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黄帝内经》漫谈(5)

随笔|《黄帝内经》漫谈(5)


读经典,长智慧。


亲近自然,回归传统。


以德润身,以文化人。


随笔|《黄帝内经》漫谈(5)


“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这是圣人在生活中的状态之一,也是我们应当向圣人学习的一个点。


我们先来讲“以恬愉为务”。


恬,左心右舌,两种含义。


一者,笔者在之前写“恬惔虚无”时就已经写到的“自我疗愈,自我疗伤”。


二者,则是用心感受,用心品味,不是用脑去分析,去判断。


愉,左心右俞,愉快,愉悦,内心舒适的一种状态。


恬和愉,都是走心的。


圣人的快乐发自内心,以恬愉为务,对心神的保养,对心神的重视可见一斑。


我们呢?现在的我们快乐吗?对自己的心神是否足够重视?足够珍惜。


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痛苦中翻滚、煎熬。或许是因为一件事,或许是因为一个物品,或许是因为一个人。


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潜藏着内贼。


这个内贼,或许是贪,或许是痴,或许是嗔。


比如说,因为贪幸福,所以痛苦;因为贪便宜,所以被骗;因为贪生怕死,所以生病。


同理,因为痴情,所以伤心;因为心中有嗔,所以发怒,所以歇斯底里。


那么,怎么脱离苦海呢?


答案很简单,学习圣人,以恬愉为务。至于怎样才能做到,这是我们大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随笔|《黄帝内经》漫谈(5)


以自得为功。


自得,一个很有意思的词。通俗地来解释,即是“从自身所得,自给自足”。


圣人是这样的,一切都向内求,都向自身来求。他们深知吾性俱足,所以不假外求。就像“以恬愉为务”,也是通过内求,从而得到这种感觉。


那么,反观你我,是否也是这样?一切都向内求?


答案又是否定的。


我们在追求名,我们在追求利,却很少追求内在的东西,很少去看看我们到底真正需要什么。


追求名吗?


那么,大家是否想过,名是什么?


名是他人给予我们的评价,是外界给予的。


追求利吗?


那么,大家是否想过,利是什么?


利是他人给予我们的利益,也是外界给予的。


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


曾和一个朋友聊天,经历过诸多风浪的他比之前成熟许多,他对我说“现在的自己已经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只管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为人处世”。我认为,这就是自得的一种表现。


“在做人做事凭良心且合理合法的大前提下,自己的事,不需要其他人的评价,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能够自给自足,穿吃住自己解决。名利不假外求。”这是我目前对“自得”二字的理解。


随笔|《黄帝内经》漫谈(5)


精神不散。


这四个字又是对圣人日常的一个描述。


所谓散,代表发散。与之相对的,就是聚。不散就是聚。精神不散,也就是聚精会神,亦或者说专心致志。


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很多对“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典故的描写。


比如“高凤流麦”。


高凤是春秋时期的古人,好读书。一年收麦,妻子令他守麦防鸡,谁成想,他看麦时读书因为太过专心,天降大雨而不知,导致雨水湿麦。


高凤专心读书的典故为人所津津乐道,他本人最后也成为一代大儒。


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是我们所倡导的一种状态。我们或许偶尔会进入这个状态,或许在做某些感兴趣的事情时进入这个状态,这已经很不错了。但圣人却时时处于这个状态,真的了不起。


曾听老中医讲《黄帝内经》,他在讲静坐时曾说,很多时候,我们希望静坐时脑袋放空,但当真正坐到那里的时候却是思绪乱飞,内心很难澄澈。


那怎么办呢?


他教给我们一个办法,笔者总结下来,大概就是很简单的四个字:置心一处


意思就是,在静坐的时候把注意力聚焦在一处,当心意有了聚焦,其他杂念就会变淡。通过长时间练习之后,我们专注的能力越来越强,或许突然有一天,当我们把那个聚焦的点去掉,瞬间就空了。


总而言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当多多保持精神不散的状态,多多练习聚精会神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