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我可能找到銀行受益疫情衝擊的一個客觀數據和指標了

今天早晨我一早晨起來就來到了自己所熟悉的樹林,坐了兩個小時,我在想什麼呢?我就在想人們都說銀行業是風險後置的,毫無疑問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也是客觀事實,那麼真正的問題是這個後置的風險有多大,疫情衝擊是過去100年從未有過的。到底會對銀行業產生多大的衝擊呢?這個需要一個客觀的量化指標和觀察的視角,過去一兩個月我一直在反覆的思考尋找這個指標和客觀的描述,銀行業受衝擊那個後置的風險的體量和規模的一個指標。

今天我可能早到了。我覺得這個指標可以作為量化銀行所受衝擊的客觀指標,這個指標就是每家銀行所披露的存款信息,有很多銀行披露它的企業存款和個人存款,看了20家市值最大的上市銀行的一季報發現,很多銀行的企業存款都相對的下跌了。個人存款依舊和往常一樣還是增長的,企業所以出現存款下降,就是因為它現金流遇到了麻煩,疫情衝擊導致的,於是可以用企業在銀行業存款的變化來推測企業受到的衝擊。

用這個思路我考察了一下,只有幾家企業存款出現了負增長。負增長程度非常的小,百分之幾不超過5%,絕大部分銀行的企業存款小幅的同比去年下降了,以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行分類統計發現,整體統計股份制銀行和大型國有銀行的企業存款都沒有負增長。同比去年一季度和去年底有下降。

我貢獻出來的一個用於考察疫情,對銀行業資產質量衝擊的客觀指標,這個指標可行不可行,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也可以去找一些客觀指標,不要老說風險是後置的,這個不叫研究,風險後置是盡人皆知的,需要你研究和解決的是這個後置的風險體量有多大,規模有多大,何時爆發以及它爆發出來,中國銀行業的風險抵補能力能不能覆蓋,有的時候不是說你欠下賬就是麻煩,真正的矛盾是你的還賬能力只要足夠大,你欠賬不是問題,現在中國銀行業的還賬能力一年就接近3萬億,中國銀行業每年計提的減值損失,現在已經接近3萬億了,3萬億的不良資產覆蓋能力足夠覆蓋這疫情導致1萬億的新增不良。

在樹林中思考了三個小時後,順便寫了一首小詩

雄辯不是錯

人在林中坐,心為天下思。

銀行總下跌,雄辯勝當年。

好消息;我可能找到銀行受益疫情衝擊的一個客觀數據和指標了


好消息;我可能找到銀行受益疫情衝擊的一個客觀數據和指標了


好消息;我可能找到銀行受益疫情衝擊的一個客觀數據和指標了


好消息;我可能找到銀行受益疫情衝擊的一個客觀數據和指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