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與疾病的研究調查,非常科學的結論!

來源: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作者:楊定一

壓力與疾病的研究調查,非常科學的結論!

根據美國壓力調查中心的報告顯示,約有七五~九○%的一般門診病患的病痛是因壓力而導致。單是美國,每年就消耗掉五十億美元鎮定劑、五十億美元巴比妥酸鹽、三十億美元安非他命,以及一萬六千噸的阿斯匹靈,以上還不包括常用的消炎止痛藥普羅芬(Ibuprofen)及泰諾止痛劑(Tylenol) 中的鎮痛解熱成份──乙酰胺酚(acetaminophen)。

醫學上常統計因高膽固醇、糖尿病、抽菸等等危險因子導致心臟病的概率有多高,但事實顯示,這些高危險因子所引發的心臟病病例,遠比不當減肥、環境、作息或壓力所引發的心臟病的病例低。倫敦大學的艾森克博士(Dr. Hans J. Eysenck)在一九八八年發表的重要報告中指出,未經適當處理的壓力所導致的死亡率,大於因癌症、心臟病及吸菸造成的死亡率。

事實上,在心臟病發後,復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並非完全決定於動脈是否阻塞等生理狀況,還包括病人的情緒。美國衛生教育及社會福利機構曾有篇令人訝異的報告指出,“對工作的滿意度”及“對人生的樂觀程度”是決定心臟病人能否復原的重要因素。以下還有一些相關報告與讀者分享:

■ 無法妥善處理自身壓力的人,死亡率較無壓力者高了四成。

■ 哈佛醫學院針對一千六百二十三位心臟病發後的復原者進行研究,發現在情緒波動大、易怒者,其心臟病再發率是冷靜者的兩倍。

■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系針對一千七百位、三十歲以上男士追蹤二十年後發現,常憂心社會百態、個人健康及經濟狀況的人,罹患冠狀動脈的概率明顯增加。

■ 一份分析二百零二位職業婦女的報告中顯示,工作、家庭、朋友的衝突是引發心臟病的重要因素。

■ 一項針對二千八百二十九人,五五~八五歲之間,位居要職且覺得能控制自己人生的人的大型跨國研究發現,其死亡率較生命充滿無力感的人少了六成。

■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的報告指出,心理壓力是未來罹患心臟病的重要指標。

許多壓力往往已存在很久,但人們卻有意無意地忽視它,直到身體承受不了而爆發各種身心疾病,才肯正視這問題。因此,消除長期性壓力是必須要做的工作。

長期日常壓力影響健康甚大

一九九七年杜克大學的研究指出,每天一點壓力對健康的影響遠超過偶爾一次的劇烈災變。緊張、沮喪及悲憤都會減少心臟血液的輸送量。日常生活中因情緒變化引發心臟病的概率,是心肌衰竭、心臟輸血不足等危險因素引發心臟病概率的兩倍。

壓力是身心對任何擾亂平衡的改變所產生的自然反應,當我們的認知與期望不符時,或無法完全掌控我們的失望感時,壓力就會出現。壓力會使身體失去協調,導致負責體內平衡的二大主要生理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及荷爾蒙系統失調。

■ 自律神經系統失調

自律神經系統控制我們內臟的功能,包括呼吸、心跳及消化功能,一有不適,就會立即反應出來;荷爾蒙系統則需要較長時間才會顯示,但持續的時間也相對延長。當壓力過大,其他系統也都會紛紛受到影響,造成身心失衡。

自律神經系統是不受大腦意志控制,負責調控人體內臟生理活動的周圍神經系統,因機能不同而分為“交感神經(sympatheticnervous system)”與“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當人體面對威脅或感覺壓力時,交感神經因過度反應而釋放大量的神經傳導物質,同時也驅動了人體的“打與逃反射(fight-and-flightreflex)”,此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肌肉緊繃、呼吸也開始急促。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則是減少消耗、保存能量,使心跳減慢、血壓下降、呼吸平緩等,兩者的機能是相輔相成,合作使體內器官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

內分泌學家漢斯塞利博士(Dr. Hans Selye)有個非常知名的壓力研究,他發現壓力來自於對“打與逃”反應的失控,這嚴重的失衡使體內的交感神經持續亢奮。所以為了紓解壓力,往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刺激副交感神經來放鬆。

■ 荷爾蒙系統失調

至於在荷爾蒙方面,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皮質素則被認為是引起慣性壓力的主因。腎上腺素參與交感神經的立即反應,如心跳加速、肌肉緊張。但當長期處於交感神經亢奮狀態時,腎上腺皮質素會重新設定整個身體的平衡點。這麼一來,將會減弱我們的免疫系統、降低葡萄糖利用效率、加速骨質疏鬆、減少肌肉、抑制皮膚生長與修復、增加脂肪囤積(特別是在腰臀)、記憶力及學習能力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製造腎上腺皮質素的前驅物同時也負責製造DHEA,DHEA是維持體內青春的荷爾蒙,長期壓力會使體內傾向合成腎上腺皮質素而減少合成DHEA,進而造成各種荷爾蒙失調。

這些長期性壓力逐日累積,直至身體無法再承受,疾病就爆發了。一般認為陷入重大疾病前,壓力會先釋放警告,但顯然這是不對的。杜克大學的研究顯示,僅有極小部份的人在心臟病發前感覺痛。

換言之,大多數的人在心臟病發前,完全無法感覺到壓力已威脅到他們的心臟了。我們總認為壓力來襲時,身體抗壓系統會自然地因應。殊不知身體並無判斷的能力,一旦壓力來襲,身體就得全部承受、全面因應。因此不論壓力是否得到妥善的處置,身體都已受到傷害,也因此常有人說身體不會判斷是非,只會承受傷害罷了。

如何抗壓

壓力是身心失去協調的狀態,它是一種“不協調”的狀態。克服壓力最主要的方法不是去減少造成壓力的事務,而是如何改變對事情的認知。唯一解決壓力的長期、有效辦法,是徹底改變心念,從一個更寬闊的角度去看待生命。

國際壓力調查中心總裁勃羅醫師(Prof. Graham Burrows)綜合長期以來有關壓力的研究報告後,得到兩點減壓結論:

(1)問題出現時所持的認知角度。

(2)問題出現時如何溝通方式。

我們往往不能改變生命所發生的事情,但卻可以放寬心胸來面對,這才是減輕壓力的不二法門。

壓力往往會造成一連串的自我傷害,瞭解壓力、面對它,幾個提醒與你分享:

■壓力往往來自於我們對事情的觀感,而非事情的本身。

■壓力通常不是來自生命中的重大問題,而是生活中未妥善處理的小事所累積。

■怨恨、憤怒、沮喪、失望,這些負面情緒一旦產生,是會在心、腦甚至全身通行無阻的。

■以更寬廣、體諒的心去觀看各種事物,可以幫助身體重回平衡、協調的狀態。這種心靈的轉換可以改變壓力,引領我們進入嶄新快樂的生命世界。

(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交流與學習,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