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讓梨的孔融,長大後為何成為提出“父母無恩論”的不孝子?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這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君臣、父子、兄弟等關係的一種倡導。儘管這些標準在今天看來已經顯得有些落後,但其中蘊含的追求家庭和睦的精神還是相當值得肯定的。

提到"父慈子孝",人們腦海中可能會出現許許多多的慈父、孝子形象,但要說"兄友弟恭",相信許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會是以"讓梨"之舉贏得舉世盛名,後來成為一代大儒的孔融。

小時候讓梨的孔融,長大後為何成為提出“父母無恩論”的不孝子?

孔融讓梨的故事出自於《世說新語》,說的是孔融年僅四歲時和兄弟們一起吃梨,對於普通孩子來說,都是認為拿越大的越好,但孔融卻"輒引小者",人們問他為什麼拿小的,他答道:"我小兒,法當取小者。"儘管年紀很小,孔融卻懂得禮讓兄長的道理,因此這個故事在後世廣泛流傳,成為了教育孩子的典範。

長大後,孔融成為了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在文學、政治、思想領域都很有建樹。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孔融長大後卻被指責極其"不孝",還慘遭曹操殺害。


小時候讓梨的孔融,長大後為何成為提出“父母無恩論”的不孝子?


據《後漢書》記載,孔融十三歲那年失去了父親,他為此"哀悴過毀,扶而後起",也就是傷心到不能站立。由於孝行感人、才華又出眾,數年後孔融直接被司徒楊賜徵辟為掾屬,負責暗訪貪贓枉法的官吏。

這段時期,孔融剛正不阿,從來都是直言不諱,因此人們也都十分敬畏他,不過,這樣的性格也給他帶來了麻煩,那就是一次他拜訪大將軍何進,門人沒有及時通報,他便直接離開,這樣不給面子的行為差點就導致何進要派人直接殺掉他。

小時候讓梨的孔融,長大後為何成為提出“父母無恩論”的不孝子?

何進死後,董卓進京,這位西涼軍閥想要廢黜少帝,改立獻帝,好進一步把持朝政。董卓的這種不合禮數的做法當然是孔融無法接受的,所以為人直率的他當庭與董卓展開了一場言辭激烈的辯論。對於其他反對者,董卓大不了一殺了之,但孔融身份特殊,又是名士,因此他也只好將其送到北海擔任國相。可以說,若不是孔融聖賢后人、一時名士的身份,他恐怕早已命喪黃泉。

孔融的毛病,一是過於心直口快,二就是常有驚人言論。建安元年(196)時太傅馬日磾出使山東,途中數次尋求袁術的幫助,結果後者不但奪走前者作為使者的符節,還硬要他留下給自己當軍師。作為漢朝老臣,馬日磾不堪受辱,當時就嘔血身死。消息傳回朝廷,人們都誇讚馬日磾的忠心,但孔融卻表示馬日磾身為漢朝上公卻取媚奸臣,不給他定罪就不錯了,不必將其厚葬。


小時候讓梨的孔融,長大後為何成為提出“父母無恩論”的不孝子?


官渡之戰曹操獲勝後,其子曹丕迎娶了原本是袁熙妻子的甄宓,孔融見到這種行為又忍不了了,當即寫信給曹操道:"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我們知道,武王討伐紂王后並沒有將妲己賜給自己的弟弟周公,這顯然並非是單純引經據典。實際上,這是孔融在諷刺曹操,認為他雖然代表朝廷四處征伐,實際上和袁紹是一路貨色,都不利於漢王朝的復興。

小時候讓梨的孔融,長大後為何成為提出“父母無恩論”的不孝子?

此後的十餘年裡,孔融就像是和曹操對上了一樣,對於曹操發佈的政令,他常常是毫不留情地對其中不足之處加以批判,但曹操顧及自己愛才的名聲所以一直忍耐。建安十三年(208),面對孔融的我行我素和無情批判,忍無可忍的曹操終於選擇了將其誅殺並棄市。

正如上文多次強調的那樣,在那個年代想要誅殺孔融這樣具有知名度的人士需要充分的理由,為了儘量維護自己的形象,曹操派出了路粹。

得到曹操密令後,路粹上書陳述了孔融的數條罪行來彈劾他。首先,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也就是說,漢室衰微時,擔任北海國相的孔融曾招攬軍士,並表示自己是孔聖人後代,配得上擁有天下。其次,孔融身居高位,卻誹謗朝廷、不遵守規矩禮儀。

罪行之三,是孔融與禰衡聊天時曾聲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也就是說,孔融認為父母之所以生下子女是出於情慾,且母親懷胎生育僅僅是像把一件東西寄存在桶裡,不久後拿出而已。

小時候讓梨的孔融,長大後為何成為提出“父母無恩論”的不孝子?

在那個極度重視孝道的社會,孔融這番話相當具有顛覆性。我們無法知道此話是孔融親口所說還是憑空誣陷,但他小時因讓梨知名,長大後卻因"不孝"被殺的經歷,確實能夠讓人感到十分的"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