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靠什麼摘掉“差生教育”標籤

在人們的意識中,職業教育就是“差生教育”。政策雖然不是這樣界定的,但某些政策造成的後果就是這樣。就拿初中畢業生升學政策來說,各地幾乎無一例外都以文化成績優劣作為分流依據,文化成績達不到普通高中錄取線的才不得不進中職學校就讀。職業教育不是“差生教育”又是什麼?


這種“差生教育”體制對學生的成長極為不利。職校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帶著失敗者心態走進校門的,也就心安理得以“差生”甚至是“壞學生”自居。整所學校都成為“差生集中營”後,學風、校風能好到哪裡?有多少教師能夠駕馭這樣的班集體?有幾位校長不是一天24小時擔心安全問題?不久前有媒體報道,某普通高中學校發出通知,要求本校學生不要和職校學生混在一起。這種對於職校學生的明顯歧視行為雖然遭到輿論炮轟,但事實上代表了社會上的一種普遍心理。

這種“差生教育”體制也嚴重影響了技術技能人才質量。職校畢業生的高就業率其實只是一種假象,其一,教育向社會提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數量不夠,用人單位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沒有其他選擇;其二,職校畢業生就業期望值低,基本都是中、低端就業;其三,職校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穩定率並不高,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他們不能很好地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不少企業老闆感嘆:職校畢業生不僅文化素養低,職業素養也差,職業學校培養的優秀人才太少了。

職業教育深深陷在“差生教育”的泥沼裡,如果不能擺脫這個困局,國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藍圖就不可能實現。

具體怎樣改革?筆者的建議是分步實施、逐步過渡。

第一,調整中職辦學定位,為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把握方向。中職教育作為一類教育的中間層次,理應具有就業和升學兩大職能。只要中職教育“升學就業並行”的機制真正建立起來,初中畢業生就會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主選擇分流方向,高分學生同樣會被吸引到中職學校就讀。這樣一來,中職學校除了能夠直接為經濟建設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勞動者,也能為高職教育輸送更加優秀的人才資源。

第二,完善對口高考體制,為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鋪平道路。一是擴充對口升學計劃。對口升學計劃要逐步與市場對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接軌,與國家人才發展戰略相適應,與高等教育結構相配套。二是對口升學計劃要向一流大學延伸。目前對口高考之所以吸引不了優質生源,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對口的大學都是一般性大學。如果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也安排有對口升學計劃,職業教育地位的提升就會立竿見影。三是將技術技能測試列入對口高考的主要內容。目前僅有少數高校將技術技能測試列入了對口升學要求,但也僅限於參考,並未放在與文化和專業理論考試同等重要的位置。

第三,科學推動高校轉型,為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拓展空間。國家在引導高校嚮應用型大學轉型的過程中,要防止出現兩個“一刀切”。一是向地方本科院校“一刀切”。目前高校轉型主要指向二、三流的地方本科院校,中職畢業生的就讀願望並不強烈。因此推動高校轉型不應侷限在低端高校,一流高校也應參與進來。二是學校整體轉型“一刀切”。很多高校之所以對轉型發展感到茫然,很大原因就在於學校整體轉型難度太大,辦學條件配套、師資隊伍轉型、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不是說轉就能轉的。應該探索靈活的轉型思路,條件成熟的可以整體轉型,整體轉型條件不成熟的,可以先行選擇那些原本跟市場聯繫比較密切的學科專業轉型,在校內整合成立應用型學院,這樣就會大大提升高校轉型發展的積極性。

實現應用型大學與學術型大學並行發展,就可以為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搭建起平臺,有效帶動職業教育的繁榮發展。職業學校就會由“差生集中營”變為“優質技術技能型後備人才集聚地”,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就能進入良性循環。

職業教育靠什麼摘掉“差生教育”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