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鼓勵大數據風控行業螺旋式創新發展

眾多行業都在艱難地度過2019年的“寒冬”,大數據風控行業更是如此。

高速增長的人工智能及大數據行業,經歷了自誕生以來的最大逆境。經濟下行疊加監管重壓,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行業發展的紅線到底是什麼,和確定性——與“套路貸”牽涉公司的接連被查,都成為了行業被踩剎車的核心因素。其中,來自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的衝擊甚至遠遠比實體經濟下滑帶來的殺傷力要大得多。

隨著《個人金融信息保護試行辦法》細節曝光,去年三季度以來,監管力度持續加強:部分地區監管與警方加大整治力度,多家大數據公司接連被查、暫停業務、一些員工被警方帶走配合調查。

重拳之下,揭示的事實是,大數據時代已然來臨。在經濟大發展的信息時代,整個社會資源的數字化趨勢會越發明顯,未來數據能夠承載的功能也將不斷得到拓展,在信息流和數據構築的全新數字世界面前,只有擁抱大數據,攜手時代才能謀得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王新哲在近期出席的2019第六屆中國國際大數據大會上就強調,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大數據與5G、工業互聯網、車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對各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大數據已經成為數字時代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成為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

作為大數據應用的重要場景,金融大數據應用成為熱點趨勢,尤其在銀行、保險等金融領域的精準營銷、交易欺詐識別和黑產防範等方面的價值更加凸顯。事實上,金融領域離不開風控,如果想掌握互聯網金融的風控邏輯,就一定要做好數據和風控的結合。

監管之手頻出,真的是要一棍子打死人工智能及大數據行業嗎?

一位監管層人士告訴筆者,實際上監管層並未針對行業發展踩剎車,監管層的態度依然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鼓勵企業創新。“目前是由各地方金融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屬地管理。從金融監管的角度看,我們是鼓勵創新的。”一些高層的發言也不難印證。在近日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等主辦的“2019第三屆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上,國務院參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在當今金融科技發展的形勢下,大數據可能成為新的競爭熱點和焦點,也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生產力。他特別提到,不排除一些中小銀行和中小金融機構,由於自身人才和資源的限制,會藉助第三方和金融科技公司進行聯合、聯盟,有些金融科技、金融系統的開發、運行、維護等可能要外包給第三方,這是一個客觀的要求。這也肯定了智能風控和分析決策的廠商的商業價值。

當然,需要看到的是,大數據產業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危害。“套路貸”所引發的個人信用洩露,實際上反應的是各界對個人隱私洩露的擔憂。近幾年我國大數據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個人信息洩漏、數據權屬劃分不清晰、數據交易安全第三方監督缺位等等。

但是,在這一新生事物面前,一味打壓企業顯然並非合理之舉。許多具體問題需要在法律層面得到界定,例如:哪些數據可以交易、哪些不可以?數據的交易方式是什麼?數據的所有權歸屬誰?如何管理這些數據? 如何應對數據挖掘?以及更重要的,如何認定法律責任,比如因數據挖掘而帶來的數據濫用。一個顯見的現實是,提供大數據風控工具的公司並未從事“套路貸”,但卻因一些合作方不當使用其提供的工具,而被牽連。

從業者不禁問:中國大數據行業及應用行業的創新空間到底在哪裡?實際上,數據及隱私保護的問題,是一個世界級難題。需要監管、企業、法律界等等共同研究和探討,也需要企業去創新、探索、形成從未有過的實踐,從而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法律和法規。“崇尚創新、支持冒險、鼓勵冒尖”等重要特點,決定了注重創新的人工智能及大數據行業,尤為需要良性循環的創新文化。

總體來看,立法應是面對大數據風險的首要一步。雖然國家層面的大數據立法還沒有出臺,但已現曙光。我國政府已意識到大數據發展的重要性,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出促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這是“大數據”連續第四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剛剛閉幕的2020央行工作會議,在部署2020工作時提到,將穩步推進徵信二代系統上線升級,加強個人徵信信息安全管理和個人隱私保護。

筆者希望並呼籲,在相關法律尚未完善之時,監管能寬容行業“有缺陷、不斷完善”的創新突破,切莫因噎廢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