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世界和感覺世界之間的鴻溝,大得超過你的想象


真實世界和感覺世界之間的鴻溝,大得超過你的想象

文:宛清 來源 :宛清說


1

看到一個新聞,英國《每日郵報》4月10日報道,在英國疫情不斷髮酵,連首相都染上病毒的時刻,有7個40-50歲的英國富豪,載著3名24-27歲的妙齡女郎,租用私人飛機來到了法國馬賽,想從馬賽機場轉乘三架直升飛機到嘎納的豪華別墅度假。

法國機場因為疫情實行閉關禁令,這架價值五百萬英鎊的飛機到達馬賽上空後,法國警方不允許他們降落,但飛機還是強行降落在機場。

法國警方對這個不速之機進行調查,負責包機的商人對警察說:“我有錢,我們可以聊聊。”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很憤怒,別人都忙著抗疫呢,你們忙著玩;

而且覺得這些富豪都是大傻叉,法國閉關禁令看個新聞就能知道,又何必開個飛機來碰運氣。


真實世界和感覺世界之間的鴻溝,大得超過你的想象


我開始也這樣想。

但是轉念一想,7個40-50歲富豪的智商,怎麼都不可能比月薪都沒超過一萬的我要低啊。

然後,就看到了富豪們跟警察溝通的觀點:

  • 假期是早就溝通好的,別墅也一早租好了,很期待這趟假期;
  • 度假期間沒打算出門,不會傳播疫情。

他們跟警察說自己有錢,或者還有一種潛臺詞,讓你們因為我們破例,由此增加的多餘工作量,我們願意支付。

所以也許這些英國富豪並不覺得自己很作,雖然是度假,但沒有通過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也不打算出去閒逛,只打算在大別墅裡自嗨。

我們覺得他們作為富豪太沒有社會責任感。

他們也許覺得:

我只是想在安全的前提下,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和金錢,享受自己的生活而已。

  • 人和人如此不同,所以我們沒辦法想象為了在別墅自嗨而從英國跑到嘎納,
  • 沒辦法想象明知法國實行閉關禁令還租個飛機去碰碰運氣,
  • 沒辦法想象通過錢來解決國家禁令這麼高級別的難題,
  • 沒辦法想象有些人水深火熱也並不妨礙少數人歌舞昇平。

畢竟,大多數人都沒有生活在西方文化的浸潤之下,也從來沒有這麼多錢。


2

最近發現很多衝突的根源在於:我們真的沒辦法深刻理解,人和人的世界其實如此不同。

羅胖在2018年的跨年演講上講到一個觀點:

感覺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有巨大的鴻溝,一邊是人類拼命努力,扭曲事實;一邊是世界拼命努力,隱藏自己。

我們總以為自己身邊有很多大學生,感覺就沒幾個沒上大學的,但實際上大學生只佔到我國人口總和的5%。

我們總以為每個人都在用淘寶,但2018年春晚淘寶贊助,那天淘寶登錄峰值超過了雙11的15倍,客服電話打爆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問題都在問,買東西怎麼填地址?這說明即使看春晚的人中間,也還有很多人沒用過淘寶。

為什麼我們會得出大多數人都上過大學、用過淘寶的結論呢?因為我們上過大學,我們身邊的人上過大學;我們多年前就開始用淘寶,我們身邊的人都在用淘寶。


真實世界和感覺世界之間的鴻溝,大得超過你的想象

我們很容易忘記,其實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比我們想象的更為龐大和多元,它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感知和想象能力。

所以,在這次全球性的疫情爆發之後,東西方文化差異進一步放大,對話和溝通常常變得十分困難。

  • 我們覺得不戴口罩的都是傻B,西方人覺得戴了口罩的都是病毒。
  • 我們覺得禁令越嚴越安全,不聽國家的話就是添堵,不隔離封城都是找死;
  • 西方人覺得“不自由,毋寧死”,你別管我,哪怕我去死;
  • 我們覺得對疫情控制不力的官員就應該下課;
  • 但美國新冠肺炎死亡兩萬多例,負責吹牛和扯皮的川普支持率反而升高。

疫情到來,不同階層的人想法也迥然不同:

  • 每天拿著固定工資、還著車貸房貸的人在打算疫情持續如果失業了一家人該怎麼生活;
  • 而那些手持現金的人正在謀劃,什麼時候抄底股票或者去大城市買房子最好。
  • 染病的人在拼命爭取機會活命;
  • 好好活著的富豪在想,既然反正沒法工作賺錢,不如去哪裡度個假好好放鬆。

我們活在同一個世界,但千萬不要以為你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也別以為你想的正是別人所想的。

因為,其實,每個人都活在不同的世界,都活在自己的觀念和視野之內。

小學課本中,我們學《坐井觀天》的故事,大家都嘲笑那隻只看到井口那麼大天空的青蛙。

但現在回頭看,誰又不是一隻青蛙,區別只是每個人的井口有多大而已。

我們不能因為見過些世面,就以為那不是一個井口了。

甚至以為,你的那個井口應該成為所有人的井口,你通過井口看到了蝴蝶,別人就不能看到蜻蜓。


3

承認人和人根本活在不一樣的世界,就和承認自己是一隻“坐井觀天“的青蛙一樣難。而要容忍這種不同,則比它還要難上許多倍。

昨天週末,我和先生去已經快裝修完的房子裡查看了一番,後來又去家居市場選了些材料,市場雖然開了門,但地處偏僻,加上疫情影響,門可羅雀。

回來之後,十分謹慎的他讓我先洗個澡洗個頭,我口頭答應著。但想起早上才洗了頭出門,而且也並沒有人群聚集,所以只是洗個澡。

洗完出來,他馬上問:你沒有洗頭?我說嗯,是啊。然後他就開始了喋喋不休的唸叨,直到我發脾氣為止。

我知道他是為了我好,是為了加強防範。但是這種”好“裡面始終有一些以自我中心的影子,有一種”我說了有病毒我不管你覺得有沒有病毒“、”我認為要洗頭我不管你是不是覺得要洗頭“的倨傲。

你看,最親近的好似最理解你的人,也會為了讓你和他一樣,或者服從他的意見費盡心思。


真實世界和感覺世界之間的鴻溝,大得超過你的想象

  • 那些為了牙膏到底是從後面擠還是中間擠,
  • 拖鞋到底應該開口朝前還是朝後,
  • 出席宴會到底穿白裙子還是花裙子更合適等問題而吵得要離婚的夫妻。

根本上也只不過是太想改造對方,太想讓對方和自己一樣,而接受不了人和人其實處於不同世界這樣的現實,更加不能容忍對方和自己不一樣。

最近,因為一本日記在國外出版,對這名作家的批判變得特別”正當“和猛烈。賣國賊、漢奸的罵聲一片,為了名利不惜一切的揣測更多。

被動的看過了很多批判之後,我想:

如果正如很多人所說的一樣,這本日記一出版就是給外國人遞刀子,難道作者不知道嗎?難道國家不知道嗎?難道一個體制內的作家,冒險寫一個這麼不討喜的議題,真的就是為了名利?為了賣國?

於是很想聽聽當事人怎麼說。恰巧就看到了她的回應文章:

  • 文稿還在翻譯,根本還沒出版;
  • 封面只是預售鏈接上的圖片,也根本沒有得到確認,就類似於一張充滿噱頭的宣傳海報;
  • 翻譯者和出版機構都是長期合作、值得信賴的。

也有身在國外的人回應,這本書,在國外連水花都沒掀起。

一本根本還沒出版的書,就已經吵得有些網友人肉作者,將她的各種信息深挖到底,甚至威脅要去殺了她。

根本原因不是書的影響太大,而是有些人太把自己當回事,太把自己的判斷和觀點當回事;也太不能容忍不同的想法、做法和觀點。

  • 如果有人跟別人說”總有刁民要害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他可能腦子有問題;
  • 如果有人振臂高呼“總有刁民要害我的國“,那不管是不是真的,都能引來應者雲集。

批評並非不可以,這個世界確實需要有很多聲音。但批評應該是基於事實的(比如,至少你看過了這本日記),是充分了解各方觀點(你至少也知道對方對這件事怎麼回應),並且深入理性思考之後的意見表達。

對於網絡暴力,對於很多個體對另外個體的”集體審判“,我總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

群體並不一定代表正義,數量並不一定就是道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