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孔乙己活在当代,一定会比于丹出名

前不久,看到一位博士在节目里对孔乙己大人侃侃而析。

他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搞学问的知识分子,如果活在当代,一定会比于丹出名。

博士的观点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认可和好评。那么,孔乙己如果活在当代,就一定能比于丹教授出名吗?


如果孔乙己活在当代,一定会比于丹出名

于丹教授

孔乙己,出自鲁迅的同名短篇小说《孔乙己》,在很多专家看来,鲁迅是借孔乙己来批判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埋没。而孔乙己,对专家的评点置若罔闻,自顾自地穿着长衫,在酒客的嘲笑声中走出咸亨酒店,又在人们的嘲笑声中,走向死亡,和鲁迅一起走向文学巅峰。

孔乙己之所以被人嘲笑,主要是缘于他的迂腐,他穷,却整日里穿一件长衫,装模作样;他不会营生,替人抄书,却偷了主人家的笔墨纸砚。除此之外,似乎就很难发现孔乙己的缺点了。


如果孔乙己活在当代,一定会比于丹出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俗话说,人无完人。孔乙己身上其实也有值得我们称道之处。

孔乙己的出场略显卑微和穷酸,鲁迅是这样来描绘他的:

(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一个健康的人,脸色是红润而有光泽的,而孔乙己却脸色青白,只能说明他营养不良。胡子乱蓬蓬,也能看出他从不打理,这从后面的“长衫又脏又破”也能看出,孔乙己不善营生,不善打理自己。一个人,从不打理自己,只能说明他的生活过于窘迫。当然,也有人说,孔乙己就不知道面子为何物,穿得破破烂烂的也能上街喝酒。实则不然,从他穿长衫便可知道,孔乙己其实是一个有尊严的人。这里所有的描绘,鲁迅先生只是为了方便告诉我们,孔乙己真的很贫穷。


如果孔乙己活在当代,一定会比于丹出名

孔乙己和咸亨酒店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贫穷之人,身上却都是闪光点,宛如黑夜星辰,耀人眼目。

首先,孔乙己喝酒从不拖欠。

鲁迅借小伙计的话来描述孔乙己的这一行为:

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这里,鲁迅用了一个弥足珍贵的词语来形容孔乙己,那就是“品行”。品行指人的行为品德,鲁迅说,孔乙己从来不拖欠,品行别人都好。换而言之,就是孔乙己是一个诚信之人,鲁迅自己也说过: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对于孔乙己来说,诚信是孔子所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言必信,行必果”,更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乙己诚信,品行好。

这是鲁迅对孔乙己最高的褒奖。

但是,酒客和老板并不买账,在他们眼里,品行不值钱,只有嘲笑孔乙己,才足以快乐。

其次,孔乙己善良。

在孔乙己的眼里,小伙计不可能做一辈子小伙计,他相信,也祝福小伙计有朝一日做掌柜。因此,即使小伙计对他爱理不理,他依然坚持教小伙计写字认字,他坚持己见,却不显摆。他教小伙计识字,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他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年轻人就要记字,要记住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在当时,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只有他独守文化奇苑,这是怎样的悲哀,又是怎样的幸事。

当小孩围住他,孔乙己便把碟里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吃了不够,舔着嘴,看着碟。孔乙己一下子着了慌,捂住碟子,说着之乎者也的话,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散去。

一个自身难保,脸色青白的人,居然还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这又是怎样的高贵和善良?


如果孔乙己活在当代,一定会比于丹出名

深爱着孩子,是孔乙己的幸福

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乙己“穷”,经济穷,仕途穷,人缘穷,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穷人,依然能够爱着小伙计,爱着我们的孩子。

一个人,心里盛满了阳光,才会播洒阳光。一个人,行为上关注孩子,心里必然住着天使。

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孔乙己的坚持。

他穷迫潦倒,却坚守自我。他是酒店里唯一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十多年来,长衫成了孔乙己脸,成了孔乙己的身,成了孔乙己的心,成了孔乙己的魂。他脱不下长衫,固然有穷之意,但更多的是象征。长衫象征着身份,象征着文化,象征着知识。

孔乙己穿着长衫,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之中,一个人徘徊在街头,我想,他肯定会默念屈原的诗句:众人皆醉我独醒。

酒客和老板,他们嘲笑孔乙己,嘲笑知识,嘲笑文化。

他们都是不懂文化的人,这是孔乙己最大的悲哀,也是他的悲剧之源。

因为他有文化,因为他是知识分子,他被孤立了。

这是多么可怕的社会。

再说孔乙己偷东西,他一个面黄肌瘦之人,按理来说,应该在大街上顺手牵几个馒头才最为正常。如果孔乙己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偷馒头,去偷衣服,或许,他就不会酒客嘲笑。甚至,我们不妨大胆想象,孔乙己一进店,所有的酒客都围着他叫,只是,此时,酒店里完全没有了快活的气氛,取而代之,充斥着好学的气氛,大家都来和孔乙己取经:孔乙己,你是怎么偷到馒头而不被发现的。

这是多么愚蠢的社会。

孔乙己偷书,大家觉得孔乙己不可理喻,偷什么不好,去偷书?

但反观孔乙己,他为什么偷书?

很简单,他买不起书。但是至少说明,他爱看书!他爱学习!

因为孔乙己偷书,不可能是拿回去点火取暖。

如果孔乙己活在当代,一定会比于丹出名

孔乙己好为人师,有错吗?

一个在最为贫困的家庭,最为贫困的社会,最为贫困的岁月里,还依然坚持读书,坚持着着自己的研究,坚持自己的理想的人,我想,博士的话并没有错。

孔乙己如果活在当代,不敢说比于丹教授出名,但怎么说也应该是一个大师名人。

如果孔乙己活在当代,一定会比于丹出名

孔乙己雕像

最后,再回到孔乙己的生活的年代,我们不得不说,一个有文化的被孤立,一个丧尽天良的被吹捧,一个黑的笑着白的社会,这才真是一个真正可怕的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