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新解續

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解:這段話,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的一個報告。但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它是孔子從年輕立志做事,有志難伸,到拜師明理悟道,再到行道的一個過程,一個思想的轉變。我給大家描述一下。有一個規律,凡是有大智慧的人,修行的人,他的人生魔難,都比平常人大的多。有句話,叫“沒有魔難,不能成佛。”孔子也這樣,大家抽空看一下歷史。孔子從小聰穎過人,十五歲就立志做學問,經過十五年的人生經歷,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到三十歲的時候,他就確定這一輩子就做學問了,信心十足,但不得志,有些疑惑,到四十歲的時候,才堅定了做學問的信念,沒有了疑惑。周遊列國,宣揚“仁義”之道,正義之道,也因此得罪了一些權勢,因為他提昌的學說,損害了他們的利益。經過幾十年的繁雜經歷,和自己的學問融合,發現了很多問題,他去拜訪了老子,老子說他的學說對將來歷史有害,並給孔子講了大道,孔子有所感悟。後來又去拜訪了兩次,最後,老子說“孔子悟道了”。(《莊子》中有描述)。孔子悟了道,自然知了天命,這個天命是自己的天命,也是歷史的天命。大道自然,在自然面前,有善惡,有是非,有戰爭,有和平,有正義,有邪惡。歷史變遷,潮起潮落,皆自然也!孔子晚年研《易》,他說“加我十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也!”他在《春秋》中說“智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後來的歷史,證明了一切。明政,用他的仁義之道,管理國家,國泰民安。心懷叵測之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打著“仁義”的口號(師出有名嗎),去討伐別的國家,去殘害別人。好帳,壞帳,都加在了孔子頭上。後面幾句,是孔子悟道後,在行道當中的思想轉變,知道了大道自然,知道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心中無善惡,無是非,無對錯。只有一顆本良真心。自然而耳順。遵道而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做背道之事。藉此,我把王陽明的一首詩獻上,很精典,它把做人做事與修行融在了一起。“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