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被冠以“清流”之名的東林黨沒能拯救明朝?

從萬曆時期到崇禎時期,甚至南明政權時期,東林黨都始終活躍在明朝政壇之上。不僅如此,作為抵抗魏忠賢一黨的主力,東林黨一直都被冠以“清流”之名。無論是正史還是民間傳說,東林黨一直都以正面形象出現。可是,就是這麼正義的一個群體,在魏忠賢伏誅後,在崇禎皇帝的支持下,為什麼依然沒能拯救大明王朝?

一、東林黨過於執著黨同伐異,這個目標在他們眼裡甚至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這樣的一群人當然不可能拯救明朝

東林黨最早由萬曆年間的吏部郎中顧憲成創立。萬曆二十二年,顧憲成因為反對萬曆皇帝廢長立幼而被罷黜,不得已回鄉教學。

為何被冠以“清流”之名的東林黨沒能拯救明朝?

但這並沒有熄滅他的政治野心,回到家鄉後,顧憲成利用他遠離京師的優勢,召集鄉黨好友,重開東林學院,以講學為名大肆諷議朝政。這種行為吸引了一大批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文人,很快東林學院因為聚集了很多為人變得名聲在外。

在當時,由於教育普及率不高,文人往往掌握著社會的主流話語權。大量文人集中抱團,自然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這就引起了朝中官員的注意。

很快就有一大批官員上門拜訪,這批官員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加入東林黨,藉著東林黨對輿論的影響力來幫助自己升官。

正好,東林黨人也有著極強的政治野心,兩者一拍即合,立刻形成了政治同盟。東林黨擁有朝堂勢力後表現出了更強的攻擊性,而他們日常的諷議朝政也慢慢轉變為了針砭人物,通過貶低或者抬高時下人物來達到攻擊政敵的目的。

這種行為自然引起了朝中官員的不滿,當時朝中除了東林黨以外還有楚黨、浙黨等政治團體,他們對新興的東林黨表現出了巨大的牴觸,兩者之間逐漸勢同水火。

為了應對變化的局勢,東林黨逐漸開始調整戰略目標,集中火力應對各黨的打壓。但是,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轉向直接讓東林黨發現了新世界。

為何被冠以“清流”之名的東林黨沒能拯救明朝?

滿朝盡是東林黨

因為東林黨聚集了大量的文人,所以對於當時的社會輿論擁有近乎壓倒性的掌控能力。這一點在澄清朝政方面沒有多大用處,但用來進行人身攻擊卻無往不利。

很快,明白自己優勢的東林黨開始大肆攻擊其他黨派。在東林黨輿論武器的打擊下,各黨紛紛不敵。自著名的“宮廷三案”過後,其餘黨派陸續衰弱。

而藉著輿論攻擊的武器勢如破竹的東林黨卻漸漸沉迷於黨爭,有時為了爭一時長短,甚至能把黑的說成白的,導致大量能臣含冤受屈,更加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二、東林黨中大部分人就是出生地方豪紳,代表的是大地主階級的利益,他們根本不可能從國家層面去思考問題,自然也就不可能拯救明朝

在東林黨成立早期,受顧憲成等人名氣的影響,江浙一帶有許多的大商人、大地主紛紛出資幫助,或者派遣子弟前往受教。而彼時的東林黨正值新生之際,自然不會拒絕這種無償援助。

然而,正是這種人情交往之中,東林黨開始瞭解大商人、大地主階級的利益需求,鑑於“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的道理,東林黨的言論也開始明顯傾向於大商人和大地主階級的利益。

為何被冠以“清流”之名的東林黨沒能拯救明朝?

東林黨人

這就更堅定了大商人、大地主階級投資東林黨的決心,於是,在東林黨剛剛誕生的那段時間裡,大量的地主豪紳出錢出力為東林黨搖旗吶喊,從某一方面來說,或許也正是這麼多地主豪紳的加入,壯大了東林黨的聲勢,給予了他們插手朝政的機會。

東林黨支持地主豪紳,這一點幾乎無可指摘,連正史都如此記載。但在支持地主豪紳是否有利於當時的明朝上,自古以來就有很大的爭論。

總所周知,最終覆滅明朝的是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而在此之前,大明的北方農民起義也是絡繹不絕,如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多次被鎮壓,之後又多次起義。從這一點來看,當時的農民階層絕對是失去了僅有的活路才會如此鋌而走險。

為何被冠以“清流”之名的東林黨沒能拯救明朝?

闖王李自成

事實也確實如此,根據史料記載,明朝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底層百姓運氣好的可以靠賣身為奴勉強生存,運氣不好就只能淪為流民,生死看天。在這種惡劣的大環境下,農民要是不起義才奇怪呢!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但東林黨支持地主豪紳的政治主張在一定程度上也確實助長了農民起義的潮流,因為國家到底是需要稅收的,既然不能從地主豪紳身上收上來,那自然會被攤派到底層農民頭上。

當然,也有人說東林黨不僅反對收地主豪紳的稅也反對收底層農民的稅,這就是胡攪蠻纏了,誰的稅都不收,你讓朝廷喝西北風去?

其實從史料來看,明末的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就意味著大商人階級已經掌握了雄厚的資本,大地主階級的主要收入來源也並非土地,而是礦業、鹽業等國家戰略性產業。可以說,無論是大商人還是大地主,都是當時明朝最有錢的一批人。

對於當時的大地主、大商人而言,收一些稅並不會傷筋動骨,畢竟底子擺在那裡。天啟年間,大宦官魏忠賢就曾經派遣大量太監前往江南破壞性地收取礦稅和商稅,也沒見多少大地主、大商人破產。

為何被冠以“清流”之名的東林黨沒能拯救明朝?

土地兼併嚴重

而反觀底層農民階層,由於明朝皇莊制度的盛行,土地兼併已經到了一種恐怖的程度,整個明朝北方,竟然找不到多少擁有土地的農民。天啟年間就數次降低農民賦稅,這才堪堪穩定住局勢。

但是到了崇禎年間,崇禎皇帝受東林黨影響,大肆削減江南地主豪紳的礦稅、商稅,直接造成了國家財政的崩潰。為了彌補國家財政,崇禎皇帝不得不對底層百姓進行攤派,這就直接把剛剛穩定的局勢完全打垮了。

應該說,東林黨支持地主豪紳的政治主張是需要為明朝滅亡負責的。或許東林黨也不希望一味壓榨百姓,但他們的政治主張卻限制了他們的行為,最終成為了明朝的掘墓人。

三、明末局勢錯綜複雜,內外矛盾相互糾纏。而東林黨中並無多少真才實學之人,就算他們真的想拯救明朝,也沒有那個能力

東林黨沒能拯救明朝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他們的能力問題。早在天啟年間,東林黨就出現過一批具有傳統儒家氣節的傑出人物,如楊漣、左光斗等。但是不可否認,即便是這麼一群堪稱東林黨柱石的傑出人物,在朝政上依舊敗於魏忠賢之手。

透過這群人忠心的光環,其實不難發現,他們也確實沒有多少能力。但是就是這群人,已經是東林黨中最傑出的一批人了,東林黨被魏忠賢團滅後,稍有能力的東林黨人也大多被殺,此後剩下的就完全是歪瓜裂棗了。

不過這個時候,東林黨人的無能還沒有表現出來。直到崇禎皇帝上位後,強勢誅滅魏忠賢,這群倖存的東林黨人上位,形成“眾正盈朝”的政治局面,東林黨的無能才被表現到了極致。

乃至於崇禎皇帝這個一直支持東林黨的皇帝最終都發出了“文臣皆可殺”的感慨。

為何被冠以“清流”之名的東林黨沒能拯救明朝?

崇禎帝煤山自縊

不過平心而論,明末的局勢確實太過混亂了。首先就是世紀天災“小冰河期”的肆虐,直接導致了北方農業的跳崖式減產。不僅直接衝擊了明朝的財政,更誕生了大量的流民和盜匪。而兩者結合又使得農民起義大量興起,從根基上對明王朝造成了巨大打擊。

除此以外,後金的崛起也使得明朝的外部壓力劇增。偏偏當時的大明軍隊內部貪腐成風、派系林立,更有甚者甚至相互仇殺,極大的降低了軍隊戰鬥力。

而軍中名將,意欲改革的進取人士又受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影響,根本放不開手腳,於是對外戰爭一敗再敗,後金的軍事擴張也完全變得不可阻擋。

最後,崇禎皇帝多疑善忌的性格特點也是明末危局的一大原因。在剿滅農民起義軍的戰爭中,崇禎皇帝九換主將,直接導致了軍心浮動,也給幾度被逼入死地的農民起義軍續了好幾次命。

而在對外戰爭中,擅殺大將袁崇煥也導致了關寧鐵騎叛變,最終導致了前線戰事全線崩壞,好幾支明朝勁旅投降清軍,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為何被冠以“清流”之名的東林黨沒能拯救明朝?

大明最強鐵騎:關寧鐵騎

這等複雜危難的局勢之下,確實不是一般人可以解決的。但問題是,此時的東林黨不僅沒有幫上忙,反而在不斷添亂。

一味強調不能向江南地區收稅,直接卡死了明朝的財政來源。在崇禎皇帝放下尊嚴向大臣借錢時一個兩個藉口清廉沒錢,而在李自成打進京城時又動輒被抄出數萬兩,連李自成都覺得“國有此臣,何愁不亡”。

客觀公正地說,東林黨最先創立時的目標是好的,在顧憲成等人還在時也一度做出過一些積極之舉。但他們對其它黨派的極度排斥,和對地主豪紳的支持註定了他們根本完不成救國的重擔,只能在不斷的黨爭中淪為一頭沒有理智的“政治怪獸”。

參考文獻;

《明史》

《東林點將錄》

《三朝彙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