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研細悟《建議》的核心要義

  作者 歐黎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核心要義體現在“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三個新”上。深入研究、仔細領悟這“三個新”,對於準確把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的核心要義至關重要。

  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階段,是指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

  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的戰略部署,我國“十三五”時期,即將以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里程碑式成就圓滿收官,兌現黨中央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從2021年的“十四五”時期開始,黨中央將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這個新的發展階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經階段。如何推進新發展階段的發展,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的核心內容。《建議》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集中回答了新發展階段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等重大問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新發展現階段”中的重要歷史階段,尤其是“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第一個五年,既是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又是打牢基礎穩步前行的重要時期。《建議》緊緊抓住新階段中的全新發展要求,明確了全新發展的邏輯主線,強調要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把關定向,進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奠定堅實的基礎,既為我們擘畫了新徵程上的發展藍圖,又為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了行動指南,意義重大而深遠。

  新發展階段在我國發展進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階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歷史進程中的大跨越。在這一重要的新發展階段,擺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急需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什麼樣的現代化?怎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為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首次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來,集中而明確地回答了這一重大問題。明確要求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事業。

  鄧小平同志曾經把社會主義的本質概括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差別過大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對於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了阻礙。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責任擺在了全黨面前。 “紮實推動共同富裕”,遵循了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兼顧了需要和可能,切合中國實際,切合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集中體現,充分彰顯社會主義本質的根本要求。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理念,是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要把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既從“戰略”的高度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的總體要求;又從 “戰術”的角度部署了我國“十四五”時期,乃至2035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如何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具體要求,是“戰略”與“戰術”,“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統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的戰略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的重要發展指標、全面深化改革是發展的內在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是發展的制度支撐、全面從嚴治黨是發展的政治保障。新“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引領,“四個全面”相互依託、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相互推進,統一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之中,統一於充分發揮黨的全面領導作用的基本要求之中,統一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展現於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實踐過程之中。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十四五”時期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方面補齊短板、做足文章,讓“全面”不因短板而留有遺憾,讓“全面”不因短板而功敗垂成,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既注重全面,又突出重點的方法論原則指導下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的客觀實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作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科學判斷。強調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當代中國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動指南。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是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十四五”時期必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的內在統一性和必然性。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的衝擊,原有的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傳統國際經濟循環動能明顯減弱,我國內需的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增強,呈現出一種此消彼長的態勢。因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實踐運用,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

  首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應對國際國內複雜多變的形勢而作出的主動戰略抉擇,絕不是被動應對和權宜之計。我們必須應用唯物辯證法關於全面的、發展的、聯繫的觀點,深刻把握和看待這一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

  其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單一的、封閉的國內單循環,而是開放的、互動的、內在聯繫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是在面對國際循環不暢的情況下,我們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指導應對國際循環不暢的主動行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於在國內大循環的基礎上,帶動和激活國際循環,從而使得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能夠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第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形成大循環,不意味著各個地方都要畫地為牢,搞自我小循環。更不能以國內大循環的名義搞地方保護主義和小而全的內循環,形成無形的市場分割壁壘。

  因此,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的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同時,讓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滿足國內需求,又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作者系中共雲南省委黨校(雲南行政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