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成为沟通高手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成为沟通高手

今天早上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内容为“观察-感受-需求-请求的表达顺序,感觉这种说话方式好娘炮”的信息,有小伙伴说对,或许还有人觉得莫名其妙。

观察、感受、需求、请求这四个要素出自《非暴力沟通》一书,这本书厉害了,如果你听樊登读书会的话,樊登会告诉你这本书的作者利用书中的沟通方式去给火拼的黑社会调停,作为美国人去仇视美国人的巴勒斯坦演讲并被仇视者请到家里赴宴,是不是非常厉害。其实这种沟通方式也被一些情感专家推崇,有些小伙伴知道我前段时间在读一本内容为会撩才会聊的书,这本书的作者也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沟通高手的说话之道-读非暴力沟通有感》,对于非暴力沟通推崇备至,的确在作者的书中也把观察、感受二要素转化为泡妞的套路。小伙伴们不要小瞧这本书,认为它是纸上谈兵,我曾经把这本书中论述女孩为什么不回复你的微信的篇幅拍照给女生求证,女生深以为然。

上面的朋友圈就是在读完《沟通高手的说话之道-读非暴力沟通有感》之后推送的,文章以如何与抽烟的室友沟通去室外抽烟阐释沟通高手的正确沟通方式,但是我却觉得不以为然,于是就有了那条朋友圈。

其实我除了觉得文章中的沟通方式娘炮外,还有一种感受就是,我们情感中有一种道德指责的因子。文章中的室友在室内吸烟的问题,作者把感受表达为心情压抑和烦躁,然而事实上呢?我们生活中经常有一种情感趋向就是把一件事情上升到道德层次或者自己被不被尊重的层次。比如在借贷纠纷案中,我们经常遇到当事人说,说起这事我就来气,这点钱说实话我不在乎,关键是他没他那样为人处事的。我们是不是经常说,通过这件事,我可算看清这个人了。通过现象看透“本质”或者渴望被尊重,这是我们的一种情感需求。我怀着疑惑开始阅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因为刚刚看到三十九页,所以无从知道这本书会不会给我答案。

但是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有一种感觉,就是书中有些观点,我在生活中也思考过。比如跟孩子平等的交流而不是压制,比如命令有时候会阻碍沟通等等。反正在某些问题上会有臭味相投的感觉,就像耗子和十三岁的老司机去他大姑家打牌一拍即合一样。

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无法回避沟通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我们成为沟通高手?

沟通中缺少对于观察的描述。观察是为照顾对方感受,满足对方需求服务的,缺少这一部分就有可能使沟通成为讨伐。比如前段时间我写的《阳光下的法庭第九集中为什么白雪梅院长要批评鹿鸣律师》中就表达了这种观点。鹿鸣缺少了对于双方都认同的事实和问题的铺垫,直接表达了自己一方的诉求,让对方产生了逆反心理。

沟通中带有对对方的否定。我曾经有过一种感触,就是当跟对方代理律师沟通时一味的把强调对方的证据不足或者否定对方的思路时,很难调解成功的。这种强调或者否定并不一定是直接的,可能是不经意的。比如曾经有个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件,我是保险公司代理人,我当时依据从公安机关调取的笔录认为被保险人是自杀的,于是就跟对方直接强调了被保险人是自杀的,于是对方代理律师就很强硬的不再进行调解,后来反思也许对方代理律师觉得我的在否定他对于证据的判断和案件的整体思路。在另外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也曾有过这种体验,沟通中,我将前期对方在法律文书还没有生效时申请强制执行不太合适,对方的反应就是有点恼,后续开庭中就专门举证证明仲裁裁决书已经生效,我们这方提起诉讼超过时限,或许就是因为我的言语中不经意的否定引起了反弹。

沟通中带有命令或者威胁的口吻。这点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被归纳为强人所难。我们都不喜欢被人命令的沟通方式,这点毋庸置疑。在没有上下级关系的双方沟通过程中,命令的口吻会显得不尊重或者显得带有忽悠的意味。我曾经有过体验,有次客户销售的公司产品因质量问题被行政机关查处罚款,我试探了数次,客户都没有答应自己把罚款兜住,后来,我换了一种方式,没有用“你应该怎么办”的沟通模式,而是用了“如果我是你,我会怎么办,这么做的原因是1.2.3”,后来客户很爽快的把罚款承担了。后来客户告诉我,之所以当时答应,第一我没有用“你应该怎么办”这种咄咄逼人的口吻,第二是“如果我是你”这种方式让人感觉攻击性小的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即便我傻,还有一个你和我一样二逼”的感觉。其实在我们从业过程中,经常遇到跟对方调解,比如男方跟女方要求返还彩礼,这个过程中,男方有时会对女方一家说,你不给钱,我起诉你等等这种话语,对方一般都会说,怕你啊,你愿意怎么着怎么着。如果男方请了律师的话,律师一般会说,以前我经办过一起这种案子,是xxx地方的,女方也是不给钱,后来男方在女方另外找对象举行婚礼的时候带人去讨要,搞的鸡飞狗跳,很没面子。。。。。用讲述第三方故事的方式把具体的要求讲清了。

其实《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也是随便翻了翻,刚刚翻到了39页,如果小伙伴有兴趣,也可以一起读。或许由于语言习惯和文化习惯的差异,这本书的沟通套路不一定完全符合国人的表达习惯,但是一些理念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另外,还是要告诉小伙伴们和我自己,读一本书,懂得了一个道理并不能让我们立马打通任督二脉成为高手,成为高手之路是深度练习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