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這樣訴說著21年前護送神舟一號起航的故事

他們,這樣訴說著21年前護送神舟一號起航的故事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發射升空。(資料圖)

21年前的今天,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於21日順利返回內蒙古著陸場。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是神舟飛船對太空的第一次“探索”,標誌著我國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了飛船“天地往返”技術的國家,是我國航天史上一座重要里程碑。

神舟一號飛行任務是一次大協作、大會戰,當年各崗位的參試人員都以首戰用我、首飛必勝的信念全力戰鬥著,一起來聽聽他們的發射故事——

他們,這樣訴說著21年前護送神舟一號起航的故事

李春鋒工作照。(資料圖)

李春鋒(時任中心測控通信系統技術協調組副組長):神舟一號任務時,測控通信系統採用了許多新技術新體制,首次研製的設備種類多、數量大,安裝調試任務異常繁重。在任務前一年的冬天,測控通信系統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綜合性校飛工作,光學、雷達、遙測、遙控等設備全部出動,與東風中心第一次大規模動態聯動,技術協調與數據處理量非常大,工作強度前所未有。通過校飛,發現的上百個問題和隱患得到解決,為首飛任務順利實施打下堅實基礎。

這次任務,我們還負責東風中心實時應用軟件的研製。第一次要求對火箭、飛船的所有數據進行實時處理與顯示,參試設備多、接口複雜,地面逃逸安控軟件又是第一次研發,難度和壓力非常大。但大家都咬緊牙關,排除萬難,全力以赴完成任務。

發射當天,我定位在東風中心第一排,大廳裡工作氣氛緊張而有序。我們逃逸安控組負責對飛行火箭出現異常情況的安控處置,更不敢有絲毫懈怠。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執行任務時的緊張、激動和完成任務後的成就感,這是我一生的高光時刻。

他們,這樣訴說著21年前護送神舟一號起航的故事

李興東正在彙報天氣。(資料圖)

李興東(時任中心氣象室助理工程師):那時我是短期氣象預報員,定崗於0—70米淺層風預報,這是首次在大任務中啟動淺層風預報。

淺層風預報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只能依靠統計分析、經驗外推和少量的數值預報產品,預報水平比較低,預報完自己心裡也很沒底。“神一”飛船轉運前一天,一股冷空氣壓到天山上,但不確定幾點下來。我們連續48小時,反覆研究、集體會商,最終提前了2小時安全轉運,避免了大風天氣。發射當天,我們也是提前48小時定崗,在會商預報大廳實時監測天氣。那幾天,大家都把行軍床放在辦公室,吃盒飯、睡行軍床。發射時,所有人都很興奮,我的內心是自豪的:自己的工作完成了,保障了飛船順利起飛。

他們,這樣訴說著21年前護送神舟一號起航的故事

付銘工作照。(資料圖)

付銘(時任發射場C3I系統負責人):這次任務是我第一次擔任C3I系統(發射場測髮指揮監控系統)負責人,也是C3I系統第一次投入任務使用,要跟其他五大系統進行接口聯調、數據比對等,期間發現了很多問題。我每天定位在發射場,大家都經常加班加點,沒有周六週日之說,幹活不分白天黑夜,全力確保軟件正確,不出一絲問題。到首區合練、全區合練前,所有問題都已歸零,固定軟件參試版本和狀態。

發射前一天晚上九點半,我們就去了測髮指揮大廳待命。雖然是半夜,但大家精神都很飽滿,周總理的16字方針在警示著我們,整個項目組全方位展開任務的回想預想。宣佈成功時,大廳裡歡呼雀躍,那種興奮無以言表,很多人都飽含熱淚,擁抱、跳躍、拍照留念。

經過11次神舟任務經驗的積累沉澱、信息新技術的不斷髮展,為C3I系統第三期的研製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該系統的研製已經進入到了尾期。我希望未來的指揮信息系統能承擔更多的控制功能,提供更豐富的智能輔助決策功能,以減輕參試人員壓力,給領導指揮決策提供更多支持。

他們,這樣訴說著21年前護送神舟一號起航的故事

趙炳昆(左一,資料圖)

趙炳昆(時任發測站工程師):我當時負責的是二次電源的單元測試和箭上二級的測試操作。頭一天晚上十點我們就去了塔上,發射前30分鐘才撤離塔架。任務非比尋常,狀態確認要特別仔細,任何一個接插件的連接都要到位。插座型號要反覆確認,接插件的插孔、插針要反覆檢查,除了看連接是否緊固以外,還要看連接端面是否均勻,確保不出絲毫差錯。塔架封閉性比較差,雖然戴著手套,但一連串的操作下來,手都涼透了。

發射前30分鐘,我們撤到了指揮大廳樓下。第一次現場看這種大推力火箭發射,無比震撼。

工作28年,見證了神舟飛天的輝煌歷程。未來空間技術的應用、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太空探索永不止步,我們航天人永遠在路上!

他們,這樣訴說著21年前護送神舟一號起航的故事

賈長牛工作照(近期)

賈長牛(時任著陸場地面氣象觀測員):當時,我在氣象探測地面氣象觀測崗位,承擔著陸場區的地面氣象數據觀測、採集、收發以及危險天氣的報警等工作。

由於百葉箱、手持測風儀等傳統的設備和儀器測出來的數據不準確,為了備戰神舟一號任務,提前半年多我們更換了全新的設備,由於新設備都是進口的,我和同事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才弄懂新設備。

神舟一號返回艙是凌晨3點41落地的,凌晨1點的時候我們的氣象預報風速還不滿足返回艙正常返回。此時,上級領導每隔20分鐘給我們氣象臺打一次電話,詢問預報天氣情況和準確度,我們當時非常緊張,怕預報的數據不準確。終於,在返回前2小時,風速慢慢降了下來,達到了返回艙返回的要求。事實證明,我們預報的氣象數據和實際情況完全吻合,圓滿完成了任務。

工作30年,我親身參與了每一次載人航天任務的返回和回收,能夠參加國字號任務,我感到十分榮耀。雖然我快要離開自己熱愛的崗位了,但我會時刻關注航天事業的發展。當前,我國正在加緊建設空間站,相信所有航天人會沿著前輩們的足跡,創造出更大更多的中國奇蹟!

他們,這樣訴說著21年前護送神舟一號起航的故事

CZ-2F運載火箭在水平測試間進行狀態恢復。(資料圖)

他們,這樣訴說著21年前護送神舟一號起航的故事

測髮指揮大廳工作場景。(資料圖)

他們,這樣訴說著21年前護送神舟一號起航的故事

飛船軌道艙測試。(資料圖)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奉青玲 李石磊 董延榮 責任編輯:楊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