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宝坻区:一通陌生电话 救活仨困难厂

4月16日,天津宝坻区民会村服装厂10万余套服装装车待发,这是该厂疫情期间唯一的一笔大单,承载着3百多户村民的希望。

民会村,东邻红帽村,北邻蓟运河,共有耕地900亩。主要经济收入靠农作物种植、家禽家畜养殖和外出打零工,困难人口占比大。

2012年,民会村刘山林和几个爱打拼的年轻人共同投资了服装厂。开始订单少,但他们敢吃苦、肯卖力,生意越做越好。随着服装厂不断扩建,机器也越来越多,附近几个村的贫困户都来厂里打工。民会村逐渐走出困境,农民收入有了提高。

“我们村虽然被定为困难村,但政府有号召,大家有响应,心里都憋着一股致富的劲儿。近两年,随着农村电网升级,有了强劲的电力支撑,我们更是看到了前景。”刘山林说。

2019年10月,国网天津宝坻公司开始对民会村进行农网改造。村里变压器容量增加了,线径变粗了,供电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同年11月,服装厂扩建,新进40多台机器,工人数量也从十几人增加到六十余人。

春节前,刘山林谈下一笔10万套服装加工的订单,客户要求四月发货,他正满心欢喜准备节后复工来个“开门红”,谁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把原有计划打乱了。

“老话说生意人‘年关难过’,今年可真把我愁坏了。要是没有电力公司帮忙,我这关肯定是过不去!”刘山林激动地说。

3月中旬,宝坻区复工复产工作陆续开展,但刘山林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两个月的订单要一个月完成,根本就不可能。完不成订单、收不到货款,大家就发不了工资,一环扣一环,刘山林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正在他愁眉不展时,接到王卜庄供电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国玉的电话,说能帮他完成订单。自己都没办法,一个“门外汉”能做啥?刘山林将信将疑。

原来,为助力供电服务区内企业复工复产,国网天津宝坻公司开展“双进双服”活动。在一次用电检查中,刘国玉了解到这一情况,便记在心里。回到单位后,他立即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供电服务区内服装生产企业进行用电分析,很快找出2家用电负荷比同期低很多的服装厂──受疫情影响,这2个厂最近没有新订单,厂里机器只开了不到一半。

“用电负荷最能反映企业生产情况,利用电力大数据,我们发现闲置产能,正好为这三家企业牵线搭桥实现互利共赢。”刘国玉说。

经过刘国玉努力,3家企业负责人一起签署了合作协议。

疫情无情人有情,一条电力大数据让3家工厂走到了一起,完成了10万余套服装订单。(记者 苏晓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