第一家代理机构,英国接着在次大陆依靠东印度公司组建的军队开辟殖民地。

这以贸易为基础搭建起来的殖民地,其管理者叫做总督,旗下管控的大部分属于印度本土居民,此阶段英国白人移民还相对较少。为了维护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围绕着总督所建立起的地方行政被视为“公司化的殖民地”,由英国王室向殖民地公司颁发特许证件,准许他们在此进行殖民生产和贸易。

后来随着英国海外扩张力度的加强,航线达到了美洲大陆甚至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大陆,一开始这两个地方是被英国看成“犯人海外流放地”的最佳地带,“五月花号”载着英国流放犯人到底美洲大陆,而另一批则是搭乘“第一舰队”在澳大利亚登陆。如此一来,英国便开始了新一轮海外殖民地的耕植。对于美洲和澳洲来说,原始的土著并不具备印度居民的强大劳动力,所以这里成了后来英国乃至欧洲白人的主要移民地。

过河拆桥还是“分家”?英国移民为何在殖民地设置责任制政府?

这就意味着,大量的英国白人到此进行殖民贸易和长期生活,从人口结构和数量上就和印度殖民地拉开了差距,印度是以被征服为主体的殖民地,而美洲和澳洲则是以欧洲移民为主的殖民地。对比印度的“公司化殖民地”,后者属于“业主殖民地”,同样是由英国国王向私人授权,允许他们在海外建立殖民地。

但是为了忠诚于宗主国,他们必须效仿宗主国英国的本土制度建立殖民地方政府,这种模式便被称为旧的代议制体制:殖民地的总督、委员会和立法机构均与英国的国王、枢密院和英国议会对应。总督作为地方最高长官,权力最大,控制着殖民地的性质、司法以及军事指挥权力,但是总督是英国的外属官员,不仅需要对宗主国负责,还要时刻推行宗主国的政策。委员会则是总督安排任命殖民地官员组成,协助总督进行日常工作管理。

可以说,移民殖民地的代议制政府是微缩版本的英国政治机关,一方面受到了英国传统政体的影响,同时也参考了地方的习俗和中世纪行会、商业公司的管理法则,并不是说所有的制度全部源自英国宪法。

过河拆桥还是“分家”?英国移民为何在殖民地设置责任制政府?

新的格局,新的综合:从皇家殖民政府到殖民地代议制政府

当独立战争于1775年打响的时候,也真是一场奇怪的战争,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殖民者都对战争不大起劲。英国处在既想教训一下北美人,又不想把他们搞垮这种矛盾心情中,他们从来没有投入足够的兵力,加上北美殖民者一方的军事行动规模也表明他们没有完全致力独立事业。殖民地人口在1775年达到300万,从理论上讲,殖民地军队可从约30万青壮年男子中选取志愿者。但事实上,大陆军从未超过2.5万人。绝大多数的殖民地男人,他们要么只是暂时性参战,要么根本不参与这场爱国运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场面呢?

  • 被迫出现的皇家殖民政府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美洲大陆的殖民属性属于“业主殖民地”,早期的移民们几乎都出生于土地非常匮乏的国家,在这块耕地异常丰富的大陆上,他们对土地的痴迷和对游荡的痴迷紧紧抓住。所以时间一长,他们在此的利益分配趋于定型,根本不想在按照宗主国英国的意思行事,特别是移民地的白人居民逐渐增多,他们要么抱团,要么各顾各的。更有意思的是,殖民地的官员有意走上单打独斗的道路,一旦打开独立的“潘多拉盒子”,紧接而来的便是北美13个殖民地先后闹独立,但是此时英国在海外的势力还依旧辉煌,依然不想放弃自己的殖民地利益。

在此情况下,英国不得不开始了“第二帝国”的营造,通过不断新增其他殖民地来扩张势力,那么数量庞大的殖民地就不止是单向的存在模式了。英国为了加强对这些殖民地的控制,不得不把所谓的“公司殖民地”和“业主殖民地”混合起来,变成皇家殖民地。1774年,《魁北克法案》宣布:把皇家殖民地政府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统治形式。

过河拆桥还是“分家”?英国移民为何在殖民地设置责任制政府?

  • 皇家殖民政府转换为代议制政府,只因为宗主国和殖民地势力的此消彼长

实际上皇家殖民政府体制是一种变异的总督专制体制,它的立法准则从属于行政、地方政府,且都依托于帝国政府来的,唯一的改变就是取消了原先的地方立法大会。转换为总督集权,总督掌握着地方最高行政权,同时还兼任了立法权。随着殖民地政治的发展需要,总督下面设置的行政会议和立法会议都是以总督的咨询机构模式出现。简而言之,总督是殖民地的首脑,属于地方上的“唯我独尊”,但是这个人须有英国的国务大臣依据国王权力任命,他是英国国王在地方殖民地的个人代理,在地方拥有绝对的领导权力。

因此也可以说,皇家殖民地政府体制下的总督,是遍布全球殖民网络中的英国国王的“地方代理人”,其地方殖民政府逐渐转换成为代议制的政府一点也不奇怪。

如1791年,加拿大就通过内部斗争实现了在英国的殖民地建立代议制政府。紧跟而来的是其他各地的争取诉求,这种大场面的附和使得宗主国不得不同意在殖民地重新建立立法大会,施行代议制度。在代议制度的体系里面,总督所代表的权利,既要维护宗主国的利益,也要维护移民自身的利益,一人分饰两大阵营的领导者,自然就成了矛盾的根本。

过河拆桥还是“分家”?英国移民为何在殖民地设置责任制政府?

殖民地政体的定局:从代议制到责任制政府

代议制政府的总督责任矛盾不能自洽,只会随着移民殖民地内部的矛盾不断地深化,到了无法翦除时,宗主国英国本土不得不做出让步。因此19世纪上半叶起,这些白人移民们为了争夺更多的殖民地权益,把斗争指向了内部自治问题,移民殖民地从北美大陆,到澳大利亚,包括新西兰和南非等地,都在陆续地争夺自治权利。于是代议制政府站不住脚,直接转向成了责任制政府。到了1887年,召开第一次殖民地会议时,已经有了17个殖民地走上了责任制政府管理模式。

所谓的责任制政府是什么呢?一般是指立法大会由选举产生,行政会议由立法大会组织召开,同时行政会议对于立法大会还有一套严格的责任制度。站在殖民地长期居住的白人移民角度,这是他们对于现在和将来独立管控当地社会的开始,不过限于当时英国海外势力还未衰微,总督的权力还保留着,那么英国在殖民地上的利益也还留存着。但是从皇家殖民地政府到代议制政府,再到责任制政府的过渡,总督的权力已经被大大地压缩,地方的立法权力从隶属于总督转移到地方立法大会和行政会议中,也算是分权的一个关键。

是过河拆桥还是“分家”?殖民地为何要以责任制政府管控?

英国移民殖民地的责任制政府实质上不是现代的责任制政府(现代意义:政府行为能够向人民负责),大部分殖民地责任政府成立后,并不意味着殖民地获得了真正的自治,只是为了削弱总督的权力而提出的诉求。那么这些移民为什么要推行责任制政府呢?

过河拆桥还是“分家”?英国移民为何在殖民地设置责任制政府?

  • 宗主国英国自身的政治制度变化

早在中世纪时期,英国本土就奉行的是议会政治,议会各方面制约着皇室权力的施行,后期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议会更是占据了政体的主要位置,成为了整个英国的权力中心。从1688年《权利法案》的推行,再到1707年的《任职法案》,国王的权力逐渐退出了政治中心,而内阁受到议会的影响也逐渐加深。特别是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后,王权的衰弱力度,导致英国数十年间都呈现“虚君政治”现象。内部的转变必将影响到外部殖民地的治理模式,因此各移民殖民地纷纷效仿宗主国内的议会政治,选择责任制政府管控。

  • 移民人数的暴增

从宗主国情况转回到殖民地,1749年,英国在北美大陆上的新斯科舍建立哈利法克斯,从英国本土征集了3千人来此定居,14年后又有六千余人移民到滨海殖民地,大量的欧洲人向往着海外的世界,纷纷踏上了殖民地的土地。移民们到了新居住地带,还是按照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生存,这就使得各大殖民地间带有浓厚的宗主国气息,他们自然不满意当地总督的专制统治,希望殖民地能够像母国的政治治理模式一样,于是他们开始参与到当地的殖民管理系统中,在内部和原先的当地官员展开了内斗。越发多数量的白人移民,背景实力也逐渐增强,迫使地方的总督集权的代议制政府转变治理模式,逐渐走向责任制政府。

  • 自由贸易取代了重商主义的影响

在航海时代初期,重商主义席卷了整个欧洲的,当时的殖民地被视为最大经济利益的地方。不管是西班牙荷兰还是英国,都采用关税和航海法案来鼓励殖民地成为原料产地,因此禁止殖民地的“业主”私自进行其他交易,因为各殖民地除了宗主国以外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就要受到航海法案的惩罚。

但是一到19世纪,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改革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自由贸易产生,取代了原先的贸易壁垒。因此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也随着自由贸易的开放而高速发展,这个时期的殖民地已经丢失了原先的意义价值,有了自我发展的动力。于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使得殖民地的移民更加迫切地想要摆脱宗主国的控制,选择责任制政府就是最好的对抗方式。

过河拆桥还是“分家”?英国移民为何在殖民地设置责任制政府?

英国同意殖民责任制政府的得与失

作为宗主国同意建立这种治理模式本身就是为了缓解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但是殖民地责任制政府的出现无异于大大地瓦解了英国在殖民地的控制权。

如此便刺激了殖民地的政治发展,北美13个州的独立就是最大的放权导致的,随后其他的白人移民们开始联合起来,推动地区争取独立。由此看来,殖民地责任制政府的出现不是单一个体,加拿大首当其冲地成为英国第一个地方责任制政府后,对于美洲大陆的南面势必会产生影响。而美国的独立运动影响下,英国控制加拿大政府的政策变化也导致了英国在澳大利亚的权力。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地趋势让各个移民殖民地都向往责任制政府的政体治理模式

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上的需求,殖民地则是大搞独立运动,纵身跃迁到了和英国同等位置的英国联邦成员,互相之间要么成为贸易合作伙伴,要么彻底“分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