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眼睛一亮的故事

让人眼睛一亮的故事

●艾砂/北京

我编《中国百年作家轶事》一书,是因怀念抗战诗人作家一些难忘的故事而引起的。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我从东北黑龙江的伊春市,回到了故土北京海淀区后沙涧,创办了《稻香湖》诗刊,意想不到遇到了种种困难,就在这时,建国前的那些抗战诗人、作家们的影子,又一次闪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的那种火热的爱国爱民情怀,就象是汹涌澎湃的血脉再次穿越在我的身上,激发着我和爱人马乙亚晚年的生活,于是下决心克服因难,自费办诗刊,写新诗,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这些抗战诗人作家身上,我俩还想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什么是中国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恰恰是他们的奋斗实践述说了文学艺术的典范之路。他们才是成就辉煌文学艺术的真正启迪者与创新者。中国文学艺术事业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和繁荣,必须要从他们身上吸取宝贵的精华与营养。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便开始组织作家轶事方面的稿件。

让人眼睛一亮的故事

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我首先写了诗人曹清。曹清是辽宁省孤家庄子村人,生于1918年,为了革命事业,他坎坷多难,对中国的抗战文学做出了鲜为人知的奉献。但竟然遭到了不白之冤,直到改革开放才得以平反昭雪。曹清长我六七岁,知识渊博,为人正派,善于屈己待人,记忆力惊人,人称“活字典”。在1941年他就出任《蒙疆文学》编辑,开始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很快有了名气。1943年开始主编《诗哨》、《星火》等诗刊。1946年我俩开始合编《诗哨》、《诗战线》,主旨就是以笔作枪,抗战救国,那时在地下办刊,时时受到国民党的监视、追捕,加上经费困难,资金主要靠自己筹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出版了一期又一期,竟然团结和造就了中国一大批爱国抗战著名诗人,例如臧克家、邹荻帆、李一痕、吕剑、绿原、徐放、包白痕、魏荒弩、李广田等一些在当代具有活力的诗人群体。诗人曹清,他一心扑在了抗战革命事业上,就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他的诗、散文、小说,用现代的眼光看,字里行间,漾溢着一种民族精神,爱国情怀。是中国近代典型的爱国诗人和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还有人称“小鲁迅”的唐弢先生,他1935年参加革命,以文为武器,反日寇,反独裁,鼓舞斗志,呼唤光明。1946年开始编《周报》,后又编《文汇报》,出版了不少杂文集,树立了巍巍然的大家风范。再有诗人李尤白也很典型,他生于1924年山西河津县,一生从事革命文学创作,写诗,编剧本,他写的《梨园学》,对中国京剧艺术的研究有独特的奉献。当然还有不少大家也都熟悉的作家诗人,在抗战时期都做出了爱国奉献,写出了很多抗战作品。他们留下的作品及足迹,现在仍然是我们文学艺术的鼓声、旗帜和财富。首先是他们具有执著爱国为民的情怀和为文学而奋斗的精神,他们的人生与作品能把自己铸成一种抗战报国的巨大力量,来面对国家的敌人和侵略者。

第二,就是他们具备超人的洞察力,能发现生活中珍藏的那些感人的细节,从强烈的情感中寻找伟大灵魂的闪光点,并聚集成一个攀登的目标,把生命之火点燃起来,使自己的作品多姿多彩。再就是惊人的勤奋和对文学事业的专心致志,在当时那种艰苦的困难条件下,为了利用诗与小说与敌人进行斗争,甚至出现偏狂,更把功名利禄甚至生命丢在一边,用自己的生命活力来实现自己的报国梦想,这才是真正的诗人作家实创作出高端作品的必备条件。

所以,我在编辑轶事的过程中,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划着航船,穿越层层的波浪,在同他们对话,倾听他们身上焕发的激情与爆发力,从中得到了一种无穷的激励和鞭策,在当代物欲横流的今天,往往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和开创精神。当我们阅读郭沫若大师《女神》一诗,会不会再次看到他当年的身影?脚下那块“踏板”是否还会存在?你读艾青的轶事,能否感觉到,是站在北京小胡同那片光彩里,倾听到他的一声呼唤。易碎的梦境,一闪即逝,一个个艺术先驱和永攀高峰的作家诗人们,他们站在历史风烟里,而我们则站在历史的外边。阅读是一种距离的打破,借鉴他们,我的心中才显得充实丰富。我们抓住了他们的一些闪光的空间,用符号意境同构,一篇篇绝对真实,一字字暗示真情,荡气回肠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一座辉煌壮丽的文学殿堂。它耸立在历史的长河里,传诸后代,光彩万年。(1999年10月于海淀后沙涧)

让人眼睛一亮的故事

( 注:作者艾砂:著名诗人作家,《稻香湖》诗刊创办人及主编,《中国百年作家轶事》主编,本文由艾砂友人著名诗人作家书画家王耀东先生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