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防控 经济热起来

在“五一”长假即将到来的时间节点,接踵而至的好消息撩动着蛰伏已久的人心和市场。

4月29日一早,2020年全国两会时间敲定,紧接着京津冀三地下调应急响应等级,低风险地区返京不再隔离14天。同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到,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一连串信息具有“标志性意义”。意义在于疫情防控显效,更在于市场信心的修复和提振。

随着疫情防控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交通旅游业率先闻风而动。去哪儿网平台数据显示,北京下调应急等级消息发布半小时内,北京出发机票预订量较上一时段暴涨15倍,度假、酒店等其他旅游产品搜索量也上涨3倍。此前,包括北京在内的多地旅游景区已经逐步恢复开放。

在供给端,中小企业复工率攀升,工业用电量呈“U”型上涨,“五一”铁路客流有望创下春节后的新高,勾勒着宏观经济的复苏图景。在需求端,相较于商家企业的蓄势待发,消费者们的心也早在蠢蠢欲动。毕竟从春节到五一,压抑了太多需求,亟待释放。

渐渐多起来的踏青游客,夜晚酒肆亮起的灯火,日渐拥堵的早晚高峰,甚至五一后开始收费的高速公路……种种迹象都在提醒,人们久违的日常生活正在一点一点回归。

中国社科院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陈秋霖提到,目前的重点是复业。“它是流动的,需要消费群体到商圈去。当前,复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多少人愿意上街去消费?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下调将形成心理引导,让更多人放心地进入商圈,推动复业。”

当然,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依然是特殊的。经济复苏的前提和关键在于控制疫情,防止二次暴发。中央给出的最新判断是:“当前,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国内防止疫情反弹的复杂性也在增加。疫情防控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决不能前功尽弃。”

具体到北京,应急响应级别的下调,并不意味着防控工作的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各级依然需要严格落实“四方责任”,不折不扣执行单位和个人健康监测报告制度,注意场所的消杀通风。对个人而言,保持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不聚集等健康行为仍要坚持。

加快恢复生产生活正常秩序,建立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在这个特殊的“五一”,人们该以何种姿势“玩耍”,还需谨记张文宏医生那句大白话,“道路千万条,健康第一条”。

北京商报评论员 肖涌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