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社会修史的认识

中国传统社会,私人修史与官方修史并存,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史学的发展。

古代私人修史多样化,就嘉、万时期私人修史做一些简单的分析。我认为私人修史不用过多考虑统治者的意图,更加客观公正的叙述,"体例体裁的革新、史书内容的扩展、当代史撰述取材广泛、通史撰述进一步发展等。但当时私家的修史体例仍受到当时官方体例的影响",如"朱熹修的《资治通鉴纲目》,丘濬仿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作《世史正纲》,《皇朝名臣言行录》、《春秋名臣传》、《名相传》、《国朝名臣事略》、《明名臣琬琰录》等名臣录的编纂也是仿照朱熹的《名臣言行录》"。 "司马迁《史记》确立了纪传体史书的体裁和体例,班固《汉书》以后,纪传体成为历代正史的标准体裁。嘉、万时期私人所撰的史书也不乏纪传体著作。" 嘉、万时期对官方体例有所创新,刘元卿《诸儒学案》首创学案体,对明末清初黄宗羲学案体史书的著述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私人修史很大部分的资料来源是官方资料。嘉靖、万历时期,私人当代史著的资料来源,作者的亲身经历、官方资料与前代相同以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实录的运用、辨析。其一,人物事迹记载方面,人物的选材范围扩大。其二,增加典章制度的门类。其三,对明代社会生活的记述。其四,以考证为主要内容的史著兴起。

嘉万年间私修当代史来源一是官方实录、邸报;二是前朝史家所修当代史;三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对中国传统社会修史的认识


我认为私家修史自己有所创新不拘泥与当时的官方要求,加入自己的见解,对后世修史有所借鉴,可以对官方史书发表自己的认识,不足之处进行批判。不足之处是私家著述没有官方做后盾,受众面较少,资料来源相对不宽泛,受自身经济所限,受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如果当时思想控制较松,可以进行创作,如果是文字狱,则只字片语都需谨慎。也会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文化程度等相关。"嘉靖、万历时期的私人修史,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官方理学化思想的影响,天人感应、伦理道德等仍受重视,部分史实不加考证,一些荒诞、戏谑的事也被记载下来,后人在使用这些资料的时候应该加以辨别。"康、乾时期私人著史就对官方修史的不足提出批判,"其一 ,私家对受理学影响的注重发挥义理而不甚关注史实 的 著史方法提 出委婉批评","其二 , 对《通 鉴纲 目》中的" 春秋 笔 法" 提 出严厉 批评 从史 以 纪 实 的角度 否 定 正 闰之 争的不合理 。这实际上就是借批评朱熹来批评官方 纲 目体史籍 中的正统之辨和君 臣 之义 。 私家无法在 " 褒贬议论" 这一史学话语权 上 与官 方争锋 , 于 是就 只有采取迂 回的方式表达 自己 的思想"。

官方修史是常态,历朝都有对前朝历史的记述,记述兴衰成败以作为本朝的前车之鉴。就康、乾时期的官方修史简单分析。我认为官方修史最能体现当时社会的统治思想,社会面貌,修史可以调动社会资源,修史人员知识渊博,资金有保障,较私家修史更专业。"清廷取法朱熹《通鉴纲 目》修纂纲目体史籍,是与自身所提倡的程朱理学这一官方学术形态相适应的,是清廷文化政策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清代" 崇儒 重道"基本国策的具体体现。"皇帝对修史的重视和皇帝本身的求证意识。"康熙皇帝认为"凡纂核史书,务宜考核精详,不 可疏漏"。"清代帝王对史书纪实传信、严密考订 的充分肯定,以及亲自撰文进行考证的活动,对史馆修史重视考证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对中国传统社会修史的认识


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目的,会极力倡导对自己有利的思想,这些思想就会成为学术潮流,比如四书五经,科举制度,学而优则士等。舍弃一些思想,有可能舍弃的思想中会有进步思想,比如明清时期江南出现的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科学思想就没有受到重视。而大力提倡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愚民政策,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通过具体史籍的编修,在义理发挥和严密考证两个方面占尽先机,既垄断了对历史的解释权,又披上了一层学术的外衣"。

"清廷借这种最 能 发挥官方思想 的纲目体,对历史上的正统问题 、历代善恶是非问题单方面作出裁定,以利于自己的统治 。清廷要垄 断对历史的评论 ,一 切由皇帝来"折衷",此其一 ;否定历史上的史评类典籍 ,不容别人对历史评论"置喙",此其二。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再加上大开文字狱,对私家治史触及时讳者给予严厉打击,私家只能在修纂纲目体史籍前止步,别无选择。"

官方修史活动刺激私人修史,两者的叙述可以相互印证,利于最大可能的还原历史原貌,也有利于后代的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康乾时期的官方修史活动与汉宋之学 王 记 录 (河 南师范大学 社会 发展 学院, 河 南 新 乡 453007 )第 47 卷 第 4 期2007 年 7 月

2. 嘉靖万历时期私人史著发展概述 曹姗姗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历史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