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何不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凡是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一定都知道。按照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日常的理解就是“学习并时常复习就很快乐”,实际真的是这样吗?肯定不是,因为孔圣人的本意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

说句实在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实“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苦’还是好的,以“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为例,学生每天6点就开始早读,一直到晚上10点50下晚自习。11点多到家,再写上一两个小时的作业,通常凌晨一两点才能睡觉。每个月的模拟考试,成绩一公布,没考好的肯定要上黑名单。然后就是写检讨、保证书,当着全班忏悔。这样的学而时习之,过程肯定很难“不亦说乎”,更多的应该是艰辛,是困苦,是酸甜。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学而》,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见解是: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学而时习之”,重点理解什么是“学”,一般认为,读书就是学问,知识技能就是学问。错了,学问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技能,有人一个字也不认识,也可能很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学问是从人生经验而来,是从做人做事上体会的。这种涵养不仅来自于课本,来自于课堂教育,也来自于随时随地的日常生活。孔子在《论语·里仁》说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我们看到别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自己便要自省,防止自己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意思,能够随时随地的思想,随时随地的体验,随时随地的反省。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做反省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然会有会心的兴趣,就会有会心的兴趣,就会有“不亦说乎”的体验。大家一般也有这样的体验,工作中看着同事要做错一件事,自己热情提醒,却得到冷脸相应,同事一意孤行,自己虽然心里很不爽,事情的结果也证明了自己正确;自己虽然会对出错同事进行安慰和惋惜,但在自己的内心里,对于自己的认知,也会有一个窃窃的满足—“说”,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想要真正做到“悦”就要理解“学”的真正含义,注重“时”的随时随地和“习”的自省认知,进而达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忘我之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