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他楼塌了,“小偷皇帝”一怒为红颜扳倒跋扈将军

东汉王朝到了中后期,基本成了外戚、宦官两个集团的二人转,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上台掌权。本期故事两位主角,一个是“小偷皇帝”刘志,一个则是“跋扈将军”梁冀。

眼见他楼塌了,“小偷皇帝”一怒为红颜扳倒跋扈将军

机缘巧合,新郎官当上了皇帝

公元141年,年仅30岁汉顺帝去世前,托孤于曾让自己雨露均沾的梁皇后,和大舅哥,大将军梁冀,辅佐自己刚两岁的太子刘炳继位,为汉冲帝。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这个小皇帝比他老子还短命,在位没几个月就死了。

国不可一日无主,梁冀、梁太后兄妹俩一合计,精挑细选一翻,决定立渤海孝王刘鸿之子,年仅8岁刘缵继位,为汉质帝。这兄妹俩之所以选择刘缵,主要还是觉得这小孩年幼,听话,生母娘家在朝中没有势力,好控制。

刘缵即位之后,梁太后依然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梁冀继续主持朝政,兄弟俩大权独揽,特别是梁冀在朝廷上颐指气使,气势凌人,不可一世,甚至连小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质帝虽然年纪小,但成熟得早,对梁冀专横跋扈的作派也看不下去了。

有次上朝时,质帝小孩子说真话,当着大臣们的面,直接指着粱冀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此跋扈将军也"。搞得粱大将军面子上非常过不去。

退朝后,梁冀心里很不痛快,觉得小皇帝一点感恩心都没有,对自己这么反感,这是要反水的节奏呀,长大后岂不是更难控制,于是就私自串通宦官,把在位仅一年的质帝给毒死了。

《后汉书·孝质帝本纪》:"大将军梁冀潜行鸩弑,帝崩于玉堂前殿,年九岁。"

《后汉书·孝桓帝本纪》:"孝质皇帝聪敏早茂,冀心怀忌畏,私行杀毒。"

梁冀又不得不与妹妹梁太后商量再立哪个倒霉蛋当这个皇帝了。人选当然很多,但要便了控制,当然是选小一点,老实一点的,没根基,没后台是最好的了。

梁太后一拍脑门,突然想到蠡吾侯刘志正准备和自己的妹妹梁莹成亲,而且正在迎亲的路上,往京城赶来,如果立刘志当皇帝,梁家把持朝政那岂不是更名正言顺,太完美了。

只是这刘志有一个硬伤,他的身份是个外放了好几代的王侯,勉强算做皇室一族,按汉朝的制度规定是不能继承大位的。

跋扈惯了的梁翼也顾不上这么多了,在争得曹腾等宦官的支持下,当时15岁的准新郎官刘志双喜临门,摇身一变成了东汉王朝第十位皇帝,为汉桓帝,新婚妻子梁莹也成了皇后。

眼见他楼塌了,“小偷皇帝”一怒为红颜扳倒跋扈将军

甘当傀儡,静观跋扈将军表演

有质帝被毒死的前车之鉴,加之自己的皇位是人家梁家兄妹给弄来的,刘志也学聪明了,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安安静静当一个称职的傀儡皇帝。

梁太后继续称制,朝中政事无论大小,全都交由梁翼决定,爱咱地咋,自己整天在后宫玩乐,从不过问朝政。

刘志为了酬谢梁冀“拥立之功”,更是对梁冀礼遇有加,特批梁翼享受开国名相萧何的待遇:“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同时在封地、金钱、奴婢、彩帛、车马等赏赐等方面,更是不惜代价。

权力达到顶点的梁冀,在桓帝的故意放纵下,更加猖狂跋扈,结党营私,穷奢极欲,将个大汉王朝变成了他梁家的天下。

梁冀将自己的兄弟,儿子都封候还不算,还把持百官的升迁任免,要求所有官员上任前都得到他家谢恩,尚书台才能办理到任手续,地主献上来的贡品,先要由梁冀挑选后,剩下的才献给桓帝。

在梁冀专权期间,“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与”。

史书记载有一位西域商人,到京城洛阳经商,因为不知深浅,把梁冀家的一只兔子就杀了。一下子惹怒了梁冀,把这个商人杀了还不算完,竟然将与这个事件有关的十多人都全部处死,其嚣张可见一斑。

梁冀的专权,许多有识之士为了自保选择隐退,或者默不作声,也有仗义直言的。

一位名叫袁著的郎中,年仅十九岁,少年气盛,血气方刚,觉得自己有必要为皇帝和梁大将军的未来考虑,为大汉王朝的将来着想。很委婉,很注意措词地向桓帝和梁冀写信,提建议。

袁郎中的大概意思是:看看东汉历代“功高震主”外戚权臣最后下场都很惨,为梁大将军着想,也为大汉江山社稷考虑,皇帝是不是可以考虑让梁大人功成身退,专享荣华富贵,岂不是两全齐美。

权力是男人的春药,一旦上瘾,定是欲罢不能。袁郎中也是一番苦心,他的建议无疑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800多年后的,赵匡胤搞的“杯酒释兵权”,灵感也许就缘于此,可惜梁冀不可能穿越到北宋,去向石守信、高怀德等人请教,汉桓帝也不是赵匡胤,所以结局可想而知。

梁冀一看这信,暴脾气马上就上来了,这胆也太大了,抓,马上抓,这不是想造反么。

把个好心的袁著吓坏了,又是改名换姓名逃亡,又是称病假死的,结果还是没有逃过梁冀的魔掌,给活活打死了。

袁著的好朋友,名士郝絮作为同案犯被在全国范围内通缉,实在无处可逃,只好主动投案,在梁冀府门前服毒,以死谢罪,只求能保全自己全家老小不受牵连。

眼见他楼塌了,“小偷皇帝”一怒为红颜扳倒跋扈将军

小偷练手,巧妙扳倒跋扈将军

当孙子,就要能受得住窝囊气,但刘志显然不是一个想一直下去的主。

公元59年,梁太后病逝,临终作出了她一生最英明的决定,还政于汉桓帝刘志。桓帝临朝亲政,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大事小事,官员们都还是看梁冀脸色行事,梁大将军也还是那么喜欢当家,他不点头,什么事也定不去来。

28岁的桓帝心里已经有些不高兴了,却仍然表面轻松,装作没事人事的,没事,凡事都听梁大人的,梁大人的意思就是朕的想法。

梁冀觉得长大了的皇帝也不过如此,更加骄横跋扈,肆意妄为,依然是一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势。

这时候,梁冀的妹妹梁皇后也去世了,桓帝开始宠爱梁猛女,立为皇后。要说这位梁猛女当初也是冀的妻子孙寿推荐的。

梁猛女本是开国太傅邓禹的后人,后因为母亲改嫁孙寿的舅舅梁纪,而改名梁猛女,论关系,相当于梁冀的小姨子。

可能是自己新妹妹去世感到哀伤,也可能是看到桓帝对梁猛女特别宠爱感到了威胁,特别是桓帝将梁猛女的母亲被封为长安君,梁冀马上坐不得了,他不允许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

必须把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梁冀马上派人去刺杀长安君,结果没得手。长安君就跑到桓帝那里去告状,梁猛女就这么向桓帝把枕头风一吹,20大几的小伙子,血气方刚的桓帝刘志冲冠一怒为红颜,再也坐不住了,决定拿梁冀开刀。

可是自己身边大多是梁冀的耳目,自己也没掌握关键证据,怎么办。

桓帝刘志通过多几年观察,觉得太监唐衡还算了自己的忠实粉丝,于是有一次借上厕所有机会,让唐衡随从自己服侍。

见四周无人,刘志试探性地问:“唐爱卿,你知道宫中有谁与梁冀不和呀?”唐衡立即回答:“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瑷、左悺,私下都对梁冀非常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

桓帝刘志知道唐衡和梁冀不是穿地条裤子的,于是让他暗中联络这四个人组成“除梁特别行动”领导小组,六个人歃血为盟,分头行动,共谋灭梁大计。

明面上,刘志依如既往不理朝政,整天在后宫和妃子宫女们打得火热,完全一幅人生得意须尽欢,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架势。

桓帝刘志有一天突然让人从牢中找来一名偷盗高手,拜其为师,苦练偷盗技术,并天天晚上在宫中一试身手,从宫女妃子的饰品、香巾、衣物到金银珠宝,无所不偷。

一时间汉桓帝喜欢偷窃的癖好,马上就传开了,朝野上下皆知,梁冀自然也知道这个事情了,觉得这个皇帝太可笑了,吩咐随皇帝爱怎么玩就怎么玩,不要管他。

时间长了,桓帝刘志宫中玩得不过瘾,决定走出宫中。他把目标锁定到各位大臣的家中,真着衣黑风高,溜进大臣们的家中偷东西,大臣们一看,知道是皇上来了,也不敢抓,只好假装不知道,随便他偷吧。

几年下来,朝中除了梁冀等少数几家外,其他大臣家都被刘志偷了一遍,梁冀让大臣们不要声张,就当一乐。

这一天晚上,刘志到梁冀家下手了,结果出师不利,他刚把门撬开,梁府的家丁虽然知道是皇上来偷了,也照抓不误,直接把皇上刘志给按在地上。

受到惊动的梁冀,一看是皇上,故意装作吃惊,下令松绑,忙说:皇上前来,怎么不先打个招呼呀。

刘志说:“罢了罢了,一点都不好玩,也只怪朕偷技不精,现丑了,不过过几天朕还是要来的!”

梁冀派人把刘志送回皇宫后,对府中家丁们说:“皇帝就这一爱好,下次他再来偷,你们就假装没看见,让他随便偷吧!”

没过几天,刘志又去了梁府,果然没人拦他。

一个月后,刘志派人请梁冀进宫,说有要事相商。梁冀没多想就来到皇宫,一进大门,就被唐衡带着御林军将他按倒,绑押到刘志面前。

刘志厉声喝道:“梁冀意图谋反,罪大恶极,免职查办,打入死牢。”

梁冀大叫冤枉,叫得:“我辅佐你登上皇位,你却诬陷我谋反,有证据么?”

刘志冷笑到;“你以为我是真的没事做,当小偷呀,我在宫中和大臣们家中偷盗只是麻痹你而已,好有机会进入你家中。这是我派人假装成我,从你家中盗出你安插在全国各地的党羽名册,没想到吧!老贼,还有何话说!”

梁冀听了,气得哇哇大叫,玩鹰的人到头让鹰啄瞎了眼。梁冀知道自己的罪行太大,就和妻子孙寿一起自杀了。

这样在以刘志为首的“除梁特别行动”领导小组紧急行动下,梁氏外戚集团,被一网打尽。

真是就应了《桃花扇》中的那句:“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