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裡|勉勵師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裡|勉勵師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走到我們這個博物館,他幾乎是每一幅圖片、每一個場景都認真地去看、去了解當年交通大學從上海遷到西安的整個歷史過程。”送走總書記後,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仍然沉浸在感動中。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裡|勉勵師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習近平總書記22日下午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走進交大西遷博物館,參觀交大西遷的創業歷程和輝煌成就展,親切會見了14位西遷老教授。他談起教授們兩年前給他的一封來信,“看了你們的信我非常感動,產生了強烈共鳴”。習近平說,從黃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濱,你們打起揹包就出發,舍小家顧大家。交大西遷對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講、對西部發展戰略佈局來講,意義都十分重大。他勉勵廣大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發揚“西遷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把“西遷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裡|勉勵師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交大西遷博物館坐落於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2018年12月落成並對外開放。(總檯央視記者王曉東拍攝)

位於校園西南角的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展陳內容從溯源南洋到交通大學西遷,“從南洋走來”到“與國家民族同向同行”,從“永遠飄揚的旗幟”到習近平總書記對西遷精神重要指示,將知識分子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繫的情景縮影到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上。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裡|勉勵師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西遷乘車證。交大師生正是憑此車票登上“交大支援大西北專列”,車票上印著“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

二樓的展廳展板上,展示了當年負責遷校的彭康校長的一句話:“在學校中,工作就兩條:一條是黨的領導,一條是教師隊伍建設。”

“總書記走到這裡後,停留了很久。”王樹國說,“他囑託我們到今天仍然要堅持這個原則,要加強黨對教育的領導,要真正發揚知識分子愛國奮鬥的精神。總書記的殷殷話語讓我真切感受到了他對知識分子的尊重和重視。”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裡|勉勵師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南洋公學校門,1906年。

上世紀50年代,中央決定將創立於上海的交通大學遷至西安。交通大學在冊的737名教師中,遷到西安的就有537人。他們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用“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在三秦大地上澆築起又一所一流大學。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裡|勉勵師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師生將設備裝箱準備遷校。

時光荏苒,西遷精神歷久彌新。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大老教授的聯名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裡|勉勵師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這是15位給總書記寫信的老教授。

潘季教授是聯名給總書記寫信的教授之一,他說:“這一輩子感覺時間真的很快啊,進校的時候,用上海話講就是小青年嘛,到現在見到總書記已經是耄耋老人了。”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裡|勉勵師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新華社發

“總書記專門和我們寫信的老教授面談,他說當年中央從國家的戰略佈局考慮,把大學從黃埔江畔遷到了渭河之濱。歷史證明,西安交通大學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為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聽到這話,我們心裡高興。”潘季說。

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總書記再次提到西遷老教授的來信,表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總書記很瞭解我們交大的發展情況,他講到,我們培養的畢業生有40%多留在了西部奮鬥。”潘季說,“這也是我們作為教師,引以為驕傲的。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有了這樣一批年輕人,我相信再過幾十年,祖國會更加美好。”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更好地向社會展示和傳揚西遷精神,陝西省委和西安交大決定建設交大西遷博物館,在總書記重要指示一週年之時面向社會開放。

在三樓展廳的結尾處,是西安交通大學建立在渭水之濱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的宏偉藍圖。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裡|勉勵師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朱克志攝

目前這裡已經建成了29個陝西省科研基地,18個省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個省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覆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19個學科。

“總書記講科技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我們創新港就是落實總書記的三個面向,希望能代表中國走出一條21世紀中國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形態。 ”王樹國說。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陝西頻道

#聯防聯控+為了三秦大地的安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