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时代的呐喊与彷徨

最近上课学及中国现代文学史,又再一次遇到了鲁迅先生。心里多了些感触,趁着这三分钟热度,想写些东西,笔者深知自己笔力思想皆不行,读者还请将就着看。

鲁迅,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谈革命你避不开,谈文学你更是避无可避。其对于现代小说的发展的贡献是开拓性的,现代小说自鲁迅开始,《呐喊》《彷徨》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文学缺少了鲁迅先生注定是残缺的。时至今日,关于鲁迅先生仍有诸多的赞誉以及争议,但毫无疑问,伟大长存。

但今天,我们不去探讨他的伟大。姑且去看看鲁迅先生在时代中不足为他人道说的悲哀,看看他的呐喊与彷徨。

鲁迅:时代的呐喊与彷徨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前的生活大抵是艰难曲折的,带着满腔的热血,抱着救国救民的信念踏上了留学学医的漫长路途。在那次足以改变鲁迅先生的事件过后,鲁迅先生受到很大刺激,深深感到:"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他们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先生的思想不可谓不深刻。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远比学医更加道阻且长的道路。

不同于教材上省略的说法,在新文化运动挥斥方遒之前,鲁迅先生在奉母亲之命结婚开始投入文学活动后,并非一路坦途,在此之间,有着长达十年左右的沉默期,他默默的思索着。"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者为寂寞"。这段话应是当时心境的最好心境。

后来的大家都知道了,新文化运动,鲁迅先生走上了他最好的舞台,发表一系列文章,分析社会问题,批判专制思想、文化道德。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深刻批判了中国国民劣根性,传达了现代思想和观念,而且以卓越的文化成就,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实绩。正如小说集《呐喊》之名,这不吝于时代的呐喊,要叫醒生活在铁屋子里的昏睡的国民。

鲁迅:时代的呐喊与彷徨

鲁迅先生的思想深度却是常人难以企及,其言其行放到今日仍具有指导意义,他对于当时社会的洞见依旧能直指当今的社会问题。"从来如此,便对吗?""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些话让人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的深度。

可越是思想深刻的人越是容易彷徨,越是容易痛苦。写于五四退潮时期的《彷徨》应是鲁迅先生后半创作时期的写照。不同于《呐喊》具有充沛的反专制反传统的热情,表现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的特色,深刻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专制文化传统的弊害,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在某种程度上说,《彷徨》更多的是为自己的。《题》一诗中如此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部小说集比较几种地描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动摇、孤独、颓唐的精神状况。这又何尝不是鲁迅先生自己的写照。

鲁迅:时代的呐喊与彷徨

《祝福》中面对着祥林嫂对有无鬼神的问答,我答道:"说不清。""我"不是不能够给祥林嫂一个安慰性的回答,可然后呢?所以选择了逃避。《在酒楼上》的吕纬甫与"我",一个锐气尽消,变得迂缓而颓唐,一个仍在坚守。仍在文艺阵线上坚守,如今却有些迷茫,曾经又奉母亲之名娶了个小脚女人,后来又结婚的鲁迅先生,两个人物无疑都有着他的影子。《孤独者》与《伤逝》这两篇有着相同日期的小说,在鲁迅先生生前没有公开发表,其悲剧的结局,似乎也是作者在做出个人生活的重大抉择时,对未来结果的一种悲观预测,更是自我总结与自我清算。那生活在毫无窗子里昏睡的人们究竟要不要叫醒呢?在做出最悲观的预测后,作者也开始与旧我告别。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也是如此这般挣扎地活着。当然,痛苦本没有比较的余地,可清醒的痛苦似乎往往比不倾向的痛苦要来的绵长,切肤入骨。鲁迅先生一直坚守到最后一刻,我们应该庆幸。如今仍有许多关于鲁迅先生的争议,不能明确其是真是假,但他的思想,他的真知灼见却是我们一直要铭记的。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也实在给我们一些启示,纵然你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着深刻的思想,也免不了迷惘痛苦,活着似乎就是一场苦难,但最重要的也仅仅是活着了。

鲁迅:时代的呐喊与彷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