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烙印下的一曲江河旋律

看到一个采访:“您在不同时期,分别在大陆、台湾和美国三个地方居住过。对您而言,这三个地方,现在分别代表着什么?”

王鼎钧说:“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刚开始觉得中国是生父,台湾是生母,美国是养母。后来,觉得是中国生我,台湾养我,美国用我。再到后来,我会说中国是初恋,美国是婚姻。现在我会觉得中国是我的故乡,美国是我的异乡。美国是孩子们的故乡,中国是孩子们的异乡。”


这个采访中的王鼎钧是华语散文大师,他1949年流离台北,1978年寄居纽约。他目睹过二十世纪世界的破碎,文化的幻灭,战乱频仍,流离转徙。经历过漫漫长夜,他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文字,记录了一生的观察、思考与感受,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侧影。他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文学界尊称他为“鼎公”。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眼泪和痛苦,但也看到中国人的微笑和希望。

王鼎钧他用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历抗战艰苦,和两岸相隔,述人生悲苦。他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把对人生的一些大智慧通过文字形式传达,写出了很多著名篇章。他集合了他一些心仪的名篇,收录在《江河旋律》这本自选集里,并于2020年年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正式走入读者的视野。


一代中国人的眼睛|时代烙印下的一曲江河旋律

《江河旋律》是一本自选集,内文辑录分为三部分,即“美文选”、“变体选”和“杂文选”。王鼎钧先生以他的生命历程创造了一种可能性,纵然生命的年轮里,有太多时代的辙痕,在他作品中却能将根须吸收的人生经验加以升华,复能在文路上日益精进,无论是理性的哲思,或是抒情的时代刻画,都给人宽厚的温暖、清明的指引、心灵的飨宴。用王鼎钧自己的话说,就是:“大江东去,淘尽多少绣口,我临江打捞,这些,希望能为您留下。”

从这本《江河旋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想跟大家分享。

1. 文学赤子王鼎钧膜拜故乡:四十年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

乡愁是美学,不是政治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脚印》

书中说到了一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捡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把平生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塌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铺上了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浮上来。

王鼎钧着重于对脚印的描述,或许是内心深深对故乡的怀念,想还乡。它也提醒游子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镜花水月,回首都有真在。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点站,是故乡。

对王鼎钧而言,脚印是一个对过往的怀念,是对故乡的期盼。但脚印只是快乐、悲哀、成功、喜悦或者任何一种情绪的见证。它代表过去,并不能代表现在和未来。以后的人生不知道会是怎样,接下来的路无论是坎坷还是崎岖,都该抬起头,正视前方,勇敢而自信地向前迈进,让脚印留在身后。

2. 天灾人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没有什么灾难是过不去的。只要还抱有希望。

武汉疫情刚发生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很多人可能会对武汉人报以偏见,甚至辱骂责怪武汉人,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他们。我记得有一次,我同事接到一个推销电话,来电归属地显示武汉,我同事就马上发飙了:“以后武汉的不要给我打电话,我怕被病毒传染。”说完了就挂了对方的电话,还一直絮叨对方有病。

如果因为一次疫情,武汉人就活该被排斥,那对武汉人来说是多么不公平,得多伤心啊。

不过现在,随着疫情的好转,大家渐渐地解除了对武汉人的忌讳,重新接纳了他们。

《江河旋律》中也提及到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村庄,那里的人都喜欢养鸡。有一天,有一户人家从台中带来一只芦花母鸡,送给当地的朋友。这朋友就想着把鸡杀了煮了来招待客人。当拿起菜刀准备杀鸡时,那只芦花鸡刚好生了一个又大又亮的蛋,朋友就心软了,不杀这鸡了。

然而,这个蛋,暂时救了芦花鸡的性命,却断送了这一代两百多只鸡的性命。因为那只鸡有传染病,给当地带来了一场严重的瘟疫。

经过一场残酷的瘟疫,所有蒙受损失的人都发誓永远不再养鸡。后来,一场倾盆大雨又把大家的希望浇活了,他们相信疫症已被雨水洗去,他们要恢复养鸡和到鸡棚里拾蛋的那份快乐。

不管遭遇什么,只要不放弃不排斥,苦难总会过去,希望总会重燃。因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鼎钧把这种人生的哲思融汇在《江河旋律》里的精选篇章中,启发我们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对人性的解读。

一代中国人的眼睛|时代烙印下的一曲江河旋律


3. 走进王鼎钧,才知道什么叫颠覆认知

颠覆认知一:窦娥在伸冤的同时也伤及了无辜之人

记得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叫《窦娥冤》。那时候我们只觉得窦娥真的好冤,所以六月飞雪,大旱三年都无可厚非。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而现在读到《江河旋律》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王鼎钧的观点,确实是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

书中表示,窦娥是孝妇是节妇没错,她遭人陷害被冤枉应该昭雪也没错。按理说,她遭受如此大的冤屈,要让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也该没错。至少当时的我们是这么认为的。王鼎钧却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他说,要是六月飞雪,农作物就要被冻死,下半年的收成幻灭,千万农夫的汗滴禾下土就徒劳无功,只因为自己这一口怨气梗在胸中,就要这一方百姓挨冻受饿。再加上大旱三年,则没有收成,又该饿死多少人?这其中不乏善良忠厚的百姓,那他们又朝那里去喊冤?

说得确实有道理。之前我们确实只顾及到了窦娥的冤屈,何曾想到过窦娥的咀咒同样也会伤及无辜。

《江河旋律》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颠覆认知二:天使和魔鬼必须共存,生态才会平衡

记得以前看纪晓岚和和珅的电视剧的时候,就很纳闷,皇帝明明知道和珅种种的不好,但为什么还要留下他这类的人呢?铲除所有的奸臣不就好了吗?那时候真的是百思不得其解。

但现在看过《江河旋律》之后,我顿悟了。

书中说到:有一个国王赐给王子一辆灵便的马车加上两匹俊美的小马。王子就问这两匹马叫什么名字。国王告知王子:“一个叫天使,一个叫魔鬼。将来你做国王了,你需要天使为你服务,也需要魔鬼为你服务。”

对一个国王来说,有时候坏人要用坏招来对付,以大坏对付小坏,以假坏对付真坏,所以朝中要有坏人。而且坏人也能做好事,好人不能做坏事,所以坏人用处大。而道德只宜律己,难以治人。他需要的是道德与不道德相互为用。无德必亡,唯德必危。就像大自然的现象也一样,雷霆和雨露,一样是天心。

好人和坏人相互制约,生态才会平衡。皇帝就是需要有纪晓岚这样的忠言逆耳,也需要和珅那样的奸诈狡猾,这样,才能把控朝局。

突然也理解了为什么孔子栖栖惶惶,不论哪个国家都待不下去。原来是因为他自己是天使,他不能忍受与魔鬼并列。正如车子要两匹马才拉得动,坐车的人没法只用一匹马。

就像《江河旋律》说的那样:国王,坐着天使和魔鬼并驾的车,跋途长涉,最后到达“成功”旅馆,进入“道德”套房,是一种理想的人生。

一代中国人的眼睛|时代烙印下的一曲江河旋律


结语:

王鼎钧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一点不为过。他的文字里,颠覆我们以往的认知,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大智慧,可以看到人们的眼泪和痛苦,也可以看到微笑和希望。他淡泊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启发意义。

王鼎钧先生在总结自己的一生创作,曾经说过:“我写文章尽心、尽力、尽性、尽意,我追求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尽己之性。走尽天涯,洗尽铅华,拣尽寒枝,歌尽桃花。”他用一双慧眼,看人看月看世界,用一支健笔,写下近一个世纪历史的温情与狂飙。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王鼎钧参透的是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这些恩怨情仇,祸福成败,都把人们迷在网中,沉浮在人生的海里,有江海要渡,有块垒要化,人之可怜可爱可仇可叹,如梦幻泡影,如镜花水月,尽在“与我同囚”之中!

王鼎公穷其一生,用文字划下时代的烙印,汇字成河,谱写了一曲江河旋律。《江河旋律》记载了王鼎钧的大智慧,或许是人生经历过沧海桑田的怡然自得,或许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生历程中的一种别样的总结。透过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些积极向上的哲理,带给我们一些关于人生的感悟。

如果你对人生依然存在困惑,不妨读一读王鼎钧的这本《江河旋律》,或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