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本書《大概率思維》

關於作者

本書作者是美籍華人馬愷文,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大學期間,他和幾名同學一起玩轉美國各大賭城,合法贏得了超過600萬美金的鉅款,以至於後來各大賭場不得不對他們進行了准入限制。而他本人也在美國出了名,被稱為“華裔賭聖”。後來,他的這段經歷被好萊塢改編成了電影《決勝21點》,風靡全球。離開賭場後,憑藉對大概率思維的靈活運用,馬愷文在體育博彩、投資理財、商業決策等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功。

關於本書

本書生動通俗地介紹了大概率思維的基本原則、常見陷阱以及具體的行動策略。書中每一章由作者的賭場經歷引入,講述一條重要的大概率思維原理,並延伸到體育博彩、金融、商界、職場等眾多行業與人生場景。

核心內容

本次解讀會為你揭秘怎樣運用大概率思維預測未來、解決問題。解讀淡化賭場場景,重點提煉“大概率思維”在商業決策、投資理財和人生規劃等普適場景中如何發揮作用。通過解讀,你會了解到,大概率思維並非是數學家或者計量奇才們的專利。它體現了一種客觀的歷史視角,一種化繁為簡的能力,一種長遠謀劃的格局。

每天讀本書《大概率思維》| 哈希解讀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是《大概率思維》,它的副標題叫“人生贏家都是概率贏家”。

什麼是大概率思維呢?簡單來說,它是一種“人生算法”,掌握了它,你就能通過觀察歷史,提升未來的成功概率。

聽起來好像有點玄乎。不過,大概率思維可不是什麼玄學,它的背後有堅實的統計學邏輯支撐。股神巴菲特、金融家索羅斯、“量化投資之父”索普等許多人生贏家的財富積累秘訣,都來源於大概率思維。

本書作者馬愷文,也是這種思維模式的受益者之一。馬愷文是個美籍華人。你可能沒聽說過他,但是有一部用他的故事改編的電影,你可能看過,叫《決勝21點》,講的是幾個麻省理工學院高才生在賭場狂卷數百萬美元的故事。以馬愷文為原型的電影男主角,在賭錢時有一句口頭禪,“大吉大利,今晚吃雞”,後來因為一個遊戲火遍網絡。

20世紀90年代中期,馬愷文正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讀大學。每逢週末,他都會和幾名同學一起,攜帶10萬美元本金,在拉斯維加斯或大西洋賭城,大玩21點遊戲。沒多長時間,他們就合法贏得了超過600萬美金的鉅款,以至於後來各大賭場不得不對他們進行了准入限制。而他本人也在美國出了名,被稱為“華裔賭聖”。

不過,對於馬愷文來說,21點遊戲並不是賭博,而是純粹的統計分析問題:只要追蹤過去出現的紙牌,就能預測未來的獲勝概率。他的贏錢策略也很簡單:獲勝概率越大,就拿出越多的錢下注。不斷重複這一策略,賺錢數量就越來越多。

馬愷文的賭場神話,其實只是運用大概率思維取得成功的一個例證。所謂“大概率”就是,未必非常精確,但是在大方向上一定不會出錯。大概率思維本質上就是讓我們通過觀察和分析歷史信息,最大化自己在未來的成功概率。

馬愷文本人在淡出賭場後,憑藉對這種思維模式的靈活使用,又在多個領域延續了贏家神話。他不僅活躍在各大媒體,擔任體育預測分析專家;還為多家公司提供技術和管理諮詢;並且,他在家庭娛樂、出行、幼教、內測分發、酒店經營等多個領域都有創業經歷,開的每家公司都能獲得多輪融資或成功上市。

這些過往經歷都成了馬愷文寫作的第一手素材。在這本書裡,他詳盡介紹了大概率思維的基本原則、常見陷阱以及具體的行動策略。書裡的每一章,都是用他的賭場經歷引入,講述一條重要的大概率思維原理,並延伸到體育博彩、金融、商界、職場等現實場景。用馬愷文自己的話說,這本書其實是一門“包含了賭博和體育故事的商業分析課程”,它的目的是“讓那些永遠不會直接閱讀統計學書籍的人瞭解統計分析的奧秘”。在接下來的30分鐘裡,我會用書中的原理,以及一些貼近日常生活的故事,為你拆解大概率思維這種“人生算法”。

本期音頻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我們來說說,如何準確定義你的問題。聽完這部分,你可能會發現,很多問題並非不能解決,只是因為我們沒有對它進行準確定義,才使它“看起來”不能解決。在第二部分,咱們再來具體說說,如何運用大概率思維解決問題。

第一部分

在書中,作者強調,只有問題合適,才能引導出正確的解題算法。因此,準確定義問題,是我們行動的起點。那麼,如何準確定義問題呢?在這兒,咱們把“準確”這個詞掰開,分為“精準”和“確切”兩個要求。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沒關係,咱們換一種方式。接下來,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你是一個即將參加國際吃熱狗大賽的選手。在比賽的前一天,你被帶進了一個房間,房間裡有一面鏡子。帶你進來的人說,這是一面神奇的鏡子,可以為你解答困惑。兩秒鐘思考一下,你會問它什麼?

想到明天要參加吃熱狗比賽,你可能會問它:“我怎麼才能贏得明天的比賽?”

鏡子說:“根據比賽規則,要贏得比賽,你應該在12分鐘內吃掉比別人更多的熱狗。”

這不是廢話嗎?你在心裡嘀咕了。這個時候,一些人會認為這個鏡子根本沒用,因此選擇離開房間;也有一些人不甘心,繼續追問:“我怎麼才能在12分鐘內吃掉比別人更多的熱狗呢?”

鏡子說:“時間相同,要吃得更多,你就要儘可能地提升速度。”

怎麼還是廢話呢?你可能感覺很失望。這個時候,80%的人都離開了房間,剩下20%的人繼續追問:“怎麼才能提升速度呢?”

鏡子說:“影響吃熱狗速度的最關鍵動作是吞嚥,所以你應該吞嚥得快一些。”

到這裡,除了一個人以外,其他人都很不滿意地走了。剩下的這個人開口問:“我怎麼樣才能吞嚥得更快呢?”

這個時候,鏡子閃爍了幾下,說:“根據用不同方式處理熱狗的時間數據,如果想最大限度地提升吞嚥速度,建議你採用以下方式:把熱狗裡的麵包和肉腸分開,肉腸掰斷,麵包泡軟,交替著吃。水裡可以加一點植物油。”

這個辦法聽起來是有點奇葩。但是,第二天你按照這個奇葩辦法,居然真的拿了冠軍。

這個故事其實是化用了一位日本大胃王的經歷。這個大胃王名叫小林尊,他第一次參加國際吃熱狗大賽就打破了歷史紀錄。之前的最高紀錄是12分鐘內吃掉26個熱狗,可小林尊竟然吃了50個!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咱們回憶一下剛才的故事:大多數人在思考如何取勝的時候,提出了什麼問題呢?基本都是:我怎麼才能吃更多的熱狗?小林尊問了一個不一樣的問題:我怎樣才能讓熱狗更容易下嚥?這個問題引導他進行實驗,收集不同方法下的時間數據,不斷地優化策略。

小林尊提出的問題比其他人的問題好在哪兒呢?

首先,這是一個確切的問題。怎麼判斷問題是不是“確切”呢?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確切的問題,它的答案一定有“行動”價值。也就是說,通過這個答案,我們能清楚地知道該怎麼做。咱們想想,如果你問別人:我怎麼才能獲得成功?那個人可能會告訴你要努力,要上進,要樂觀...等等。但聽了一大堆,你還是不知道接下來要幹啥。這是因為,“如何能獲得成功”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一個行動並不能讓你獲得成功,你需要一環接一環地採取行動,並且要隨著時間、空間、自身條件、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策略。因此,對“怎麼成功”這個問題的回答,要麼籠統到讓你沒法做,要麼複雜到讓你不會做。無論是哪一種,都會讓這個問題失去意義。而小林尊的問題“怎麼讓熱狗更容易下嚥”為什麼是一個確切的問題呢?這是因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一定是一種對熱狗的處理方法,無論這種處理方法是什麼,它一定是可以操作的。這就使得這個問題有了現實意義。

上面我們說的是,小林尊的問題是確切的。這個問題還有第二個優點——它是精準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咱們再來回憶一下人們對鏡子提出的幾個問題:從“如何獲勝”到“如何吃更多”,再到“如何提升速度”,最後是“如何能更快地吞嚥”。這其實是一個不斷接近問題核心的過程。我們的目的是“取勝”,最後提出的問題是關於“吞嚥”的,而“吞嚥”恰恰就是“取勝”的關鍵。我們說小林尊的問題是精準的,就是因為它精準把握住了實現目標的關鍵。

第二部分

好,上面說的是,要想用好大概率思維,你必須先學會準確定義自己的問題。那麼,在確定問題之後,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用大概率思維解決問題。這裡,我借用書中的一個例子,一步步為你分解這個過程。

假設你是一個男士服裝品牌的經營者,擁有很多家連鎖門店。夏天到了,你要給品牌旗下的每家門店配送最新款的短袖襯衫。假設這款襯衫有八種顏色,五種面料,四種尺碼。你該如何給每家門店配貨呢?

很多人會想:這還不簡單?平均分配唄!這的確是一種最直接的辦法。比如說,如果只有三種顏色、三種尺碼的話,我們可以給每家門店配送每種顏色的襯衫各30件,每一種顏色的襯衫中又有不同尺碼的襯衫各10件。

在二十幾年前的零售業中,這種做法很常見。當時,實行集中計劃的連鎖零售商總是定期向每家門店發送具有相同的顏色、面料、尺碼配比的服裝。但是,實踐中發現,如果各種顏色和尺碼的服裝是完全平均的,就會有其中一兩種尺碼和顏色的服裝供不應求,而其他尺碼和顏色的衣服則會積壓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顧客買不到心儀的尺碼和顏色,只能失望地空手而歸。而對於那些積壓的衣服,門店只能進行降價處理,這就蠶食了銷售利潤。

那麼,如果不用完全平均的方式,零售商該如何確定合適的服裝配比呢?這裡就要藉助大概率思維的幫助了。

作者告訴我們,要用大概率思維解決問題,首先,你要儘量多地收集歷史數據。因為,通過觀察歷史,我們能夠從變化的數據中發現相對不變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有句話,“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卻並非簡單的重複”,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在零售業的案例中,大型零售商具有天然的數據優勢,因此能夠率先著手解決配貨問題。在這些大型零售商的計算機系統中,沉澱著過去幾十年的庫存、訂貨、營銷和定價數據,這些數據為之後的分析決策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持。個別有經驗的零售商還會疊加銷售系統以外的數據,如商店周邊人群的年齡、性別、興趣和生活方式,經濟和市場趨勢、天氣預測以及可能影響銷售的事件等。通過這些數據,零售商可以更加準確地預測未來的銷售趨勢,這為分類和庫存的改善提供了巨大幫助。

需要注意的是,面對五花八門的數據,人們有時會只關注其中的部分數據,忽略了其他,這種情況也叫作“認知偏差”。在這裡,作者主要講了證實性偏差和倖存者偏差兩種情況。證實性偏差說的是,我們往往更關注支持個人觀點的數據,忽略與個人觀點衝突的數據——很多“陰謀論”就是由此產生的。倖存者偏差說的是,我們收集數據時往往只注意“倖存者”。比如,在分析影響創業公司發展的因素時,我們可能只關注那些存活下來的創業公司,而忽視了那些半途夭折的公司。要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避免認知偏差,我們收集來的歷史數據必須能夠客觀反映歷史全貌。這不僅要求我們,要儘量把和問題相關的數據指標都考慮在內。更重要的是,在每個數據指標下面,都要蒐集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的歷史數據。

在書中,作者反覆強調歷史數據的價值,並且提醒我們要將歷史視角拉得足夠長。因為,對過去的觀察越長,我們所發現的規律就越穩固,對未來的預測也就越準。

其實,在平時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因為歷史視角拉得不夠長,對未來做出錯誤的判斷。

比如說,我們看到一個球員,上一場輸了,在鏡頭前痛心疾首,痛哭流涕,私下裡在球場也是勤學苦練,那我們普通觀眾很有可能就覺得,他下一場會一雪前恥。這的確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你翻看他在足夠長一段時間裡的戰績,很可能會發現,他五十場裡能輸三十多場。那他下一場大概率還是會輸。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醫生上一場手術失敗了,他也總結了很全面的經驗教訓,那我們可能會覺得,吃一塹長一智,他下次再做同類型的手術,估計就會成功了吧?大概率思維告訴我們,可不能輕易下這樣的論斷。你得看看他過去較長一段時間裡,做同類型手術的成功率。要是成功率高,那說明上一次的失敗是偶然;要是成功率本來就低,那可能失敗還是會延續。

這有點像小時候老師說的,一次兩次沒考好不算什麼,不代表你學習能力差,咱們得看大多數的情況。就連高考,看著像是一次定終身,其實你看,那些高考發揮失常的同學,他十年後可能還是會過得很好,因為他過去這些年裡的“考試成功率”是高的。那他在人生接下來的路途中,再經歷大大小小的考核,依然大概率能取得成功。

好,剛才我們說的是,要想用大概率思維解決問題,你首先要把歷史視角拉長,收集足夠多的歷史數據。那麼下一步就是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從中挖掘問題的答案。

在零售業案例中,通過觀察和分析具體門店的服裝銷售數據,某品牌零售商瞭解到,在其線下門店中,五種顏色和三種面料的中號和大號襯衫銷量比較突出。根據額外疊加的人口統計和心理統計數據,他們發現了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這些門店所在區域擁有相對較多的21歲到35歲的年輕單身男性,他們每個月去商店購物兩三次,並且對健身和男士時尚感興趣。

根據數據分析結果,該品牌零售商制定了新一版的配貨方案:在這些門店的服裝配比中,中號和大號的比例應當予以提升,其中每家門店應該擁有15件小號、60件中號、75件大號和30件特大號。最新款式的襯衫應該配備四種不同顏色(淡紫色、深紅色、黑色和米白色)以及三種面料(普通版、光澤版和織紋版)。

其實,這種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的過程,相當於是用篩子把我們之前收集到的數據篩揀淘洗一遍,為的是讓那些能夠持久發揮作用的規律浮現出來。

這裡的“篩子”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簡易款,一種是複雜款。

簡易款的篩子往往可以直接用大腦設計出來,俗稱“直覺”。這個“直覺”聽起來簡單,跟“拍腦袋”像是兄弟倆,實際上很少有人能擁有“正確的直覺”。注意,這裡我說的是“很少有人”,不是“沒有人”。說個你可能聽過的例子,溥儀晚年的時候,不管什麼古董玉器,拿在手裡一眼就能看出真假,而且次次都能說對。大家問他訣竅,他就說,哪有什麼訣竅啊,以前見得太多了而已。再舉個不太嚴謹的例子,咱們看武俠小說,可能經常出現這種情節:一個白髮蒼蒼、拄著柺杖的老乞丐見到一個毛頭小子,顫顫巍巍地走過去說,小夥子啊,我看你骨骼清奇,是個練武奇才,就把我這輩子修煉的武功都傳授給你吧。咱們先假設這個老乞丐不是個騙子啊,你說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就是因為他這輩子閱人無數,能看得出什麼樣的人才是好苗子。但是你看這些憑“直覺”就能快速作出判斷的人,都是積累了很多年經驗的人。換句話說,他們的大腦就相當於一個專業數據庫,在某個領域日積月累了好多年的數據,每個數據都是深深刻在大腦裡的。這種情況下,他們直接調用“直覺”,就能得出一個很準的預測了。

但是,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具備這樣的本領。那怎麼辦呢?沒關係,你可以做一個複雜款的人工篩子。不過,要做到這件事,你需要具備一點統計分析的專業知識,並且很可能要藉助計算機和專業計量軟件的幫助。如果你對這些都不瞭解,可以選擇在有空時進行學習。目前市面上開設了很多統計分析課程,也有很多現成的軟件工具,比如Stata、SPSS、Python,等等,名字都挺有個性的。在這裡,作者特別提示了:如果你真的很想取得勝利,那麼這種努力是完全值得的。

好,到這裡我們就基本說完了大概率思維的運用方法。其實你看,大概率思維好像是對咱們常識性思維的一種補充或者“糾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憑藉直覺做出決策,但是,如果沒有把看待過去的視角拉得足夠長,通過數據觀察過去的全貌,那這種直覺很可能是錯的。大概率思維要告訴我們的就是,與其用各種想當然的常識指導未來,不如把歷史當作一個數據庫,從中發掘統計規律,去接近未來的真相。

第三部分

好,通過上面的內容,你已經掌握了怎麼運用大概率思維獲得問題的最優解。但這並沒有結束,接下來才是把大概率思維轉化為行動的關鍵節點。

作者在書中反覆提醒我們,不管是賭場還是商業領域,都要真正相信“大概率”的力量,堅定不移地按照最優解來制定行動策略,看淡短期波動,堅持長期視角。

要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因為不管是在賭場、生活還是工作場景中,即使概率對你有利,你也常常會獲得失敗的結果。比如,你和朋友一起玩擲骰子游戲,一局一塊錢,扔出1、2、3、4都算你贏。很顯然,你獲勝的概率大於失敗的概率,因此你決定加入這個遊戲。然而,如果連續五局扔出的數字都大於4,你很可能就會產生退出的想法。不過,作者明確指出,在這種情況下,退出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相反,你應該拿出更多的錢,然後和朋友一直玩下去。嚴格地說,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總有一天你能把朋友所有的錢都贏走。

這並不是一種盲目信仰,它的背後有堅實的理論支撐。在概率論中有一個“大數定律”,說的是,在試驗不變的條件下,重複試驗多次,隨機事件的發生頻率近似於它的概率。用剛才擲骰子的例子來解釋它的話,就是,如果你跟朋友一直玩下去,玩十萬局,那麼你獲勝的局數一定在六萬左右。在開始的時候,你之所以連輸五次,僅僅是因為進入了“負面波動區”。

波動性是人們很難適應的一個概念。某一階段連續失敗可能僅僅是你運氣不好,並不代表決策是錯誤的。不過,失敗總會給我們留下難以忘卻的傷疤,因此很多人都會因為害怕短期波動而失去長遠利益。

如果說,在前面運用大概率思維解決問題的這個過程中,你要把目光拉向一個足夠長的過去視角;那麼把大概率思維轉化為行動,你就要把目光放在一個足夠長的未來視角,堅持一種長期格局。

總結

好,以上呢,就是《大概率思維》這本書裡,我想與你分享的精華內容。

這本書的中文版封面上,印了一段巴菲特的話。我給你念念:“用虧損的概率乘以可能虧損的金額,再用盈利的概率乘以可能盈利的金額,最後用盈利的結果減去虧損的,這就是我們一直採取的辦法。”

仔細想想,巴菲特成為股神的這個過程,確實是一個長期踐行“大概率思維”的過程。

你看,從本質上看,股票市場是不是就像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大倉庫?而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就是,先觀察大型上市公司的數據指標,然後用上面的概率利潤公式選出幾支股票,大量買入,長期持有。這種模型並不完美,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很多人都認同“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個說法,也就是分散投資,降低風險。巴菲特的觀點與它恰恰相反,他說:“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小心地看好它。”意思就是,一旦發現絕佳機會就要下狠手,並且下手了就死死攥住,堅定相信自己的選擇。

你看啊,從1988年到1989年,巴菲特總共用了10億美元買入可口可樂的股票,這個金額佔了他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還多。再看2018年,他控制的資金有將近2000億美元,而這裡頭有三分之二,都集中在五隻股票上。這五隻股票他從很久以前就握在手裡,無論遇到波動還是股災都沒有動搖。現實也證明了巴菲特這種長期策略的正確性,他一生中的絕大多數財富,都是從為數不多的十幾筆投資上獲得的。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絕大多數人都不能忍受慢慢變富。”但是,大概率思維恰恰是一種能夠陪伴你“慢慢變富”的人生算法。這種算法並非是數學家或者計量奇才們的專利,它體現了一種客觀的歷史視角,一種化繁為簡的能力,一種長遠謀劃的格局。它背後的道理很簡單:如果你人生的每一步都按照能夠大概率取得成功的策略採取行動,那麼長期來看,你就最大化了自己成為人生贏家的可能性。而這恰恰是本書副標題——“人生贏家都是概率贏家”——所表達的含義。

撰稿:哈希

轉述:成亞

腦圖:摩西腦圖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