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人生|聽過許多的道理,卻遠不如這八句詩詞入人心

人們常說:"聽過很多的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聽了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你可曾反思過為什麼會這樣?還是依舊糊里糊塗地走下去?其實,有時候我們缺的不是能力,而是一把"鑰匙",一把給你啟迪的"鑰匙"。

如果現在所處的環境,依舊是迷茫、束手無策的人生階段,建議你讀一讀下面的八句詩詞,或許從中能給你帶來些許的啟發!


詩意人生|聽過許多的道理,卻遠不如這八句詩詞入人心


第一句: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朱熹《觀書有感》

"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據說,詩人朱熹在山村裡讀書時,興味正濃。他悠然自得地抬頭一看,眼前是一方半畝大小的池塘。這本是最平凡不過的景象,在中國南方的村落中,這樣的池塘隨處可見。但到了朱熹的筆下,它卻獨有一種深刻的寓意——"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點是清澈。於是他放開了眼界,從近處向遠處看,終於,他看到了那"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

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於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汙濁,永遠"深"而且"清"。

古語云:"聖人之心如明鏡止水,物來不亂,物去不留。"

也就是說,池塘裡的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

由此可見,只有保持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來自各方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百納海川,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才能達到新的境界!


詩意人生|聽過許多的道理,卻遠不如這八句詩詞入人心


第二句: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陸游《遊山西村》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豔間又出現一個山村。"

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處於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頓覺豁然開朗。

詩句描寫的是詩人置身與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這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讀過此句詩後,你會不會感覺到,在人生的某種境遇中,其實與詩句所描寫的境遇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覺得更加親切!

都說人生的道路其實就是不斷地打怪升級,希望你在遇到重重難關或是感到困惑之時,都不要止步於前,要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只要繼續前進,就可能得到一些新的啟發,遇到另一番多彩的天地!往前一小步,人生一大步,說不定遇到的新世界會對你原來的看法、觀點有所改觀哦!


詩意人生|聽過許多的道理,卻遠不如這八句詩詞入人心


第三句: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的《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句是一脈相承的。因為你已經爬得很高了,漸入雲層中,所以四周一切都看得不太清楚;反之,為什麼會看不清楚周圍的一切呢?只是因為你已經爬到頂峰了。

也就是說,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只要你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等到你的認識、學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也就不會輕易被眼前事物的假象所迷惑了。

詩意人生|聽過許多的道理,卻遠不如這八句詩詞入人心

第四句: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宋·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歸去之後,看剛才颳風下雨的地方,哪裡有什麼雨,哪裡有什麼晴。所謂風雨,所謂晴,不過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這裡是詩人進入到了佛教所說的"無差別境界"。

在佛教看來,"萬法惟心所現",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靜,世界自然清靜。其實世界萬物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我們有了分別心才有了世界萬象。如果我們內心進入到了無差別的境界,世界萬物哪有什麼分別呢?因此佛教勸人"無執",一切都不要執著,不要被外物所繫縛。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謂"寵辱不驚"。

詩人在這裡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待皈依之後,心靈就進入到一種寧靜的境界,再回頭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麼區別呢?都是微不足道。

在此,也借詩規勸人們既不要因為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為陽光而欣喜若狂,因為這一切的變化都是暫時的,只要看透之後便可泰然處之。其實,這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種悟透了宇宙、人生之後的大超越!


詩意人生|聽過許多的道理,卻遠不如這八句詩詞入人心


第五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

詩人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

然而孜孜不倦、持之以恆地做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里的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且其中的真實性是在有限的,因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知識是會不斷變化發展的,而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所以不能紙上談兵,要"親身躬行"。

運用現代哲學上的定義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詩意人生|聽過許多的道理,卻遠不如這八句詩詞入人心


第六句: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唐·虞世南《蟬》

"蟬正是因為在高處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

清代詩人施補華《峴傭說詩正像曹丕在》曾寫到:"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是表明本詩與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這兩首詩在寫"蟬"上風格的不同而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本詩的詩人寫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而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才能致遠。正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所以,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因為我們是生活在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不光有著美麗的風景,同樣也有著不同個性、不同氣質、不同人格魅力的人。在漫漫的人生途中,你會相識相遇很多的人,不同的人身上有著不同的品質及魅力,便成了我們最難把握的尺度。

在這種獨特的把握中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優勢,自能聲名遠播。


詩意人生|聽過許多的道理,卻遠不如這八句詩詞入人心


第七句: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

詩人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論,安邊良策。

由此可見,無論做什麼事,都理應要先考慮到最重要的部分,一擊中的,方能百戰百勝。


詩意人生|聽過許多的道理,卻遠不如這八句詩詞入人心


第八句: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唐·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現在的人見不到古時的月亮,但是現在的月亮卻曾經照耀過古時候的人。"

古人、今人何止恆河沙數,只如逝水,然而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一如往復。

人生短短,不過轉眼之間;而明月之長,卻是亙古不變的永恆。人世間的變化就是這麼奇妙,不曾想,我們竟與古人是同站在一片月光之下。回首人生的出處,距今已過多少載,還認為你這一生的時間,是很長遠的嗎?


詩意人生|聽過許多的道理,卻遠不如這八句詩詞入人心


讀罷,請認真思考一番,並轉換為自己的養料,然後繼續前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