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并未被移出教材,我却在评论里看到了人性

文/星空婉儿

大概是因为我很喜欢鲁迅,在头条上写过十几篇鲁迅作品的书评,因此最近头条时常给我推送一些关于鲁迅被移出教材的文章,文章大概意思是:“鲁迅、岳飞等人的作品都被移出了语文教材,取而代之的是赵丽颖等明星的介绍。”然后在后面配一张有点模糊的图片。

初次看到是这类文章,我一笑而过,因为我深知,这不过是无稽之谈。但是看多了,不免好奇,点进去一看,没有哪个作者直接点明了究竟是哪个版本的哪一册书写了赵丽颖等明星,但是评论区却是一片谩骂。

大部分人都在对课本的编者进行冷嘲热讽,说什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什么“这种课本误人子弟”。

鲁迅并未被移出教材,我却在评论里看到了人性

要了解这件事的真相其实非常简单,如果家里有孩子的,我们只需要随手翻开孩子的语文书便能知晓;如果没有语文书的,我们在网上稍微查一下语文课本的目录也能知道。可为何一件这么容易证伪的事,却极少有人去调查?为何这么多人选择负面情绪的宣泄?

在这件小事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01 人们并不在意真相,只是想抓住机会宣泄自身的负面情绪

鲁迅的文学地位有多高,我想大部分人都知道。我们都是学着鲁迅的作品长大的,中学时读不懂鲁迅,却知道鲁迅的作品必是重点,也是考点。长大后,会发现,鲁迅笔下的人物其实就是自己。阿Q的子孙千千万,我们又何尝不是阿Q的一个缩影呢?小时候觉得孔乙己迂腐可笑,长大后发现我们早已丧失了孔乙己的赤子之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活得不如孔乙己。

鲁迅不只是文学家、革命家,更是一个思想家。鲁迅弃医从文,试图以文字唤醒国人,以文字拯救中国。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很难有人能撼动。试问,这种人尽皆知的道理,编者又岂会不知?编者是真正的专家,又怎会抛弃精华,来换取所谓的明星?

鲁迅并未被移出教材,我却在评论里看到了人性

鲁迅

针对这件事,我写了一条微头条,想要替编者说几句话,想要把真相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但是让我感到惊讶又痛心的是:很多人读了前面几十个字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批评指责了,他们甚至没耐心读完一篇几百个字的微头条。

以下是微头条原文:

“太过分了!鲁迅的文章全部被移出教材,岳飞也没有了,换来的是介绍赵丽颖等明星的文章,我们下一代怎么办?”

我已经太多次刷到这个信息了,而且评论非常多,大部分人都是在批评指责,或者冷嘲热讽。一张模糊的图片,一段主观的文字,然后引起大家对编者的诋毁,也引发大家的讨论。

可是从未有人能真正指出来,到底是哪个版本的哪一册书,写了赵丽颖等明星。对于这种子虚乌有的事,我一向不愿参与,但是看到大家被误导,编者被辱骂,实在不吐不快。

作为一名老师,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

1.鲁迅并没有被移出课本,鲁迅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

2.明星不可能进入语文课本,书本的编者都是专家,是教育家,不是饭圈的人。

目前我们全国都使用部编版教材,以前上海使用沪教版,现在统一改为了部编版。那我们来看看部编版教材究竟有没有鲁迅的文章。

以初中语文(7-9年级)部编版教材为例,每一册都有鲁迅的作品:

1.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萧红)《阿长与山海经》(一篇是鲁迅写的,一篇是萧红写的鲁迅)

3.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

4.八年级下册:《社戏》

5.九年级上册:《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6.九年级下册:《孔乙己》

高中课本也有鲁迅,不再一一列举。至于明星的作品,一篇也没有!

网络太复杂,所以需要我们保持理智,需要我们独立思考。也请营销号不要再拿鲁迅做文章了,有时间请多读读鲁迅的作品吧。

这条微头条97条评论,但是真正看完再理智发言的人少之又少,我列举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评论区还是有人说“永远的鲁迅,作者你见过教材吗?”我将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一个个地列举了出来,评论区却还在义愤填膺:“明星写入教科书,这学不上也罢!”

那些听风就是雨,在网上为鲁迅鸣不平、对编者冷眼相向的人,可曾真正拜读过鲁迅的作品?这些人真的喜欢鲁迅吗?真的了解鲁迅的作品吗?

人们要的不过是一个靶子,一个喊打喊杀的靶子,一个向社会宣泄自己负面情绪的端口,至于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鲁迅作品究竟写了什么,在他们眼中,其实都不重要了。

鲁迅并未被移出教材,我却在评论里看到了人性

赵丽颖

02 承认别人优秀比落井下石要难得多

不知你发现没有,一旦提到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等职业时,总会有人拿出“明星”来说事,诟病明星收入高,诟病“戏子当道”。特殊时期,我快被一句话刷屏了,那就是:

李兰娟院士说:“从这次疫情以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

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青人一味追明星。”

李兰娟院士如此淡雅,又怎会说出这般有失身份的话?真正优秀的人,只会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而不是贬低另一领域之人。

鲁迅并未被移出教材,我却在评论里看到了人性

如果一个人本科是二本,考上了211的研究生,在网上分享喜悦时,总会有人“提醒”他:真正找工作是看第一学历的,211的研究生远不如211的本科生。但是反过来,如果有人说自己没读过大学,对未来很迷茫时,人们便会说:“学历不重要的,自己努力就好”。

人们习惯于在比自己处境差的人身上找优越感,在恶性事件上找存在感,却忘了去比自己优秀的人身上寻找闪光点。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鲁迅如是道。

鲁迅并未被移出教材,我却在评论里看到了人性

鲁迅

03 与其在网上义愤填膺,不如阅读鲁迅的作品

有一个作者,写了一篇《鲁迅和岳飞被请出课本,取而代之的是当红明星》的文章,口口声声说鲁迅的伟大,开头却是“相信每一个人都记得学生时代中曾背诵的《满江红》和《背影》,鲁迅和岳飞无疑是课本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作者……”

《背影》不是朱自清先生写的吗?如此张冠李戴,何谈喜欢鲁迅?

鲁迅并未被移出教材,我却在评论里看到了人性

鲁迅的《呐喊》我读了近10遍,深深地被鲁迅先生的文字所折服。鲁迅的作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铁屋子”理论至今仍觉得适用。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呐喊》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药》《社戏》《故乡》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而我最有感触的却是那篇《明天》。

鲁迅并未被移出教材,我却在评论里看到了人性

初读《明天》,深深感到绝望,为单四嫂子的愚昧而痛心,也为她悲惨的命运难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再读《明天》,却又在绝望中读出一份希望,鲁迅其实并不是在指责单四嫂子,而是在痛斥那“吃人”的社会。希望过后,却是更深的绝望。

“明天”象征着希望,却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没有人能真正触摸到“明天”。跨越凌晨12点,“明天”又变成了“今天”呀。

这便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起伏的剧情,每一篇小说都短小精悍,却道尽人生百态。


作者介绍:星空婉儿,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青云计划获得者,一个酷爱读书、酷爱旅游的汉语言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座右铭: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希望能以文会友,欢迎大家一起畅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