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文武雙全的辛棄疾為什麼那麼不受統治者的待見?

天香雲外飄


我是白龍赤子,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辛棄疾,作為南宋時期最偉大的詞人之一,他所創造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充分運用孫權、劉裕(南朝宋的建立者)的典故,幾百年來被廣為流傳。在詞中他提到,千百年來,江山並沒有發生多少變化,可是像孫權那樣的英雄去哪兒了呢?想當年宋武帝劉裕北伐的隊伍多麼強大啊,氣吞萬里如虎,現在怎麼就沒有呢?在這兒,詞人以孫權、劉裕自比,想收復失去的山河,讀來讓人敬佩不已。但是,他又有“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感慨,說道:我把欄杆拍了個遍,看著自己手中的寶刀(吳鉤),就是沒有人領會我的意思!表達了詞人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

那麼,如此才華橫溢的辛棄疾為什麼沒有得到當時統治者的重用呢?

首先,這得從辛棄疾所處的時代說起,詞人生於公元1140年,一輩子生活於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時期,此時的宋王朝經過了兩個皇帝被金朝擄走的命運後,絲毫沒有了鬥志。對於北邊兒的敵人採取一種談判的態度,只要人家想談,咱就談,吃虧也沒事兒,根本沒有北伐的意向。南宋先後與金簽訂了“紹興和議、“隆興和議”與“嘉定和議”,宋王朝地位急劇下降。在這其中雖然有些許能臣主張北伐,這其中就有宗澤、李綱、辛棄疾等人,可就是和南宋朝廷主要當權者商量不到一起。所以,在時代的大潮流面前,個人想做一些與所處環境主流不一樣的事兒是非常困難的。

辛棄疾作為偉大的詞人而被人們所熟知,而不是政治家或者是軍事家,這其實與其個人經歷分不開。辛棄疾有一個阻止他發展的巨大障礙,那就是“歸正人”的身份,這是一類什麼人呢?就是投靠南宋王朝的北方人,這在當時很遭歧視的。當然,我們仔細一想也就會明白。如果我們和某一圈子的任何一個人沒有打過一天交道,倘若我們進入了這個圈子,肯定得好幾年的時間才能融進去。然而,辛棄疾性格中又有剛直的一面,不善於奉承,這樣一來,難免會得不到南宋朝廷主流圈子的人認可。

不打廣告。在中國古代有一句這樣的話,那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在我看來,這句話也就只適合酒這種分子喜歡運動的物質,其他東西的話恐怕要自己宣傳宣傳,這樣才會有人來買你的東西。可能也有人說,諸葛亮也是隱居多年,可為什麼會有劉備上門請他。這個問題其實大家有誤解的一面,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也不是把所有的時間都拿來種地,他也時不時地舉辦一個“Party”,和朋友喝幾杯,不然徐庶怎麼會在劉備面前推薦他呢?肯定是之前在“Party”上的時候就已經很熟了。所以,辛棄疾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在朝中沒有要好的厲害人,難免會不受待見。

結語

綜上所述,應該看到,在時代的主流意識面前,個人的想法、做法得不到理解和認可是正常的,在辛棄疾身上體現的就很明顯。另外,如果在一個圈子混,也要主動地與別人交流,在人家面前表現出得體的一面,而不是一個勁兒地表現出與人家圈子不相符的行為,這樣就會不受待見。但是,無論如何,辛棄疾還是我們偉大的詞人,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因為他為我們樹立了一座豐碑,讓我們知道,什麼才是“中國的脊樑”。


白龍赤子


對於胸懷大志的人來說,生不逢時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對文武雙全的辛棄疾來說,生在金人統治下的“敵佔區”,長於積貧積弱的南宋,更是生錯了時代。雖然他親手斬敵首級,星夜南奔,可空留刀鋒上的宏願;雖然他做過南宋的地方官,政聲卓著,奈何也是空把欄杆拍遍;雖然他留下鏗鏘豪邁的六百多首詞,眾裡尋他千百度,對他本人來說,更多是徒呼奈何的生命謂嘆!

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是趙家的天下,奉行以文治國的原則,可以看成中原漢文化的最正宗的傳承者。但是,這個看似一脈相承的時期在關注細節的史學家眼中,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而橫亙在兩宋之間的巨大差異,正是辛棄疾和眾多仁人志士報國無門,不受統治者待見的根本原因。

在宋朝,士大夫們的地位是極為崇高的。周朝的“刑不上大夫”和宋太祖定下的“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禮制,在宋朝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豐厚的俸祿也讓學而優則仕的文人們坐享帝國的榮光,宋朝官吏的富裕程度是今人難以想象的。那時,文人士大夫擁有豪宅別墅不算奢華的事情,即便是落魄的仕子也有兩處閒置的宅子或是幾畝良田。北宋滅亡後,南宋延續了北宋授以文人優厚待遇的體制,但是整個朝廷中士大夫的學識和能力已和北宋不可同日而語。回顧北宋,閃耀歷史長河的名人實在太多。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代的韓愈與柳宗元,其他的六位都出自北宋,而范仲淹、司馬光、周敦頤、沈括、畢昇等人,更讓北宋的星空顯得異常閃耀。

可惜,這樣的輝煌並沒有延續到南宋,當趙構帶著一群朝臣倉皇南逃,偏安一隅時,象北宋王安石提出改革的朝臣基本沒有,對外宣戰的勇氣彷彿也被拋入錢塘江,再也覓不到一絲蹤跡。整個南宋朝廷,除了李綱、宗澤、岳飛、辛棄疾、陸游等少數主戰派還在幻想收復失地外,其他的議和派心中所想、口中所念的都是如何在富庶的江南安度晚年。秦檜可以採取“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斬殺,也可以將陸游狀元的名號直接安在自己孫子的頭上;韓侂冑因為權利分配的不公而發動了大規模的“道學黨禁”風潮,將一大批儒士學子排斥在朝堂之外,甚至連朱熹也未能倖免,即使韓侂冑後來主張的北伐,也毫無家國情懷,是充滿假惺惺的作態。

如果說北宋是因為外族人的入侵而滅亡,那麼南宋的覆亡更大程度上是因為自身的衰敗與墮落,辛棄疾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即便他運氣再好,也難以扭轉既定的局面,以皇帝為主的求和派想“和”,以辛棄疾為主的主戰派想“打”,你說,這樣的人,能受待見,能有好下場嗎?北宋沒有岳飛那樣的名將,但還是給四周外族帶來了一定的威懾;南宋有“將”,卻因為沒有出色的“相”,而淪為金人的玩偶,南宋即將覆亡之際,有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可下場比辛棄疾還讓人徒嘆!

完顏亮南侵時,揚言“十天之內,收復南宋”,這類似於日本提出的“三個月滅亡中國”,表達著對入侵對象的不屑。在金人的眼中,南宋君臣就是一群只懂之乎者也,不懂行軍打仗的文弱書生。可是,南宋朝廷的官員們真的都是手無縛雞之力之人嗎?這顯然是錯的。如果說陸游收復失地的志向更多是空談,那辛棄疾卻是真真正正從刀光劍影中走出來的戰士。當年在金朝邊境上起義,稼軒先生曾充分利用游擊戰給金人以沉重打擊,歸順耿京後,辛棄疾的作戰經驗更成為戰士們打勝仗的保證,遺憾的是,這些從實戰中總結出來的作戰經驗,卻在他南歸後,成為百無一用的廢紙。現跪在岳飛墓前的張浚當時認為,辛棄疾的兵法太過兒戲;樞密使王藺以辛棄疾治軍過於嚴厲而彈劾他;韓侂冑因為他的作戰思路不符合自己的想法而將他臨陣換下。

在湖南建軍時,辛棄疾用上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在剿滅茶寇的時候,他更是將兵法運用得出神入化。可是,即使是這樣,又能怎樣?朝廷關心的不是將茶寇剿滅,而是本年的稅收是否能收上來,宋寧宗想過的是日子,是韓侂冑代理朝政背後悠閒的日子,辛棄疾最好不要給皇上惹亂子!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當年辛棄疾閒居江西上饒時,對朝廷還充滿了希望。可又過去這麼多年,當辛棄疾決定徹底從朝廷上歸隱的時候,胸中曾經燃燒的火焰終被冰冷的現實澆滅,從前的失望與感嘆全且能當作不知愁滋味的強說愁,可如今那些從內心深處泛起的絕望,已然將理想凍結成冰。面對苟且偷安不斷衰敗的南宋,這個鐵骨錚錚硬漢眼淚無聲落下,直至落入塵埃再無蹤跡可覓!


白雲雁水


辛棄疾是我國南宋時期的著名愛國詞人,豪放派的代表,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同時代的女詞人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在金國,但受其父辛贊影響自幼樹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養成了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下攻宋,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1162年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然後千里奔襲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由於辛棄疾在起義軍中勇敢和果斷的表現,使他名重一時。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籤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然而就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奇人,卻始終得不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一生在地方上擔任著不輕不重的閒職,北伐之志不能實現,最終鬱鬱而終。

那麼為什麼辛棄疾這個文武全才不受南宋統治者的待見呢? 分析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偏安苟和思想始終是南宋統治者及朝廷官員們的主導思想

宋高宗趙構自不必說了,這是一個典型的議和派,在南宋建立之初就一直想用金錢換和平,無奈金人初始仗著勢大,一心想滅掉趙構,趙構才不得不重用岳飛、韓世忠等武將抗金。但到紹興十年,經過廣大抗金將士的浴血奮戰,取得了一場場勝利,金國也打得沒勁時,趙構便重用秦檜開始打壓主戰派,解除岳飛、韓世忠兵權,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岳飛,於紹興十一年同金國達成“紹興議和”。

到辛棄疾南歸時已是紹興三十一年,宋金兩國之間已和平二十年,是整整一代人的時間。在這二十年裡南宋經濟得到恢復,人們的生活又安逸起來,朝廷統治者們都又過上了悠閒的生活,西湖畔邊到處是醉生夢死的歌舞生活,所以誰也不想再起戰爭。因此在朝廷中雖然有幾個有識的官員呼籲北伐,但響應者了了無己。若不是完顏亮再次率軍南侵,南宋朝廷就已經忘了還有北方金國這麼大的敵人。正如詩人林升所作的《題臨安邸》,形象的描寫了南宋統治者當時的生活。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所以面對辛棄疾這樣一個一心想北伐的人,統治者根本不想重用。

“歸正人”的身份使其得不到重用

什麼是“歸正人”?“歸正人”就是南宋時期稱淪於外邦而返回本朝者為“歸正人”,即投歸正統之人。這是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稱,這就等於是“熱臉帖個冷屁股”,你好心好意來投奔他為他效力,他卻壓根就看不上你,甚至視你不忠。

首先提出“歸正人”這個概念的是南宋丞相史浩,隨後成為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歸者的統稱。這個史浩在南宋是非常有名,活的也挺長,八十九歲才死,是宋孝宗時的丞相、魏國公,宋光宗時晉升為太師,死後還被追封為會稽郡王。他的兒子便是大名鼎鼎的奸相史彌遠。

史浩浙江人,繼承了秦檜“南人治南”的思想,他認為宋朝的力量打不過金國,還不如老老實實的守住南方。他對南歸的豪傑志士很不以為然,甚至是歧視。 曾經提出“中原決無豪傑,若有,何不起而亡金?”的觀點,並蔑稱北方歸來者為“歸正人”,不贊成對“歸正人”委以重任。 史浩之後,南宋境內,“歸正人”受到歧視,被認為懷疑有異心。南宋朝廷規定,歸正官員,只允許添差某官職,而不釐務差遣,即只給一個閒散的官職而並無實權。 此後,南宋堅持宋朝立國以來猜忌武將的國策,並猜忌“歸正人”。

辛棄疾是典型的歸正人,還有範彥邦、王友直等,這些北歸之士當時都憑著一腔愛國熱血南歸投宋,結果卻都被岐視閒置,怎能不讓人心寒。為什麼在蒙古滅南宋時會有那麼多漢人將領帶兵,與南宋這種岐視北方漢人的思想不無關係。

辛棄疾性格倔強,多次罷官,一生壯志未酬

辛棄疾南歸的當年,趙構讓位給太子趙昚,就是有名的宋孝宗。宋孝宗一上臺很想有一番作為,整頓軍制,立志北伐。辛棄疾這個時候還不知道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便寫了許多抗金的建議,如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這些建議都受到了人們的讚賞,並廣為傳頌,但是朝廷反應卻十分冷淡,只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負責治理荒政、整頓治安。在宋孝宋的“隆興北伐”中並沒有起用他。

辛棄疾一生最高的官職是從四品龍圖閣侍制,常年在地方任職,1181年在隆興知府任上被罷官後基本上在家閒居。後來雖然也有起用,但都因辛棄疾性格倔強不為人所容被罷官。1203年,主張北伐的宰相韓侂冑起用主戰派人士,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用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還被宋寧宗授於金帶。在鎮江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

可誰知不久,辛棄疾便受到諫官的攻擊,被降為朝散大夫、提舉衝佑觀,又被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但他推辭不就職。之後,朝廷又進拜為寶文閣待制,又進為龍圖閣待制、知江陵府、試兵部侍郎、樞密都承旨等職,他都堅辭不就,1207年,六十八歲的辛棄疾病死,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辛棄疾的文學成就很高,他的詞成為中華民族危難時刻的精神鼓舞力量

辛棄疾的文學成就很高,現存詞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他的詞都基調昂揚,熱情奔放,表現了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憤。辛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有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下面我們欣賞一下辛棄疾的兩首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