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经济与生态“两条腿”走路,35个环保项目注入绿色发展动力: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等项目集中开工

湖南经济与生态“两条腿”走路,35个环保项目注入绿色发展动力: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等项目集中开工

湖南岳阳城陵矶港提质改造前(2018 年 6 月 14 日摄)。图 / 新华社

"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习近平总书记 4 月 3 日上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已在多个场合强调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湖南一直主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走绿色发展之路。4 月 28 日,湖南 829 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包括长江经济带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等 35 个项目,进一步彰显湖南对于生态环保的重视,这些项目也为湖南的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挖掘机、工程车来回穿梭,株洲市荷塘区金山工业园内一派繁忙景象,株洲市中心城区污水系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正在紧张有序施工。

在 4 月 28 日集中开工的全省 829 个重大项目中,总投资约 110 亿元、35 个涉及生态环保领域的项目,为 " 稳投资 " 增添一抹生动的绿色,也将为提升环境质量、建设美丽湖南注入澎湃动力。

湖南辩证走好走稳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 " 平衡木 ",实现经济与生态 " 两条腿 " 走路。

35 个生态修复项目持续攻坚

4 月 28 日上午,株洲市荷塘区金山工业园,总投资达 19.3 亿元的株洲市中心城区污水系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开工。

该工程预计 2022 年 12 月完工。项目建成后,将对完善株洲中心城区污水管网系统,彻底削减湖南区域黑臭水体指标,巩固已整治黑臭水体项目效果,构建完善的水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 该项目建设内容有建宁港流域(不含主港)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白石港流域(不含主港)水环境综合治理、陈埠港水系区雨污分流工程等多个类别项目,共包括太阳支流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新屋街水系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 22 个子项工程。" 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株洲市中心城区污水系统综合治理一期建成后,将巩固已实施工程治理效果,构建完善的水生态系统和智慧水务管理平台,为株洲 " 一谷三区 " 建设提供生态保障。

该项目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 PPP 项目,是政企共同探索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的有益合作,也是积极探索城镇污水处理新思路新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

涵盖生态修复等五大类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集中开工的 35 个生态修复和环保治理项目,主要有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污水集中处理及配套管网、垃圾终端无害化和配套收转运设施以及工业、农林废弃物等资源循环利用五大类。也是对重点区域的一批环境治理、生态修复项目持续攻坚。

记者了解到,一批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郴州临武县将完成三十六湾矿区甘溪河、猴子江、斜江、排形河、腊水河五大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施工,打造癞子岭休闲和矿山科普区。湘潭昭山示范区管委会正在对 " 绿心 " 区域的 6 个废弃采石场矿坑进行生态修复。

近年来,湖南各项重大生态环保项目有序推进,治沉疴痼疾、抓生态修复,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让人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益阳沅江市今年启动了长江经济带沅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两江七湖 " 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治理工程。

去年,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之一的岳阳,通过生态环保项目的落地实施,对症下药有效缓解了城区黑臭水体问题。截至目前,岳阳市已新建管网 60 公里,小区雨污分流改造 38 个,完成了东风湖等五处黑臭水体治理,各项建设正着力实施。

湖南实践

守护一江碧水,洞庭湖蝶变

建生态文明强省,打好 " 一湖四水 " 系统联治攻坚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湖南一直在努力实践。

省委书记杜家毫 4 月 2 日主持召开湘江保护和治理委员会 2020 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他强调,今年是全面完成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三个 " 三年行动计划 " 的关键之年。要牢固树立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理念,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聚焦短板持续攻坚、久久为功,确保关键之年有关键之为,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战略定力抓好湘江保护和治理。

回首过去 7 年,湖南把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省 " 一号重点工程 " 作为落实 " 两个维护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 " 一江一湖四水 " 系统联治。

2013 年,湖南启动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 " 一号重点工程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全面打响湘江保护与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誓还湘江千里碧水。

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郴州三十六湾,成为湘江流域污染治理的 " 主战场 "。

同样的蝶变故事也在湖南 " 母亲湖 " ——洞庭湖上演。

洞庭湖区禁养区如今已实现全面退养;湖区 4.3 万公里沟渠、2.4 万口塘坝完成清淤疏浚;湖区全面禁止采砂、758 处非法砂石码头全面关停;继下塞湖 1.8 万多米矮围全部拆除之后,对洞庭湖区域矮围网围应拆尽拆,加快恢复湖洲自然面貌。洞庭湖保护区核心区上百万株黑杨,短时间放倒 " 清零 "。

工作部署

湖南将提升生态环境检测能力

环境监测被认为是生态环境工作的 " 生命线 "。湖南在 3 月召开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启动实施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三年提升建设项目,加快打造城市 7 天空气质量预报能力、空气超级站、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等重点项目,推动我省环境监测能力达到中部地区先进水平。

三年提升项目建成后,水环境监测覆盖重点流域、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重要饮用水源地、行政交界断面,具备水质预警预报能力 ; 大气方面可监测酸雨、噪声以及 VOCs、非甲烷总烃、重金属、多种有毒有害气体等,达到城市空气质量 7 天预报和中长期潜势预报能力 ; 形成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的土壤、地下水及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为全省土壤、农村面源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湖南全力建设覆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目前湖南设置地表水省控考核断面 345 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断面 179 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89 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 183 个,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常规监测点位 2336 个 ; 噪声监测点位 3002 个,基本覆盖所有县市区及地级以上城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优化,大气预测预报体系初步形成。

新闻链接

集中开工项目紧扣国家战略

据省发改委统计,829 个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 3657.4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1314.8 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占比达 77.6%,是项目投资的 " 主力军 "。

楚天科技四期项目,是民营企业楚天科技在医药装备领域由国内领军走向国际领军的智能制造创新平台;湘潭金石置业投资打造的中南高科智能制造产业园,将建成辐射长株潭乃至湖南的创新科技及高端制造产业基地。

在 829 个项目中,投资超百亿元的有 4 个项目,其中益阳电子声学科技产业园、临武湘粤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两个项目都来自民间投资。

民间投资是经济发展的 " 晴雨表 "。省发改委介绍,这次集中开工的项目中非常抢眼的是大批民间投资主导的产业项目,这与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创新创业 "135" 工程密不可分。

自 2014 年底实施的 "135" 工程(即,在全省建设 100 个左右创新创业园区,建成 3000 万平方米左右标准厂房,引进 5000 家左右创新创业企业)以标准厂房建设为抓手,以民营经济为重点。今年,为应对疫情影响,我省实施租用 "135" 工程标准厂房财政奖补政策,更精准激活了民间投资。

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仍以政府投资为主。如衡永高速、临武至连州高速,以及铁路、城市交通等项目。

翻开 829 个项目清单,产业项目投资额占比超过六成。尤其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优势产业链延链补链项目达 438 个,投资 1988 亿元,占产业类投资的 86%。

省发改委主任胡伟林介绍,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紧扣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项目化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既有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又有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社会民生、文化旅游等领域重大项目,将对我省促投资、稳增长、优结构、保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潇湘晨报记者陈张书长沙报道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