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重用良臣武将才平定八王之乱,作为几朝元老的周亚夫为何不得善终?

小fan影视剪辑


纵观周亚夫的一生,最大的贡献以两件事为主,一是细柳整军,二是平定七国之乱。细柳整军不仅展现了周亚夫卓越的军事才华,在后来的抵抗匈奴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汉王朝政权的稳定和完整发挥了自身的积极力量。

平定齐国之乱不仅进一步印证了周亚夫出众的军事才能,获得汉景帝的赏识,同时为国君内政的安稳和政权的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解决了自汉初以来就存在的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的问题,可以说是后期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重要基石,为后期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汉朝国君统治立下汗马功劳。

从 以上者两大贡献来看,周亚夫本人无疑是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但是观其命运,最后却落得悲惨收场。纵观他一生言行,可以说悲剧的产生于她耿直的性格,谋国而不谋身有着密切关系。

封建时代的官员,想要官运亨通,获得皇帝赏识,在官场中游刃有余,可以说必须时刻揣摩皇帝心意,与君主保持一致,对权势更胜者保持顺从和尊敬的态度,尤其是君权和皇权至上的帝王之家,对于帝王的命令最好是无条件的执行。

但纵观周亚夫一生,在这些方面可以说做得非常差,更甚者可以说虽然他懂得这些道理但却不屑于那样做。周亚夫这个人,无论为将还是为相,都将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准则。虽然这种行为准则对于国家来说十分有利,但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犯某些人的利益,因为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时候并不一致,所以周亚夫才前有违抗汉文帝命令的举动,后又得罪梁王、窦太后与汉景帝之事。

可以说他将整个皇权统治阶层都得罪了。不过汉文帝心胸宽广,对他的过失胸怀大度,看在他是人才的份上不予计较,并充分挖掘和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从细柳整军这件事可见一斑。

不过汉景帝与他爹汉文帝相比,相差较远,对于周亚夫的举动并未宽恕,也是周亚夫后来落得凄惨下场的原因之一。

细柳整军作为周亚夫从政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很好地展现了他的个人治军才华,但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的固执和僵化。封建时代的军队属于帝王家,周亚夫身为一介臣子,这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行为多少会招致皇帝的腹诽,埋下祸患。尤其是在平定七国之乱中,周亚夫再次违背圣命,可以说为他后来的悲惨命运埋下了祸根。

这两件事使得后来的周亚夫更加固执己见,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不懂得搞妥协和变通,甚至不怎么估计皇帝本人的权威是他的失策之处。从道理上看,周亚夫重大局、行正值果敢是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特定条件下反而成为他最终殒身的悲剧因素。

在平叛过程中,周亚夫立下大功劳,因此也被景帝升为丞相。虽然说周亚夫在战争中能够成功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但在朝堂上却不善于搞正值,他的固执己见,直来直去,非常永日给自己招致麻烦。

在景帝想要将栗太子废黜的时候,向周亚夫征求意见,但是周亚夫坚持不赞成,因此也就积极和景帝争辩。人家皇帝是征求你意见么?明显是要你站队。因为这一事件导致了景帝疏远周亚夫。

同时,七国之乱时,周亚夫没有派兵救梁王,使得梁王从此怀恨在心,每次入京朝见,总要跑去窦太后那里说坏话。而就在这个时候,窦太后要求景帝能够将王皇后之兄封为侯,景帝对这个建议并不满意,因此也就说不能够将其封侯。窦太后强烈要求,景帝无奈只能作出缓兵之计,说要和丞相商量,打发了窦太后。

但景帝之所以把周亚夫搬出来,就是因为知道他的性格一定会反对,这样也就能把窦太后的不满转移到周亚夫身上,由此,埋下了窦太后对周亚夫不满的祸根。

就算景帝已经成功让窦太后恨上周亚夫,但景帝并不觉得解气,因此在一次皇帝宴请中,故意在周亚夫面前放了一块没有切开的肉,也没有放筷子。周亚夫见状主动要筷子,景帝却说:“不是没有给你筷子吗?”

周亚夫看到景帝生气,立即脱帽称谢,但在景帝让他起来之后,他竟然直接快步出宫,由此更进一步增加了景帝对他的不满,只剩下诏合适的时机除去周亚夫了。

最终周亚夫被自己儿子的一次雇工不给工钱时间牵扯其中,最终在官吏日益威逼下,周亚夫感到自己非常冤枉,因此也就连续绝食五天表示自己的不满,最终吐血而亡,含冤而死。


大山里的幼稚鬼


只能说周亚夫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小白。

周亚夫是将门之后,因治军严谨,受到汉文帝赏识。

  • 公元前158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汉文帝为了鼓舞士气,顺便检查一下军队的防务。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门,这两处的驻军见到皇帝的仪仗后,没有检查任何手续,就让汉文帝进去了。到周亚夫的军营时,在出示了一些列的手续以后才让进去。并因甲胄在身,向汉文帝行军礼。汉文帝认为治军就需要向周亚夫这样,深感欣慰。
  • 汉文帝因周亚夫的治军严谨而器重他,并在病逝时向景帝推荐。因此,才有了景帝用周亚夫平叛的事情。

因功拜相,循例而为,被景帝猜忌。

  • 周亚夫在平定叛乱时,对于梁王受到的围攻,没有及时解围。或许是出于战略考量。私认为景帝不会因为这事而对周亚夫形成成见,即使梁王多次告状。毕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周亚夫在平定叛乱后,被景帝拜为相国。遵循刘邦定下的异性不得封侯,多次阻止景帝对异性封侯。这也没有错,毕竟是为了刘家天下。
  • 周亚夫错就错在阻止景帝更换太子,这种事情提个醒就好了,周亚夫却是极力反对。景帝必然猜忌周亚夫和太子的关系:一个权臣,一个太子,万一联手造反怎么办?
  • 此后,景帝从战略角度考量,坚持了封侯的意见。周亚夫借故辞相,景帝批准。可见这时二人都对对方有很大的意见。

不论从哪方面来说,周亚夫都是个人才,景帝舍不得就此放弃他,决定给他一次机会。

  • 景帝在宫中设宴招待周亚夫,想看看他有没有改进:吃饭的时候没给他筷子。没想到周亚夫和以前一样。景帝担心后继之君控制不了周亚夫,再次造成内乱,便决心除掉他。

周亚夫因自己是军事天才,也因自己是政治小白。威胁到了皇权,导致不得善终。


5有5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汉景帝重用良臣武将才平定八王之乱,作为几朝元老的周亚夫为何不得善终?

周亚夫的成名是因为文帝。

文帝到细柳视察,发现了周亚夫是个人才,赞叹说:“真将军也!”

周亚夫的显赫也是因为文帝。

文帝临终的时候,对儿子景帝交代:“国家若有急难,周亚夫真正可以担当带兵的重任。”

后来,景帝碰上七国之乱,由此启用周亚夫。

平定七国之乱后,周亚夫自此富贵无比!

周亚夫的生死富贵,那个善于看相的许负早有结论。

许负对周亚夫说:“你三年后为侯,封侯八年为丞相,掌握国家大权,位尊任重,在众臣中将首屈一指,再过九年会饿死。”

为什么这样一位显贵的将军、丞相,最后不得善终呢?

山野老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窦太后要他死,他非死不可。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出发之前,对景帝说:“七国来势汹汹,为了消耗七国,我将把梁国作为诱饵甩给七国。”

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请求。

梁国的诸侯王是刘武,窦太后的小儿子。

窦太后对梁王刘武的喜爱是无法形容的,一度要景帝将帝位传给梁王。

七国进攻梁国时,梁王多次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对此置之不理。

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梁王刘武不断向窦太后告状。

窦太后就有处死周亚夫的念头。

由于景帝的保护,周亚夫才侥幸躲过一劫。

大家知道,郅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与栗太子刘荣的死扯上了关系,尽管有景帝的保护,最后也被窦太后逼迫景帝处死了!

由此推测,周亚夫尽管侥幸躲过一劫,终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二,介入了不应该介入的事情,非死不可。

景帝要废除栗太子刘荣,征求周亚夫的意见,周亚夫持反对态度。

窦婴窦太后的侄子,堂堂的国舅爷,也是七国平叛的功勋人物,只因参与了栗太子刘荣的案子,景帝在生前没有处置窦婴,临死之前,却给窦婴挖了一个深坑,给了窦婴一道圣旨,大意是说,不管窦婴犯了什么罪,都有豁免权。

尽管景帝给了窦婴这样高的恩宠,却没有将那道圣旨建档。最后因为这个原由,被武帝处死了!

用窦婴类比周亚夫,可知周亚飞的结局了!

三,功高震主,非死不可。

周亚夫的父亲周勃,因为平定吕氏之乱,拥立文帝登基,成为大功臣,最后功高震主,被文帝吓死了!

周亚夫的功劳也不比他父亲小,平定七国之乱,等于给景帝一次重新登基的机会。

周亚夫和他父亲周勃一样,以功臣自居,不知节制,因此也重蹈他父亲覆辙,不得善终!

综上所述,以上三点,都是死罪,都是无法赦免的死罪,周亚夫不得善终也就不可避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